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
觀后感可以鍛煉自己的寫作水平,同時能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
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篇1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在近未來時期,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區在內的所有星系都會被太陽“吃掉”。電影開始,“戶口”和朵朵拿著姥爺的駕車卡,結果被逮捕了。他們被CN1717——11的王隊長派出送火石。
在運送火石的期間,CN1717——11救援隊一名隊員為了救他姥爺犧牲了,我覺得他們送貨火石,這一段時間非常辛苦,因為他們犧牲了很多人。
他們為什么藥運送火石呢?因為太陽在衰老的時間,地球又迎來了冰河期,地面上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了,人們只好來到了地下。他們為了不讓太陽快速“吃掉”地球,制定了——“流浪計劃”。制造了一萬座推進器,但不幸的是有三千座推進器停止工作了,最后“戶口”想到了他4歲時爸爸教他的關于木星的知識,因為木星上90%都是氫氣,像氫氣球一樣,這樣他就大膽設想,把木星點燃創造一次大爆炸,借助這個熱力把地球推出去太陽系。
我覺得這部電影非常好,希望中國拍出更多大片。
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篇2
今年春節,《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燃爆了各大電影院。這部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硬核科幻”的影片,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急劇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了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這部影片場面宏大,扣人心弦,令人感到驚心動魄。
當地球無法擺脫木星的巨大引力,即將跌入洛希極限的危急關頭,中國CN171-11救援隊的三名隊員,竭力想要推動巨大的點火撞針,以重啟行星發動機。但他們只有三個人,而撞針卻那么龐大,即使他們把自身的防護服電量耗盡,也無法成功。這時,各個國家的救援隊聞訊趕來,大家齊心協力,一起用勁,終于成功推動撞針。看到這一幕,我感到: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其實在生活中,處處都需要團隊精神。比如,前段時間,我們代表學校參加金水區的班級合唱比賽,離了誰都是不行的。在準備參賽的那個月,大家每天都抽出寶貴的學習時間,反復刻苦練習歌曲,而參賽當天,家長們也都來幫忙化妝。比賽的時候,同學們各個精神抖擻,指揮、鼓手、鋼琴伴奏老師……每個人都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沒有這種團結的精神,不依靠團隊的力量,我們就不會取得全區第一名的好成績。
影片中還有一點讓我感觸很深:當地球面臨解體,人類即將毀滅,各國救援隊都放棄了自救。這時韓朵朵含著眼淚進行全球播報:我們決定選擇希望!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正是這句話,重新鼓起了大家活下去的勇氣。是的,希望是燈塔,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希望是清泉,喚醒心中奮斗的力量;希望是春風,為成功播撒種子;希望是內心深處永不停息的動力源泉,是我們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經歷一些坎坷的事情,會悲傷、會難過。但是只要心中永存希望,永存目標,樂觀面對,就一定能最終走向成功!
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篇3
大火的電影上映快一個月了才看,有點晚。瀏覽網絡上的各種評論,以肯定的為主,印象最深的一種說法是講“中國首部真正的科幻電影”,觀影后我也認同這個說法!
從制作來看,《流浪地球》和國外的大片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整部片觀感流暢,沒有往常的生硬和明顯的卡頓。這是國產電影的一次進步,也是一次革命。
從情節發展來看,《流浪地球》的情節設計比較巧妙,在人類面臨生死存亡時,中國英雄同國際精英們一起拯救世界,這隱含的愛國情節,看了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從題材的選擇來看,《流浪地球》以星際穿越拯救地球為題,往常這樣的科幻題材只能在美國大片中才能看到,《流浪地球》打破這個壟斷,為國產電影的制作尋找到了新方向。
從情感發展來看,《流浪地球》是親情為主的戲路,這比較具有中國特色,這點上如果再有一條愛情線,電影就更具觀賞性和感染力。
談完《流浪地球》好的方面,談談個人的疑惑,劉啟和劉培強這條親情線,從個人角度講,如果我是劉啟對父親應該更多的是崇拜和想念,但影片中表現出的更多是埋怨和不理解。哪怕最后這層感情因為劉培強的舍身大義而反轉,感情上很難理解和認同。
影片總體評價是非常高的也值得肯定,觀眾用實際行動表明了立場。吳京的《戰狼2》和《流浪地球》掀起了中國電影創作模式改革的新篇章。
網絡上有個有趣的說法,講整個娛樂圈都不敢為吳京和《流浪地球》發聲道賀,因為《流浪地球》犯了大忌,不按套路出牌。
以往的電影都靠流量明星。不管啥劇情只要有流量明星出演或明星扎堆出演就能保障票房,但隨著爛片泛濫,觀眾審美疲勞,漸漸不買賬了。
吳京的電影把精力和經費都傾注在電影的情節和拍攝上,傾注在電影的質量上,贏得市場,贏得口碑,這次轉變來的有點晚,這次轉變是必然,吳京抓住了機會,作為觀眾要感謝他,相信以后會有越來越多好的電影,相信商人的嗅覺永遠是最明銳的,期待未來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
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篇4
今天,我們在作文班看了一部科幻大片,名字叫《流浪地球》。
電影主要講了,太陽已經在不斷膨脹,2520年后,太陽將會把整個太陽系吞沒,地球便將會不復存在了,威脅著全人類的性命。于是,全球各地的國家都團結在了一起,開始了“流浪地球”的計劃,這也是人類前所未有的這么團結。
這部電影令人感動的情節有很多處,但最令我感動的是:主人公劉培強為了國家,舍棄小家而不惜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他與兒子對話時,眼角里都流出了淚水,看到這里,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出來。我在想,如果影片中的父親是我的父親,我也會為有這樣一位優秀的父親而感到自豪,我會為我的父親豎起大拇指!
看完這部電影,我陷入了沉思:在我們這個年代,大多數人都關心金錢和物質,沒有人去關心環境關心未來。如果人類都這樣,為了自己的貪欲,無休無止地向地球母親索取,那么電影里的情節就會成為真實現象!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
我還學到了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希望!
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篇5
在未來,太陽最終將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人類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進行星際移民,目標星系是半人馬座比鄰星。但是對于移民方式存在飛船派和地球派之爭。飛船派計劃人類乘坐飛船逃離地球,但是依照當時人類的技術,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由于飛船設計的太小,內部生態系統會失去平衡;地球派則計劃在地球上安裝發動機,使地球飛向比鄰星。最終執行了地球派的計劃。
依照地球派的設想,人類的逃亡過程分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第二步,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到達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第三步,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恒星的衛星。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
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本文為處于流浪時代I的我回憶逃亡過程的前三步。逃離過程中一方面要應對地球逃離過程中所引發的一系列挑戰,另一方面還要和飛船派進行抗爭,使得地球逃離計劃能夠成功執行。經過重重困難,最終地球成功逃離了太陽系,進入流浪時代I,加速飛向比鄰星,等待著地球的仍然是長達兩千四百年的的漫長飛行。
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篇6
坦白說,《流浪地球2》算得上是一部好電影。因為:有歡笑,有淚水,有思考。與《流浪地球》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票房和評分就是很好的證明。正所謂: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一部好看自然看得出;觀眾的雙腳是誠實的,哪一場精彩就會走去哪一個放映場;觀眾的“屁股”不好請,因為,只有影片足夠出色才能吸引住他們,進而把“冷椅子”坐成“熱凳子”!
《流浪地球2》影片中,有很多驚心動魄的場面。空間站遇襲,無人機大戰,“太空電梯”被劫持,人類與“人工智能”對決,核武“轟炸”月球……每個場景都十分震撼,堪稱是視覺上的一場饕餮盛宴。但這些都還是表層上的東西,除了表層的東西,那些深層次的能夠引發人們思考的東西,才更具價值。
比如:當地球面臨毀滅的巨大災難時,她還美好嗎?影片中,劉培強的回答是:地球不美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又改變了這個想法。因為,他遇見了愛情——愛情很美好——所以,地球上依然有美好的東西。而愛情的力量,也是無窮大的。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它,哪怕地球會毀滅,人類將滅亡,只要一息尚存就會去愛!
公平從來都是奢侈品,尤其是當災難來臨時。所以,影片中聯合政府中國代表周喆直會說:不求公平,只講責任。區區幾個字,彰顯出的卻是:對“人類大義”的深度思考。而后,當布置在月球上的核武需要“手動”引爆時,中國宇航員張鵬站出來,鏗鏘有力地說道:中國航天飛行中隊,50歲以上出列!他們是去組建敢死隊,明明就是有去無回,卻毫不猶豫、義無反顧。他們正是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周喆直“不求公平,只講責任”的大義。
影片中最扣人心弦的依然是親情。劉培強愛家人勝過愛自己,圖恒宇為了死去的女兒丫丫,寧愿“以身試法”、以命相搏。為了替家人換得一張進入地下城的門票,劉培強選擇離開家人入駐空間站。但是,在把這張票給妻子還是給岳父上,讓他犯了難……圖恒宇不滿足于女兒丫丫只有兩分鐘的“數據生命”。所以,即便拿到了進入地下城的門票,他也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放棄,而是繼續躬身于科研,以讓女兒丫丫的“數據生命”變成永恒。當老馬提示他:擁有了永恒“數據生命”的丫丫,可能是個天使,也可能是個惡魔時。他選擇了相信。所以,當自己溺水時,讓女兒記住了秘鑰。并在最危急關頭,拯救了全人類。
通觀整部影片,無不圍繞著“災難”與“拯救”兩個關鍵詞。災難是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地球必須要去流浪。而“拯救”則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有人類的自我拯救,有英雄的自告奮勇、舍生忘死,有全球的合作——如:聯合政府的成立,有人類最高端武器的應用——如:核武轟炸月球,有“數據生命”的積極參與,還有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其冷靜與睿智,令人印象深刻。當人類在地球是否要去“流浪”上爭論不休時,人工智能制造了一些災難,以此來逼迫人類盡快做出理性選擇。也許手段不夠委婉,但初衷卻是好的,也算勉強能夠接受。不過,至少透漏出一個信號,那就是:當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它會自行判斷而不會聽從人類的“發號施令”。
這就不禁讓我們擔心:這樣的人工智能,若是再具備了自我迭代能力,掌握了龐大的資源,擁有了超強的力量……那么,它還能夠始終不改造福人類的初心嗎?我想未必。人類不能對此太樂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類必須要保持清醒,確保在與人工智能的博弈中,始終處于優勝。不然,人類就可能失去對于自身命運掌控的權利。
當然,整部影片也并非是完全無懈可擊的。如:地球真的需要去流浪嗎?流浪出太陽系,真的是最優選擇嗎?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去改造太陽嗎?地球上現有的“人造太陽”技術,不能拿出來應急嗎?在停止自轉的情況下,用上萬個引擎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地球會否如雞蛋一樣散了黃?以及,地球流浪前,真的必須要拋棄月亮嗎?把它改造成“小太陽”,照亮地球流浪的路,不行嗎?
誠然,類似的疑問還有很多。而這些,也不是一部電影所能夠解決的問題。電影終歸只是一種藝術形式,一場視覺宴會,而不是科學研究。更多的問題,還需要留給科學來解決。影片其它的一些不足,也基本都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總之,《流浪地球2》已經達到了科幻電影的一個新高度。值得一看。
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篇7
今年寒假,我大半時間都在老家。剛從老家回來的時候,爸爸笑著對我們說:我們一起去看電影《流浪地球》吧!這一部是吳京演的,肯定特別好看。”我們高興地連聲說好。
《流浪地球》開始演了。只見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必需抓緊時間離開地球,去另外尋找生存的空間,于是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但這推進器需在兩千五百年后才可以抵達新的家園。在此期間,人類建立了地下城,抽中簽的人們才能住進去。聯合國在太空成立了空間站,將此計劃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兩位主人公偷偷溜出去過年,可在途中遇到了一場災難,許多城市的發動機停止運轉了,在三十多個小時后地球將會撞上木星,導致地球自行瓦解。他們的車被臨時征用為救援隊,和CN7-11救援隊展開了一系列的救援,當人們把全部發動機重啟后,聯合國和空間站宣布放棄人類,并播報:在七天之內,可和家人團圓,并進行最后的告別,空間站將會開始火種”計劃,即帶著三億精子卵尋找新的家園。所有的人類都準備回家團圓了,但是兩位主人公和CN7-11隊想到了一個拯救世界的方法,用火柴”點燃木星,木星上的波動會將地球推理軌道,其中一位主人公韓朵朵向世界動員,叫靠近他們的救援隊盡快趕來幫忙,這么多人的努力以及劉培強所在空間站的犧牲,地球被推離了木星,地球終于得救了。
看這部電影,我的心一直和主人公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擔心著主人公的擔心,萬一地球真的被毀了,那我們怎么辦?當事情得以解決,地球得救了,我的懸著的心才放下來,才覺得回到現實中來。雖然這部電影并不是真的,但是讓我知道了要對未來做好充足的準備,我們要愛護地球,做只有善沒有惡的人類,就算是真的被放棄了,但是我們只要出一點點力,說不定就成功了,一定要堅持不懈。
流浪地球150字觀后感篇8
今年春節有不少叫好又叫座的賀歲電影,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好評如潮的電影《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講的是太陽急速衰老,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整個地球都處于千里冰封的狀況,人們居住在地下城里。受地球停止自轉的惡劣環境所影響,全人類僅剩35億人。面對絕境,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電影中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給地球裝上巨大的發動機,把整個地球“駕駛”到比鄰的星系,依靠另一顆恒星重新活過來。但在接近木星的過程中,由于木星活動導致引力增強,地球偏離了航線,逐漸靠近木星,37小時內就要面臨著滅頂之災。影片最后主人公的父親宇航員劉培強駕駛航天飛船引爆了木星,救下了地球上所有人。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人類必須善待地球。地球沒有了,人類的共有家園也就沒有了。同時也讓我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以后要多看這方面的書,了解宇宙和大自然的奧秘。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出現了電影里面的人類生存危機,我希望可以用我所學到的知識幫助人類解決難題,幫助地球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