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觀后感450字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里給大家分享讓子彈飛觀后感450字,方便大家寫讓子彈飛觀后感450字時參考。
讓子彈飛觀后感450字篇1
第一幕出現的是馮小剛葛優劉嘉玲,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們本人的概貌而不是片子里的角色,他們沒有把我帶入影片。我心想:可別都打著大腕的頭銜在片子里自娛自樂把玩觀眾埃
張麻子的子彈緊湊地隨著馬蹄聲和配樂一飛出來,感覺立馬就變了,我覺得自己非得入戲不可了,但葛優從水里鉆出來之后,又把我拉回來一點,不過他隨著張麻子上路之后,我的心也乖乖跟著影片上路了,一直到鵝城,師爺扮上了,葛優消失了,我也完全入戲了。很喜歡婦女們打鼓那一幕,想起上小學的時候無聊的老師總是讓我們在一段文章里找過渡句,強調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化的妝精彩,個個表演都不帶摻雜,所看到的都是鵝城純正的婦女。
六子切腹這場戲觸目驚心,這第一根導火索本來應該很是亮點,觀眾記住的不應該僅僅是血肉模糊的身體,更應該是這個血肉剛強的純真少年。但張默的表演生硬了一些,我腦子里就只有血肉模糊,沒怎么見過暴-力的東西,今天早上起來還覺得惡心。
陳坤的那個角色死了好幾回,他這個配角的戲份其實是不少的,但看完片子之后我基本忘記有他的參演了。跟六子對峙直到六子剖腹的這一段完全是交給他發揮的戲,但他的表現一點都不讓我覺得可恨,這很不對頭。
看集結號我淚流滿面,完全忘記了時間;誤打誤撞陪人家去看神探狄仁杰完全是打發時間,吃了一會零食之后就開始打瞌睡,一直睡到影片結束;讓子彈飛2個多小時,‘嗖’一下就過去了。干脆利落。誰問我都說好看。
三年以后,我們又等來了姜文。
上部《太陽照常升起》夠出彩,但只有兩種受眾,要么絕對天真,要么絕對深刻。這回姜文修煉的更加聰明,他讓各種水平的觀眾都能看到足夠好的東西。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劇包袱之下。《讓子彈飛》是一部商業片,卻比國內絕大多數藝術片更藝術。錢掙了,還站著。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
姜文年少時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電影里,英雄能夠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兒,英雄一定被濃墨重彩所渲染。在姜文的世界觀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變社會,英雄創造歷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英雄。但姜文宣揚英雄主義的時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義的弱點,所以夏雨在砸過人磚頭以后,需要為大規模群架負責;六子剖腹取涼粉,要以生命為代價。只有當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點時,你才可以說你真正愛它。
在葛優扮演的師爺死后,劇情突然離開了勉強算安分守己的商業片節奏,進入了一種癲狂之中,講了一個有關革命的寓言。當張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號召大家去進攻黃四郎時,卻沒人響應,他們等著看誰能贏。直到張麻子殺了假黃四郎回來,他們又一擁而上,跑到黃府搶東西,順民變成暴民。武舉人平日里幫著黃四郎欺壓百姓,這個時候他卻沖的最猛。整治黃四郎,他也最狠。革命是盲目與投機并行的產物。就像鬼子來了,很多人說是在批判國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時候,卻是幾為我的民族落淚。
本片的首尾幾乎是完美的對應。翱翔的鷹,長亭外古道邊的歌聲,鐵道,馬拉火車,有節奏感而激動人心的音樂。 然而,開始的時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車,恣意江湖,斗志昂揚。結尾卻是物是人非。仇雖然已經報了,但人死無法復生;目標雖然實現了,但是理想卻依然遙不可及。張麻子開始受師爺勸告沒有當場殺掉胡萬給六子報仇,后來是在碉樓主動讓弟兄們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變得越來越克制。這其實也就是姜文在學著克制自己。也許可以理解為姜文在“太陽”失敗以后的一種反思和內剩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無法再那么快意恩仇。影片結尾處,姜文騎著馬的背影,是悵然的。弟兄們都走了,還帶著自己深愛的人。張麻子此刻卻只剩鐵軌、青山、夕陽和背影,本片表面看是個喜劇,但其實卻是悲劇。
影片中多處表現出姜文的日本情結:送六子留洋,先說的是東洋;黃四郎要跟張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紅樓人物,卻組成日本名。其實作為一個具有民族主義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氣概和尊嚴的人,欣賞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懷疑姜文參觀靖國神社其實并不是因為對記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對于武士道精神的認同。
這次主要角色中有6個人出彩,葛優,廖凡,姜武,劉嘉玲,周韻,還有不知道演員名字的老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眾演員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個最后管張麻子拿椅子的胖子。兩次看時我都特別觀察了群眾起義時中間各個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邊的幾個特別出色。群眾表演沒有看出假來,這很不容易。
讓子彈飛觀后感450字篇2
曾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看《讓子彈飛》。影片爆笑的風格、火爆的臺詞、演員精湛的演技,都是大看點。觀眾在第一遍看完情之后,進影院享受的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氣氛,影片制片人馬珂表示:“有什么不高興的事兒,看一遍《讓子彈飛》,什么煩惱都忘了。或許真的是這樣,但是看完之后,影片中關于劇情關于服裝造型、關于攝影剪輯所融合的邏輯、空間、光影效果,作為我們園林專業來說,有很多知識是不能遺忘的。
關于劇情:內容豐富、結構緊湊
據了解,《讓子彈飛》劇本改編自馬識途短篇小說集《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原著小說中瘋狂的年代背景和奇巧的人物設置,給電影劇本改編留出了巨大的創作空間。正如姜文過往的電影一樣,《讓子彈飛》從小說文本到電影劇本的改編實現了質的飛躍。成文后的電影劇本只沿用了人物的主體架構,從“馬拉火車”劫案的夢幻開場以始,《讓子彈飛》保持了高潮迭起、懸念叢生的節奏,成為一部內容豐富、結構緊湊的新故事。我想這一定也屬于設計的專屬名詞。
“馬拉火車”作為開場故事的創意,是姜文決定將這個小說改成劇本并創作完成的最初動因。馬拉火車在北洋年間確有真實歷史可循,這和那個西風漸進、華洋混雜的年代背景息息相關。看似荒謬又真實存在的場景,讓觀眾一下子就掉入那個瘋狂年代。為了將這夢幻的場景還原到電影大銀幕上,姜文在北京郊縣的崇山峻嶺之間開鑿了一條蜿蜒10公里的鐵路;而價值連城的8匹汗血寶馬,則花了足足兩個月時間的訓練,才適應了在鋪滿碎石的鐵軌上奔跑。
和姜文過去的作品一樣,《讓子彈飛》的劇本依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著名編劇朱蘇進完成初稿后,述平(代表作《鬼子來了》)、郭俊力(代表作《投名狀》、《十月圍城》)、著名編劇李不空、年輕編劇危笑以及姜文導演本人都參與了劇本的創作。整個劇本的創作過程是痛苦而艱難的,為了讓張牧之和黃四郎你來我往爭奪的故事扣人心弦,整個創作團隊常常自我否定,推翻已有的想法重來。劇本前前后后產生了三十多個版本,光是影片的結尾就設計了十幾個方案。和原著小說偏重武力械斗不同,完稿后的《讓子彈飛》劇本加入了更多智斗的部分,也讓影片多了一層懸疑色彩。
和《盜官記》略帶鄉野奇譚的風格不同,完稿后的《讓子彈飛》更像一部英雄的個人史詩,更像一幅北洋年間南部中國的浮世繪。姜文和整個劇作團隊為每一個人物分別著墨,無管是土匪還是騙子,亦或是販夫走卒、青樓鼓女,都在亂世之中有著各自的堅持。他們各懷心事粉墨登場,哪怕是寥寥數筆也已然勾畫出了各自的命運曲線。人物之間彼此勾連,產生了親情、愛情、兄弟情等多樣情愫,這些人物背景設置和感情埋伏,讓人物性格飽滿、魅力十足,在瘋狂亂世中顯得尤為可貴和可親。
所有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最終都由充滿性格魅力的人物來完成。《讓子彈飛》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影片對三位男主角的刻畫: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色厲內荏,在獨霸一方的兇悍之下,多少有著心無所依的落寞。而原小說中只是配角身份出場的師爺老湯,在電影中有了完整的命運起伏,他身上隱藏的小智慧和大聰明讓人又恨又愛,而其跌宕起伏的命運也勢必讓觀眾唏噓感嘆。
關于服裝造型:既貼合現實,又超越現實。
姜文導演對于這部電影服裝造型的要求就是:既要貼合北洋時期,又要超越那個時代。對影片創作的每一個細節他都力圖親力親為,因而在造型上他參考了海量的黑白老照片和書籍資料,探尋關于這段歷史上被譽為“萬國服飾博覽會”的特殊年代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日常的穿著扮相。當時中國南方的瀕海縣城,政局動蕩,意識形態紛亂,海內外商貿交流格外頻繁,社會變革和政治變革都決定了服飾的趨向,最大特征便是大量國外服裝進入中國。洋布料在國內倍受青睞,越來越多的商人、買辦、和知識分子開始選擇西服;但這并不意味著民族紡織業走向困境,長袍馬褂的生命力依然頑強,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仍是主流服飾。從中國近代服飾發展史上來看,這是一個“提倡中西混搭”,讓人眼花繚亂的時代,西服、袍子、馬褂、中山服在那個時代是完全可以并行而不相悖的,隨便怎么穿都行。而軍閥紛爭割據所帶來的軍服衍變更是豐富多彩,都是北洋軍閥的部隊,都有統一的編號和序列,但是直系、奉系、皖系、晉系、西北軍系、粵系、桂系、川系的裝束卻五花八門各具特色。這些元素都為張牧之、老湯和黃四郎等角色的扮相設計,提供了無比廣闊的發揮空間。 此次《讓子彈飛》所有演員的服裝造型,全部交由香港殿堂級大師張叔平操刀,這不僅是他第一次與內地導演合作,亦是他第一次接觸北洋軍閥時期的造型設計。為努力達到姜文導演精益求精的要求標準,他查閱了大量北洋年間的史料和數據,通過了解那個年代的真實原貌,再加上他自身創意無窮的想法,才創作出既尊重北洋歷史,又滿足現代審美的造型。張叔平本人的初衷相當明確,就是基本上用不經加工的原色料子,把真實的東西呈現出來。正如他所說:“做年代戲我永遠先還原,完全懂得,然后再創作。”每一件服裝他都要求用純手工制作,而不是縫車。那個年代的旗袍開衩會高一點,剪裁是比較傳統的,沒那么西式也沒那么立體,張叔平就根據這種風格加以發揮。而針對姜文、葛優和周潤發三大主角每場對手戲的強弱對比,他也會適當改變衣服的面料和材質,在保證演員穿起來舒服的基礎上帶出他們各自的強大氣場,還讓姜文在片中非常罕見地穿上了白西裝。與此同時,他也會
依據角色的性格特征來搭配能體現其個性的服裝,例如劉嘉玲的角色較為活潑奔放,于是便給她設計了薄紗質地的上衣,配上黑色絲襪,令縣長夫人這個人物的風情萬種得以凸顯;相比之下周韻的花姐一角比較倔強執著,她的服裝就偏于淡雅和帥氣。
姜文是一位對服裝造型很有見地的導演,由于張叔平與他是第一次合作,兩人之間也經歷了一個從陌生到熟悉、從不了解到有互動的過程。一開始,張叔平并不能完全適應姜文飛躍性的構想與思路,他就觀察導演的想法跳到了哪里,再跟著跳到那個位置。姜文會很直接地向他表達意見,但也給了他很大的空間去創作,一直到兩人都滿意為止。像所有主演的發型就沒有拘泥于時代局限,而是充滿了時尚元素,如姜武的爆炸獅子頭、張默的凌厲豎發和馮小剛的莫西干頭,極具顛覆感。在拍攝現場,導演也會常常提出一些造型上的改動,比如陳坤的整體造型實拍前后就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這種對造型師來說很瘋狂的事,在張叔平眼中卻是一份相當難得的體驗。用他的話來說,為《讓子彈飛》做造型設計絕對是一件很好玩的工作。
關于攝影剪輯:創造氣氛,發揮美感
《讓子彈飛》的攝影指導由享譽國際的頂尖攝影師趙非擔任,他與姜文的合作自《天地英雄》開始,《太陽照常升起》震撼而綺麗的畫面質感便是他們協力打造出的。由于兩人共事的時間很長,因而趙非十分了解導演的創作習慣與影像風格,他們都不喜歡“臟、亂、差”的東西。即便這次拍攝的是現實主義題材,也需要在光影上做一定程度的美化加工,這種追求內在美感的現實主義是《讓子彈飛》攝影方面最基本的宗旨。在開拍之前,趙非已經和導演達成共識,認為這部電影的攝影必須符合以下幾個前提:它是一部商業片,是一部明星電影,更是一部戲劇性很強的故事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也就是說,在拍攝處理和美工場景上,對色彩、光線、運鏡都有特別苛刻的要求。從成片來看,超過一半的鏡頭是在攝影棚里
拍攝,所以光線上的調節變化是令趙非特別過癮的一個方面,而燈光等則是完全按照故事的氣氛要求來布置。
姜文導演是一位勤于案頭工作的人,開拍前的準備做得非常細。這部電影中有許多槍戰、巷戰和馬戰的動作場面,兩派對峙的戲劇張力也很強,導演和趙非都不喜歡一覽無余的呈現,為此他們還特意溝通了關于留白的問題,導演希望場景光線上有很多東西是黑暗的,要能讓觀眾用自己的想像去豐富,明暗對比比較大,而不是簡單的大而全。姜文是演員出身的導演,對演員的戲處理得非常自由,絕非一成不變,特別有活力,攝影師跟他合作就不能對他的戲劇、場景、人物調度構成限制,布置的光線、機位讓他沒法走,走得有點無所適從,就特別不職業。所以趙非在光線上盡量把范圍做大,演員走到哪里都合適,但又留下一部分陰影和暗角,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例如片中分量最重的鴻門宴那場戲,關于環軌,拍攝前導演很早就想過怎么調度,但到了現場后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景的尺寸,要留出足夠的空間來鋪設環軌,第二是光線,三大哥三足鼎立,三臺機器環繞,配合上的難度頓時增加許多。在現場趙非便著力去解決這兩個問題,又是改景又是換軌道,費了很大一番周折,最終拍出了一場令人屏息凝神的巔峰對決。
在攝影與導演的銜接方面,趙非對姜文個人特點的理解無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對導演而言,膠片就像是作家手中的筆和紙,他可以來回涂改,只為得到最好的效果,拍出一部部優秀的作品。他會讓攝影師拍下大量的素材,還經常講一些特別有意思的拍攝經驗,如“停機后的那一刻,演員的狀態是最好的。”導演很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如果發現攝影師提供的東西特別蒼白,他會直接表達出來;若是很有意思,他立馬就會認可。雖然兩人的合作已不是第一次,但趙非覺得其實即便是第一次也一樣,姜文是一個特別有才氣的領袖,他只需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就OK了。
讓子彈飛觀后感450字篇3
《讓子彈飛》這部電影里有一句臺詞我很喜歡,“站著就把錢給掙了!”欣賞之余,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當今社會,到底誰能站著就把錢給掙了?
照理說,在一個官有化的社會里,當官的必然是一個強勢的階級,他們是最有可能站著掙錢的。仔細想想,其實不然。德國鐵血宰相俾斯曼有句名言:“你只要去當官,就注定沒有自由。”這是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話。你只要處在官僚階級之中,就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上級,古語說,官大一級壓死人。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上級面前,你固然挺不起胸膛,更要命的是,除非你是官員中最大的那個,否則你必然會有一個頂頭上司。你的升遷,你的福利都要看他的顏色,哪里還會有站著掙錢的可能呢?
既然站著掙不到錢,那就要想其他辦法了。電影里葛大爺扮演的老湯是一個縣長,姜文演的張麻子曾瞪著眼對他說了句:“你就是個騙子。”是的,他們就是些騙子。騙子是不可能站著的,他們要么貓著,有時還會跪著。還記得老湯是怎么死的嗎?屁股掛在了高高的樹梢上,而腦袋卻和一堆銀子攪在一起。屁股的位置高高在上還自認為人民公仆,腦袋里卻整天想著怎么掙人民的幣。這分明是一個人格分裂的寫照。這樣一個階級,沒有自由,整天算計,一不小心跟錯了船,腦袋還可能搬家,整個一堆可憐的機器!
在一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系中,如果你是個成功的經營者,你就有了充分支配自己剩余的自由,這是對所有成功者的獎賞。可是,錢并不是那么好掙的,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社會里。發哥在影片中一飾兩角,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我們社會里的資本家階級本來就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那些所謂的企業家們在他的員工面前頤氣指使,在公眾面前光鮮亮麗,一副成功者自居的嘴臉。但成功的背后卻是需要代價的。你不是要掙“到了”嗎?在那些綠油油花紙片擁有者面前,你直的起腰嗎?你做生意沒有資金是不行的,在我們這個官有化的社會里你怎么辦?
這個時候,另一個發哥就要出場了。在“到了”面前他卑躬屈膝,“親愛的,請給點訂單吧!”在“人民的幣”面前,他索性下跪,“大人,請給點貸款吧!”站著掙錢對這個階級是個奢望,想想也挺可憐,時常要跪著,還不時要站出來秀一把,走狗大概都是這樣的吧!
無論怎么說,以上兩個階級在我們的社會里還算是相對的強勢。有強勢的,就必然有依附的。馮小剛的戲雖不多,但他詮釋的師爺就是這樣一個階級。公正的說,知識分子這個群體應該是天然信仰自由的,如果再加上獨立的人格,他們應該是這個社會的脊梁。可是在我們的社會里,體制內的知識分子要評級,體制外的知識分子要掙錢。他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依靠強勢階級如何向上爬?他們出路不是被官僚收編,就是被資本收買。這不,老湯不是對師爺說了嘛,“你要伺候好我,就得先哄好我的夫人。”
夫人又是誰呢?當然是官夫人呢。在兩大強勢階級背后,除了靠出賣智力的依附者,還會有出賣色相的,反正是什么值錢就賣什么吧!夫人有句臺詞很經典,“反正呢,我就是想當縣長夫人。誰是縣長,我無所謂!兄弟,別客氣嘛。”她們和師爺其實是一路貨,不同的是,一個是跪在向上爬的路上,一個是跪在伸開腿的床上。結果呢?師爺死在了路上,師奶死在了床上。一群可憐的蛆都倒在了曾經工作與戰斗過的地方。
《讓子彈飛》這部電影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在影片的角色里找到很多社會中的原型。看到了胡萬,會想像成法官;看見了胡千,會想到了黑幫;等到姜武扮演的武舉人出場時,你一定會想起了城管。可是,有一個階級在影片里卻沒有,主要是影片反映的民國年代還不會有這個階級,中產階級。
這是一個在當今網絡上非常活躍的階級,他們自稱“屁民”,或者指稱別人是“屁民”。其實他們哪里有如此下賤呢?在我們的社會有的是比他們下等的階級。他們只不過憋的難受有屁要放而已。這說明了他們已經朦朧的看清了社會的現實。怎么看清的呢?因為自己的境遇,政治上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力;經濟上他們有沉重的壓力;生活中他們感覺無力。站著掙錢那是絕無可能,在上司面前,在老板眼前,在老婆跟前,除了匍匐前進,還能怎么樣?所以在網絡上,他們需要給力!
讓子彈飛觀后感450字篇4
這幾天終于看了慕名已久的《讓子彈飛》,我這激動的心情啊,到今天才平靜下來,細細回味著千頭萬緒的觀影感受,在這里拋磚引玉,好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姜文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讓子彈飛》的確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商業片應有的元素:震撼的大場面、精良的制作、傳奇的故事以及明星大腕兒,一應俱全,而且質量上成,真正是讓觀眾過足了癮啊。
看完后,一直意猶未盡忍俊不禁。某人曾經電話里給我學了一句臺詞;是重慶話!我就決定看看,確實實至名歸!嗯,用一個時髦的詞來形容,給力,很給力!
而酣暢的快樂之后,卻還有一種欲說還休的感慨,讓人久久回味。
當張麻子成功地發動群眾,搞垮了惡霸黃四郎,英雄的戲碼正上演到高潮,掌聲和鮮花都還來不及送上,并肩作戰的兄弟卻要散伙了,帶著自己心愛的姑娘,奔向繁華熱鬧的大上海。這一幕,峰回路轉,卻又似水到渠成——原來并不是人人都想要當英雄的,這世間有遠比當英雄有趣得多的事物和生活。也不是人人都拿英雄當回事的,普通人或許更在意的是英雄屁股下面坐著的那把椅子,盤算著把它劃拉成自己的財產。甚至,這個英雄本人,似乎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成為英雄,他更樂意享受的,或許是那一刻“讓子彈飛一會兒”的率性不羈吧。
然而,子彈終究是要擊中目標的,沒可能飛個沒完沒了。再率性不羈的歲月,也是有數的,總會在某一個出其不意地的時刻戛然而止。
列車載著小弟們的歡歌笑語,奔向了他們新的夢想。孤獨的大哥縱馬隨行。不知道他是快馬揚鞭奮力追趕,還是駐足目送。惟有《送別》的歌聲,余韻悠長。
一絲黯然,天鷹教育網一大學生活網絲悵然,一絲淡然,一絲了然……心中感慨,絲絲縷縷,無可名狀。或許只有那溫煦的陽光讀到了,只有那漫漫的長路記取了,只有那蒼茫的歲月懂得了。忽然想起陳奕迅《愛情轉移》里的一句歌詞:“蕩氣回腸是為了最美的平凡”。拿來為這個片尾做一個注解,竟也別是一番境界吧。
上網看過了許多關于《讓子彈飛》的影評,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種評說紛紜,正是《讓子彈飛》在藝術性上的成功所在。好的藝術作品,始終是要說點什么的。或許我是太過感性的人,總是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被深深的觸動。
讓子彈飛觀后感450字篇5
《讓子彈飛》是20__年姜文導演的一部非常出色的電影作品,它改編自四川作家馬識途的長篇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這節。他的票房非常之高,高達7億,這有成為了中國電影歷史上的一個票房高峰。為何觀眾們如此看好這部電影,自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或許每個觀眾都或多或少的從里面明白了些什么。
初看這個名字,就十分吸引我,甚至讓我不解,“讓子彈飛”這講的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懷著滿心的好奇,我到電影院看了一次,這次在課堂上老師又放了一遍,這兩次給我帶來的感受是不同的。
幾年前,第一次看《讓子彈飛》,首先吸引我的是那聲槍響之后,卻沒有任何反應,“沒打中?”“不,讓子彈飛一會兒!”點題之比,讓我明白這個電影題目來源于此。這一幕雖然一晃而過,但卻在我腦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是因為它的詼諧幽默,而是我覺得這段簡潔明了的對話是能來推敲的。在我看來,之所以會有人問出“沒打中?”,歸根在于他等不了,心性中難免有些許急躁。放之我們自己身上,又何嘗不是呢?急躁、不淡定、急于求成可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缺陷,都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很多時候并不是你沒有做到,只是還欠火候,需要你耐心的等,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時機成熟了,事情就順其自然的完成了。這是我第一次的感想。
而第二次在課堂上又一次看《讓子彈飛》讓我有了更深的體會,第一次的感想只是通過一些電影情節比較表面的東西得出的,而第二次在我已經熟悉了整個電影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感受到了一些整體性的東西。
首先,我來說說姜文這個人。姜文的電影多受好評,因為他在藝術方面有獨特的品味和風格,但是,拋開他是一名杰出的電影家的包裝,內里他是一個有血性的人,他總是用十分細致敏銳的視角捕捉到他覺得可以拿出來供大家談資的東西,《讓子彈飛》便是如此。這部電影最核心的主題其實是人性。
再者,我們來探討一下劇中的人物。不由多說,劇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角色是葛優飾演的湯師爺、姜文飾演的張牧之、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黃四郎是一個地方上的土豪惡霸,壓榨當地老百姓,沒有一點同情心,更加沒有道德的底線,嚴重沒有什么是比金錢更重要的了。他絲毫不管手下在自己眼皮底下做一些見不得光的勾當,百姓在他眼里輕如鴻毛,就根本沒有對每個人人權基本的尊重。
湯師爺,被黃四郎收買的時候,幫著黃四郎做盡惡事,但是他熱的人性和良知并沒有被完全埋沒,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還是愿意保留一些人情和人性的,有一些同情心,看到百姓在水深活人之中仍然有一些憐憫之心,“墻頭草”這一詞在他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張牧之,在其他兩人的對比下,顯然是一個十分善良的角色,因為正逢軍閥混戰,無奈之下做了麻匪,便不再用“張牧之”這個名字,沒有人會相信,一個麻匪會用如此文雅的名字。電影中包含了對這些所謂的人們的諷刺意味,他們僅僅看到了張牧之麻匪的外套,卻不知他有一個火熱的愛民之心。
張牧之去碉樓找黃四郎的時候,身后跟了一群鵝,先開始我以為這個畫面純屬笑點,但后來一想,所謂鵝城,鵝其實值得就是城中的百姓。這個畫面其實在諷刺鵝城中的百姓都沒有自己的主見,盲目從眾,不能明辨是非,當地的土豪地霸說什么就是什么,沒有自己思考的過程,這便呼應了電影的主題——人性。這些“鵝”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人性,就更不用說有沒有人性了。
在我眼里,姜文通過這部影片《讓子彈飛》最想讓大家懂得的就是,用讓子彈飛一會兒的時間讓大家應該停下來,等一等,好好想想,什么才是人性,如何培養人性,如何保持人心,保持本心。
讓子彈飛觀后感450字篇6
《讓子彈飛》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情懷十足的“土匪”(姜文扮演)劫持了精明娘氣的“師爺”(葛優扮演),一心想偽裝成大權在握的縣長,好去劫富濟貧,沒想到碰上了堪稱“潮人類”的地方一霸(周潤發扮演)這位對手——華語電影三大王牌男星在片中紛紛出奇招討好觀眾。身為導演的姜文讓發哥飆英文、說粗話,讓葛優形象變得女氣、頑皮,讓英俊小生陳坤破相……影片的黑色幽默也不少,例如飾演土匪師爺的葛優,陰柔起來笑死人不償命。有一幕戲,姜文看出師爺和縣長夫人關系不一般,借著醉意試探,葛優開始以撒嬌來對付,說:“你是要睡我呢,還是要殺我呢”土匪一驚,聲稱要先睡后殺,師爺葛優一甩齊耳頭發:“那你還是殺了我吧。”
很多段子重味細節
片中,姜文以很多密集臺詞挑戰觀眾理解信息的極限,將很多段子和重口味細節塞在兩個小時的片子里痛快釋放。插入為了一碗涼粉開膛破肚、刀斬首級等限制級畫面。試映之前,有工作人員特意提醒,該片節奏跟一般影片“很不一樣”。又多又快的臺詞,加上較多的劇情轉折,“土匪”姜文和“惡霸”發哥互相頻頻出招,笑中剛帶悲,黑色幽默即涌來。臺詞最密集、信息量最大的莫過于發哥、葛優、姜文同場飆戲的那一幕:片中土匪姜文攜師爺葛優赴鴻門宴,三人各懷心事,葛優裝傻充愣,姜文劍有所指,發哥發狠之中捉摸不透,對話中機鋒畢露。
戲骨飆戲看得過癮
最令人難忘的,是發哥奉獻出近年來他最“陰險”的表演:公開場合一副悲天憫人的樣貌,底下卻大耍手段,害死了不少人。他的嘴皮子里總能冒出各種理論,忽悠手下為他賣命。這次跟姜、葛同臺,發哥揚言:“在公在私,我都應對著他們干!”片中,發哥還一人飾演兩角,一個惡形惡相,聲音嚇得死人,一個猥瑣膽怯,傻乎乎得幾近白癡,兩人性格反差很大。這幾場戲表現出來的黑色幽默,讓觀眾重溫了他在上世紀80年代鼎盛時期以及他近年在《姨媽的后現代生活》《七龍珠》等片中的喜劇表現。
讓子彈飛觀后感450字篇7
《讓子彈飛》是一部以謀求商業利益為目的的電影,而其商業上的成功是難以復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華語電影導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復制的一個一樣,對于中國的商業電影來說,這種完全靠卡司氣勢和導演個人趣味來征服觀眾的做法,總覺得有點撈偏門的感覺,這樣人力和物力支持,大多數導演僅有羨慕嫉妒恨的份兒。《讓子彈飛》影評也在首映后呈現井噴之勢,并且好評如潮。
其實葛優和周潤發,每個演員拿出來拍個戲票房都能奔著坐一望二(億)而去的,《讓子彈飛》中即使是打醬油的主角都不是白給的,無論人物大小,影片也確實給了主角充分的個性特征和詮釋空間,再加上姜文本身所具有的話題性和人格魅力,有人喊出了四億票房的預期,算一下加法的話,三位爺一人一億,群星伙起來一億,也不是沒可能。
對于無條件喜愛姜文的觀眾來說,《讓子彈飛》是一部無論怎樣想象其精彩都可是分的電影,如果你偏愛《鬼子來了》那個路數的話,驚喜會更大些。算上這部姜文16年也只拍過四部電影,平均下來跟奧運會和世界杯的頻率同步,其中《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太陽照常升起》能夠算做姜文以有關的青春記憶為藍本的情書式的作品,而《鬼子來了》和《讓子彈飛》則更多地體現出姜文以個人趣味為主導的創作方向。《鬼子來了》是有獨立藝術品格的電影,其蘊含的沉重主題和表現上的諧趣性所構成的反差,是能夠很好地包容姜文的個性化風格的,并賦予其中所體現出來的黑色幽默成分以極大的回味空間。而《讓子彈飛》是部商業片,凸顯的是單線條的故事和符號化的人物,姜文在改編時剔除了馬識途原作《夜譚十記》中的階級對抗成分,于是《讓子彈飛》變成了一個類似于黑幫電影的故事格局,主題也被模糊化了,能升華一點的也就是葛優扮演的湯師爺臨死前對命運無常的哀嘆——剛剛還吃著火鍋唱著歌兒呢,誰明白一轉眼就到了這步田地。在這樣的表意系統下,姜文自戀式的趣味展示略顯冗余,不僅僅信息傳達效率不高,也影響到了影片整體推進的節奏。
看《讓子彈飛》是個很嗨的過程,并且從影片開始的段落響起久石讓為《太陽照常升起》所做的主題音樂時,我就已經情不自禁地嗨起來了。有影評人說這電影140分鐘有140個高潮,我反而覺得問題就出在那里。影片中姜文扮演的張麻子和周潤發扮演的黃四郎之間的拉鋸戰看似很過癮,實際上可是是小孩過家家的感覺,一個土匪,一個惡霸,大家對彼此的身份早該心知肚明,貓鼠游戲不是這么玩的,這些交手僅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明星秀場,把這些姜文喜歡的段子和金句串聯起來。影片最精彩的是頭尾,開局很有氣勢,而結尾段落對群氓意識的刻畫盡管有點反現實邏輯,但寓言化的創作意識是好的,問題出在影片中間部分的橋段在情節和主題的指向性上都不明確,雖然單看每個場面不乏精彩之處,但連綴起來并不貫通,并且略顯冗長,一度讓我感到疲倦。
中國的賀歲檔電影蠻奇怪的,總是以死亡為賣點。去年有一部幾乎死光光的《十月圍城》,今年的《趙氏孤兒》中的幾大主演也死亡殆盡,而《讓子彈飛》從開篇打醬油的馮小剛開始,就一向沒斷了死人,好在那里的生與死都很歡樂,還不乏荒誕,只是至關重要的張默扮演的老六之死口味太重,估計有些觀眾會理解不了,不明白會不會影響到全國的涼粉銷量。其實真正讓我感到不適的是葛優之死,半截子人了還說那么多話,想想都覺得脊背發涼。
在我看來,《讓子彈飛》遠不是最好的姜文電影,但卻是最霸氣也最娛樂的姜文電影,并且在觀影過程中不乏發現的樂趣。雖然有些失控,但我仍然從心里喜歡這部電影,畢竟姜文僅有一個,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不乏驚喜的,這種華麗麗的野性和自負,是僅有在姜文的電影中才能看到的。可是這畢竟只是一部電影,并且還是一部中國電影,它能夠造一個夢想,但其本身還是成為不了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