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作文
通過寫觀后感,你可以深入思考電影中的情節、角色和主題,從而更好地理解電影所傳遞的信息和思想。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作文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作文篇1
面對他殘缺而又衰老的身體,聽完他震撼心靈的故事,你會強烈地感覺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著我們的民族之魂、興國之魂。朱彥夫,這位留下無數壯舉的英雄模范,這位歷盡坎坷卻從未向命運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誠與執著,奮斗與奉獻,生動詮釋了我們這個民族歷經風雨卻始終生生不息、昂揚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踐行偉大中國精神的一面光輝旗幟。
真正支撐起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這種精神看似無影無形,卻蘊含著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強大能量,是一個國家的民族之魂、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放眼人類歷史進程,那些在世界舞臺上產生重要影響的國家和民族,在發展繁榮的道路上,無不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把無數個體緊緊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偉力。回首我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些熔鑄在無數中華兒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努力奮斗拼搏、不惜流血犧牲,歷經百余年的艱辛探索,贏得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正確道路,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展望民族復興的燦爛前景,把十三億中國人緊緊凝聚在一起、團結在一起的中國精神,是我們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底氣所在,志氣所在。
朱彥夫是偉大中國精神的踐行者。作為橫跨革命、建設、改革三大歷史時期的英雄模范,從革命戰士到一級傷殘軍人,從農村黨支部書記到退休老人,朱彥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體的先進事跡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卻是貫穿他整個生命歷程,激勵他不斷挑戰人生極限最可依賴的力量源泉。品讀朱彥夫的事跡,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一個個具體而微的細節,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難而上、永不服輸的勁,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戰天斗地的氣,是那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無比忠誠與熱愛,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間無比堅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來,失敗了,再重新來過,朱彥夫幾十年來用鋼鐵般的意志創造了人生奇跡,靠的就是這股勁、這股氣、這種精神。我們今天要戰勝改革發展道路上的種種風險和挑戰,將“兩個一百年”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同樣需要這股勁、這股氣、這種精神。縱覽朱彥夫精神的各個維度,無論是崇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還是無私的奉獻,勇敢的.擔當,都是中國精神在具體層面的鮮明投射,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具有穿越時代的持久價值魅力,值得全社會永遠珍視學習。
學習朱彥夫,就要學習他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彥夫四肢全無、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僅有0.3,如此殘缺的身體卻能迸發出如此強大的精神能量,創造出如此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靠的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彥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裝著個黨,不裝著個共產主義,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頭,是一切價值的價值原點,是解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的關鍵,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就會有什么樣的精氣神,有什么樣的行動表現。當前,個別黨員干部不信馬列信鬼神,對社會主義前途命運喪失信心,有的貪圖虛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錢至上、名利至上、享樂至上,心里沒有任何敬畏,行為沒有任何底線,出現這些問題,說到底是理想喪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有可能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彥夫學習,首先就要學習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樣為信仰去拼搏、去奮斗,去獻出全部精力。
學習朱彥夫,就要學習他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朱彥夫對群眾的感情是真誠的,是實實在在的。群眾有苦,他自己難甜;群眾受窮,他心里難安;群眾有難,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裝著群眾,關心群眾勝過關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鄉親緊緊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帶領群眾同甘共苦、不懈奮斗,硬是把一個“連地瓜干都吃不飽”的窮山溝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正是由于對群眾有真感情,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朱彥夫才贏得了父老鄉親發自肺腑的信任、擁護與愛戴。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推進,做好群眾工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朱彥夫為我們做出了表率。廣大黨員干部要把朱彥夫作為一面鏡子,對照朱彥夫查一查問題,找一找差距,樹一樹形象,以朱彥夫的為民情懷為標尺度量一下自己與人民群眾的感情,以朱彥夫的務實清廉為標桿查擺自己的“四風”問題,用朱彥夫視民如傷的境界來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應當看到,朱彥夫與人民群眾的真感情并非無法復制,朱彥夫的為民情懷并非高不可攀,身為殘疾人的朱彥夫能夠做到,每一名黨員干部更能夠做到。
學習朱彥夫,就要學習他敢于擔當的實干精神。功崇惟志,業廣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面對家鄉的落后面貌,朱彥夫沒有去“等靠要”,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勇于擔當,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與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幾十年如一日地艱苦奮斗才換來“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張家泉。為了記錄、傳承戰友們在戰場上英勇悲壯的歷史,朱彥夫拖著殘軀義務作了千余場報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為后世留下百萬字書稿。朱彥夫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切難題,只有在實干中才能_;一切機遇,只有在實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實干中才能實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發展轉型,化解社會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項都需要我們甩開膀子真抓實干、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實干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只要我們像朱彥夫那樣把堅定的理想信念與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結合起來,把心思放在實干上,把勁頭放在實干上,踏踏實實,穩扎穩打,就一定能夠干出成績,干出實效。
偉大的夢想呼喚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偉大的夢想。朱彥夫以一生奮斗拼搏忠誠踐行了偉大的中國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需要我們像朱彥夫那樣高揚理想信念旗幟,永不停息地奮斗,以每一個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動時代進步的巨大力量,去贏得民族復興的偉大輝煌。這就是朱彥夫光榮事跡的時代價值所在。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作文篇2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感動中國》,它使許多人熱淚盈眶,它譜寫了真、善、美的樂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動中國》,每個人都會有所感悟。20-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候選人之一萬其珍一家,他們的故事使我感動。
湖北省建始縣三里鄉大沙河村農民黨員萬其珍一家,四代堅持在河邊為村民義務擺渡,方便了附近兩個縣市、四個鄉數以萬計村民的農耕和出行。現年69歲的萬其珍是第三代義渡傳人,每天在大沙河上來回擺渡數十趟,已經堅持了20-年,并帶動兒子、孫子義渡。
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于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我要凈化自己的靈魂,向他們學習!在有生之年,為大家,為社會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輩子的好人!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作文篇3
我最喜歡的電視欄目是《 感動中國》,每當聽到那感人肺腑的事跡,每當看到那奮不顧身的壯舉,我的心靈就接受著一次又一次的洗禮,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一個老人的故事。
他,耄耋之年,以拾荒為生;他,省吃儉用,只為獻出愛心;他,幾十年來資助了百十余名貧困學生,捐款十余萬元;他,隱瞞身世,不求回報;他就是感動中國2014年度獲獎者之一——劉盛蘭。
劉盛蘭爺爺今年92歲,曾是一位工廠工人,月收入只有300元,卻從中捐出六分之一給了貧困學生。可是不久,工廠倒閉了,他失去了工作以撿垃圾為生,盡管生活困苦,但他從沒有停止過對貧困學生的資助,10塊,20塊,30塊,無論省下多少,他總是寄出去。可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一場大火使他失去了在城市的安身之所,他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廢品難賣,為了繼續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他只能從自己的生活費里掏。
一位平凡的老人卻擁有著這樣高尚的心靈,使我深深震撼了:沒有經濟收入,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但心里想的任是那些學生,幾十年如一日的節省就是為了能讓更多的孩子上學,捐出去100,留給自己的只有10塊,這讓每個人都不得不落淚。,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會陳雨露說:“走過古稀。老人沒有更多的言語,獨以無聲的行動,詮釋著對教育的深刻理解。”是啊,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如果像劉盛蘭爺爺那樣充滿無私的愛,做一輩子好事卻無比艱難。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作文篇4
95歲的張富清是中國建設銀行來鳳支行離休干部,出生于陜西省漢中市洋縣,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他英勇善戰、舍生忘死,榮獲大軍區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請轉業到當時條件堅苦的來鳳縣工作。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載。2018年底,在進行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時,工作人員發現老人一張泛黃的“立功登記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勛卓著的戰斗英雄。
“共產黨處處都是為人民辦事的,為國家昌盛辦事的。只有跟著共產黨,進一步受黨的教育,使自己為黨、為人民做點工作。”
今年95歲的老革命、老黨員、老干部張富清,這樣講述著自己的入黨初心。
在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隊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墻、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說,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脫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干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范,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為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勞肯干,任勞任怨,不矜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為國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著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為自己不能再為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絕在輪椅上被照料,靠著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功,也在中年轉業后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張富清曾說,戰場上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
的確,在人生的征途上,因為信仰,他也一往無前。
71年黨齡,見證“絕對忠誠”。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一位黨齡71年的老戰士、老黨員,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對黨“絕對忠誠”。
在張富清老人眼里,在戰場上,共產黨員應做到“黨指到哪兒,就打到哪兒”,敢于沖鋒在前、敢于犧牲生命,那才是對黨“絕對忠誠”;在祖國建設時期,共產黨員應做到“黨讓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艱苦就去哪兒”,不講條件、不計得失,那才是對黨“絕對忠誠”。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認為,做這些,只是共產黨員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顯擺”。軍功章,他壓進了箱底,就連對至親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難和委屈,想想犧牲的老戰友,他什么都釋然了。
新中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張富清老人的崗位、身份也一再改變;不變的,是他對黨的“絕對忠誠”。從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燒的共產黨人,克服了千難萬險,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締造了新中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需要共產黨人以同樣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樣不畏任何艱險的豪情,去奪取新的偉大勝利!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作文篇5
收看央視一套節目,再一次被“感動中國”__年度人物所感動。他們可能身份各異,有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歷,有的可能曾經見諸媒體,有的也許還不為人知,但在過去的一年里,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動了我們,感動了中國。他們共同的特質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這些英雄中有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但他們有著我們一般人所沒有的勇氣與志向,有奔忙在冰雪地震災害前線的志愿者唐山十三農民;累死在救災前線的青年戰士武文斌;帶領群眾抗震救災的北川縣長經大忠;冒著生命危險在救災前線搶險的消防隊員李隆;維護奧運圣火尊嚴的殘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點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扎根懸崖小學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照顧癱瘓女友34年的蘇州市民韓惠民以及張藝謀奧運導演團隊。值得一提的是,感動中國的特別獎授予給全體“中國人”。組委會認為,__年的中國經歷了太多悲愴和喜悅,在抗擊暴風雪、抗震救災、舉辦奧運會、神七航天員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國人用堅忍、勇敢、智慧向中國和世界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每一位都是中國人的驕傲,每一位的事跡都足以讓我感動。他們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感動著中國:有的是用良知、有的是用愛心、有的是用自強自立的精神、有的是用自已的勤奮和學識、有的是對工作、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有的是為了讓國家變得強大、有的是為國爭光。每一種感動都是中華民族的財富,我無從選擇誰,更讓人感動!
我看到生活中原來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學習的人物及他們所擁有的精神,他們在平凡的世界中書寫著精彩的人生,滋生了偉大的人格。千千萬萬個知名與不知名的感動中國的人物,他們的故事教育、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傳承著優良道德,他們是世間最可愛的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感動我們,因而感動中國的,是他們或樸實無華,或艱難執著,或驚天動地,或自強自愛的生命歷程;是他們對孝道、對愛情、對誠信的樸素詮釋;是他們因人而異,卻共同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們身上所散發的無窮人格魅力。
在他們身上,國人又一次體會著什么叫精神力量,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道德操守,什么叫不惜犧牲,什么叫無私無畏,什么叫執著追求,什么叫甘為人梯,什么叫大愛無言。
2021年感動中國先進事跡觀后感篇五
感動中國,感恩你我。愛傳承,從沒有終點,感恩前行,從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舉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這些人物感動著、感動著。
從20__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我都堅持收看,認真地聆聽著那些感人的故事,認真地品味著每一段頒獎詞;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一段故事,成為我前行中最為重要的催化劑、推動器。
十分感激中央電視臺為我們帶來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暨頒獎典禮”,這是一檔讓人們體味感動、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靈魂的好節目。我一發現他,就把他當做一個滋養自我心靈、軟化自我感情、培育并堅持自我有一顆能感動的心的好節目;事實上,我的這個想法在觀賞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能得以實現。
至今還記得,20__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還在行進中,我就在感動中寫下了“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評選之感動”,記錄下對于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教師李桂林、陸建芬賢伉儷二人在天梯小學堅持十八年的感動。
每一次觀賞“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是我靈魂得以洗禮、升華的時刻,我自我很清楚: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崇高的偉大的靈魂,都有著一種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這些崇高的靈魂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也是我這一輩子無法到達的;正如一位偉人以往說過的那樣:“一個人做的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仔細看看20__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中的“好人們”,那個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幾十年——陪聾啞兒子讀書十六年的愛心媽媽陶艷波、幫忙“發小”三十九年的隴海大院的哥們、默默捐款20__從不留真名的張紀清、十幾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照顧癱瘓父親的孝女朱曉輝等等。
每一次觀賞“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是讓我的心與情得以進一步軟化、激發、培育和提升的好時刻;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的故事,讓我的心更加溫婉、溫潤,更能被感動、感化。至今,我還能有一顆似乎與年齡不符的能夠感動的心;至今,我還有一些能夠讓自我驕傲的活力,我要感激諸如“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之類的節目、影視劇和文學作品。我會很好地珍惜這些人物、這些故事帶給我的精神滋養、文化陶冶,我會繼續努力地讓自我有一顆能夠感動的心,有一份能夠有必須熱度的活力,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歡樂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作文篇6
感動中國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會電視,我還不明白今日就演感動中國。
看完感動中國,我真心覺得,閑著是罪惡的,浪費錢也是罪惡的。閑著,其實就是浪費時間,那么概括起來,浪費是罪惡的,應當怎樣辦?應當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珍惜金錢,珍惜資源。當有真的感觸的時候,這些詞句就不是空話和口號,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時候我會覺得閑,會覺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義所在,而此刻,在剛看完感動中國人物之后的強烈感情下,我覺得,有一件事,我們能夠花很多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我份內的事也不會覺得閑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時候我也會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們有那么窮嗎,再說政府干嘛去了?
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沒有同情困難人群的感情基礎,我沒有見過那種場面,或者經過媒體看過幾眼已經被歲月沖澹了,可是一旦把那個畫面放到我眼前,我會被震撼,然后內心柔軟的說不出話來。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成長環境艱苦的孩子長大了會更加惦念自我當初那種窮鄉僻壤,會更加懂得同情困難的孩子,不是說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們沒見過,沒有那個觸動。所以說,讓所謂溫室里的花朵去“體驗生活”,體驗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義的。
今日晚上含著眼淚看完央視播出的20__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感受頗深!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于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我要凈化自我的靈魂,向他們學習!在有生之年,為大家,為社會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輩子的好人!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作文篇7
有這樣一些融入年輪的人,我們在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從容,彷徨的時候,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堅定,懷疑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什么叫相信。_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盛典將于今晚(_年2月18日)20:00在CCTV-1綜合頻道播出,2月19日央視新聞頻道21點30分重播。從2002到_,感動中國走過17個年頭。時代在變,感動不變,人們對善的向往不變,對美好的渴望不變。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如果問過去這十來年,中央電視臺原創了哪些成功的電視品牌,我想《感動中國》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打造的一個“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欄目,多年來堅持鮮明的價值導向,彰顯了深切的人文關懷,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我們從“感動中國”收獲了什么
《感動中國》是一種呼應,它呼應的是人們心里本來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動中國》的兩個多小時,對于每個普通的觀眾來說,可能意味著無法被擦干的淚水,或者是心靈的一次凈化。但對于這個社會與時代來說,《感動中國》的走紅意味著什么?
詩人顧城曾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在感動的同時,我們有時是不是也該有點兒憤怒。我們要做的和該做的事還很多,只有感動、憤怒都不夠,我們必須擦干眼淚后行動,站到一個又一個曾經感動過我們的人身后,然后憤怒才會真正減少。
看感動中國,最吸引我們眼球的還有里面的頒獎詞,這些頒獎詞語言凝練,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華濃縮,內涵豐富,短小精悍。我們讀之,品之,手不釋卷。我們仿寫,撰寫,受益匪淺,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收獲呢。
感動,真的有用嗎?
感動,無用!是的,感動不能改變什么,行動才有用。很多像《感動中國》一樣優秀的電視作品,都在傳遞一個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動中國》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帶來一種啟示、一種力量。今晚,誰將讓你落淚,誰將動你心魄。感動中國的典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行動起來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