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革命電影觀后感
中國革命電影很好的講述了我們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以及建立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過程。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共產黨人應該繼續發揚我們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吸取失敗的教訓,為了我們偉大的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更多的力量。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小編收集整理了中國革命電影觀后感5篇,希望可以幫助您,歡迎借鑒學習!
中國革命電影觀后感1
暑假,我在家看了一部紅色電影——《井岡山》,感觸非常深。《井岡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老革命家在毛澤東的帶領下開辟第一個農村根據地,與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斗爭的故事。
看了以后,我非常有感觸,老一輩們為了解救勞苦大眾,拋頭顱,撒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就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作為新時代的兒女,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不應該忘記那艱苦的歲月。我們今天可以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而在那時,有多少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卻挑起了革命的重擔,不惜自己的生命,為我們換來了幸福的今天。我作為一個團員要繼承革命前輩的遺志,爭取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為祖國、為人民獻出自己的一切!
中國革命電影觀后感2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伴著這部強勁有力的曲子,我看起了紅色電影《閃閃的紅星》。
這部電影主要描述的是一個12歲的小英雄潘冬子和地主敵人作斗爭的電影。在暗無天日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柳溪鎮,暫時還處于在大土豪胡漢三的占領下。冬子出身貧苦,媽媽是一名共產黨員,爸爸是一名紅軍戰士,小冬子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小小年齡就想當紅軍。他在爸爸隨紅軍主力撤離,媽媽為掩護鄉親們撤離遭遇不幸被胡漢三活活燒死的情況下,不消沉,不害怕,反而變得更加堅強了。潘冬子參加游擊隊,積極加入對敵斗爭。他在戰斗中拆除吊橋,切斷了敵人逃跑的后路,使敵人繳槍投降;冬子和趙爺爺到山下為游擊隊弄鹽,他巧妙的把鹽化成水,倒在衣服里,騙過了敵軍的搜查,在米店里,他發現米店老板不把米賣給窮人,而是賣給國民黨的部隊,就想出法子叫百姓把米搶光了;他沉著應對了胡漢三多次狡猾的盤問,找機會砍死了胡漢三,為大家報了仇,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
看了這部影片,我打心眼里佩服冬子這個少年,冬子和我的年齡差不多,卻做出了那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來,真是不容易。看了這部電影,使我認識到戰爭年代的少年為了中國解放,為了人民翻身,不怕拋頭顱,灑熱血。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為我們爭取來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掌握本領,長大后報效祖國。
中國革命電影觀后感3
清明小長假期間,我在家里觀看了關于革命先烈的電影驚沙。這部電影講述了長征路上,八路軍戰士在衣不蔽體,缺少彈藥的情況下,和裝備精良的馬家軍部隊血戰臨澤。守城3天后,最終在秦基偉將軍的指揮下,英勇突出重圍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故事中一個叫米娃的八路軍小戰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只有十四歲的小戰士,在敵人的猛烈炮火攻擊下,雖然兩耳已被震聾,但他仍然勇敢的吹響了進攻的號角,高昂嘹亮的號角聲鼓舞了戰士們的勇氣。他們沖出戰壕,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撲向敵人,把鮮艷的軍旗高高插到了敵人的戰場上。敵人被八路軍的英勇無畏精神嚇破了膽,落荒而逃。八路軍終于撕開了敵人包圍圈,沖了出去。在極其艱難和危險的環境中,八路軍戰士表現出的是英勇無畏、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強烈震撼了我的心靈。
想想如今的我們,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還有多少人會記得革命先烈們為今天的和平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那個貧窮的戰爭年代里,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但是他們卻有著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頑強斗爭的毅力。我們卻常常抱怨父母,抱怨社會,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常常浮躁不安,不能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生活和挫折。
和八路軍戰士的經歷相比,我們的困難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作為青少年,有一句話我深埋心中,“少年強則國強”。我暗暗下定決心,決定從小事做起,努力克服自己浮躁,拖拉,驕傲的壞習慣,提高自己的自立能力。感恩父母、感恩社會,與同學朋友鄰居和睦相處。努力學好文化知識,培養優秀的品格,提高自己的創新和實踐技能,長大為建設我們強大的國家而努力。
中國革命電影觀后感4
影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平型關、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獨臂將軍賀炳炎、愛國將領郝夢齡等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氣勢磅礴來形容,伴隨著我們耳熟能詳的歌聲,用簡潔的直升機俯拍開門見山地給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蕩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題,并用很好的過度手法銜接到國民黨陣地,并引出電影的主要人物——朱德。電影的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按照歷史順序將八路軍如何殲滅敵人的戰役一一列出,并適當地帶出部分愛國將領的名字,講述了老百姓與八路軍同仇敵愾,共同抗戰的歷史事實。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軍民魚水情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標槍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黨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干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
影片中八路軍高級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生動而又鮮明。大雪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己的懷里全暖,最后還是自己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偉人的高風亮節。
中國革命電影觀后感5
長征之所以獨具東方魅力,是因為長征與外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東方魅力——長征與外國人》一書中記述了李德作為紅軍總部的外籍“太上皇”,從莫斯科“神秘旅行”到上海,繼而入主紅軍總部“獨立房子”的全過程;記述了薄復禮等西方傳教士,在“冷眼”旁觀的過程中,不僅解了紅軍的燃眉之急,而且屈而無怨,被長征壯舉所折服,抱病著書,率先向西方介紹紅軍真實情況。同時,令人感動的還有來自越南的洪水,作為紅軍鐵流中的外籍勇士,全程親歷了長征。
洪水,1908年出生在越南,20歲考入當時的名牌學校河內師范學校。后來,受河內人民抗法斗爭的影響投身共產主義運動,1924年來到中國,1927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洪水開始了在毛澤東、朱德領導下的武裝革命斗爭生涯。
1932年底,洪水與李伯釗和紅軍俱樂部主任趙品三等人,創辦了紅軍歷史上第一個劇社——工農劇社,洪水任社長。工農劇社一成立,洪水便以滿腔的熱情和創造性勞動從事根據地的文化工作,他經常與錢壯飛、李伯釗、張愛萍等一起編劇演劇,受到根據地廣大軍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揚。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隊伍里,原工農劇社社長洪水跑前跑后,精神飽滿、斗志昂揚地進行著長征途中的宣傳鼓動工作。1935年遵義會議期間,洪水以黨的政治工作者和紅色宣傳員的高度責任感,帶領戰士四處宣傳,一會兒在街頭演說,一會兒在廣場表演。一時間,大街小巷到處可聽到他們寫下的革命標語,城內城外可聽到他們教唱的紅軍新歌。聽了他們的宣傳,看了他們的表演,紅軍指戰員一掃往日的疑慮和不滿情緒,個個稱快,同聲贊好,軍心大振,士氣高昂。當地群眾耳聞目睹,認定“紅軍根本不是赤匪”,大批受苦工農和進步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
中國革命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