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
寫觀后感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方式來讓自己的思想更加豐富,形成愛思考的好習慣。優秀的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是什么樣的?下面給大家帶來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供大家參考。
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篇1
作為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是經歷磨練才獲得現在的成就。曾經三次參加高考并最終考入北大。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意志。正像俞敏洪先生說的那樣:“如果沒有二次高考的失敗經歷,就不會磨練我的意志力,更不可能有我現在的成功."
啟示一——年輕時的挫折是人生寶貴的財富,它會對人的一生有重要影響。因此,不要害怕困難,在困難與挫折面前要學會堅強。
“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你終將走向成功。”俞敏洪在演講中這樣說到。理想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正如赫伯特說的那樣:“對于盲目的船來說,所有風向都是逆風。”理想就是一座燈塔,為盲目的船指明方向。
啟示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因素是目標,要想取得成功的人生,目標的確立非常重要。因此,要學會確定一個適合自己、切實可行的人生目標,是人生成功的關鍵。
俞敏洪先生的成功,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他有一群得力的助手和團隊,這個團隊的成員多數都是他的大學同學。當時,同學們知道俞敏洪在國內創業時,分分從美國回到中國。有許多同學表示“我們之所以能夠回國,決定和俞敏洪一同創業,就是因為你在大學能夠幾年如一日的堅持給寢室收拾衛生,給同學們打水,我們都覺得跟你干不會錯的。”
啟示三——人的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要學會先做人再做事。只有學會做人,才能真正做好事。因此,在大學的我們,要學會與人溝通,這是你一生成功的基礎和保障。
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篇2
昨晚有點空,看了個電影《萬箭穿心》,看后被劇情強烈感染,久久不能入睡!劇情和現實社會太接近了。生活中巨大無形的壓力,每個人矛盾糾結的心理,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多年之前,馬學武和李寶莉這對結婚十年的夫妻,有個共同的兒子小寶八歲。馬學武工作上的努力得到了好報,分得了單位一套房子。與多人擠多年筒子樓的一家人終于可以輕松的單獨住一套房了。但也從此接二連三的噩運降臨了這個剛剛過了喬遷之喜的女主人李寶莉身上。
李寶莉性格強勢,自始就看不起從鄉下來的丈夫,馬學武多年來一直在老婆冷嘲熱諷的壓迫下生存,對老婆早已沒了一點感情,搬家時受到搬家工奚落的他再也不想忍下去了對李寶莉提出離婚。李寶莉雖然看不起馬學武,但終究對老公有依賴,幾乎崩潰,從此更加疑神疑鬼,馬學武煩不勝煩,真的“出軌”了。李寶莉報警抓走了馬和同事周芬。馬學武受到了廠紀處分要下崗,同時也因為掃黃事件讓他的男人雄風受損,更受李寶莉辱罵,此時他的母親又無處可去投奔到了他家,李寶莉討厭老人,每天甩臉色,終致老人不堪受辱離去。好幾重壓力之下,馬學武自感無能,一氣自殺!
李寶莉傷心欲絕之時,閨蜜萬小景勸她搬離房子,說他們樓下七八條路插過來,在風水上叫萬箭穿心,住這樣的房子肯定會對房主不利!李寶莉不信這個邪,這個家不能垮,沒有文化的她無奈做了最下等能掙錢的出力工作,挑扁擔,供孩子上學!
馬小寶從小看著爸爸在媽媽的威懾下小心翼翼地生活很為爸爸不平,本就與爸爸親近的他,父親的離去對他的打擊非常巨大,怪媽媽逼死了爸爸。長大后又知道了真是媽媽報警害得爸爸,更加的恨媽媽,考上大學后宣布要與母親脫離母子關系。李寶莉又一次幾近奔潰,沒想到辛苦十年賺錢養大的兒子如此絕情,所幸在馬學武死后,和婆婆關系有所改善,這么多年婆婆看著寶莉為這個家為孩子操勞,也不改嫁,可恨之人也有可愛之處,她早已不記恨寶莉了……
影片里的細節直扎人的心窩。李寶莉手捧馬學武的遺書,里面說了不放心小寶,不放心母親,拜托母親幫自己照顧小寶,唯獨沒有給老婆留只言片語,可見他對李寶莉的恨!因為挑扁擔認識的街霸建建,寶莉好心照顧他,沒想到他卻強奸了寶莉,寶莉認為建建對自己動了情,準備與他廝守后半生時,沒想到建建卻用錢打發她走。還用不屑的神情取笑寶莉認真了。寶莉心痛大吼,我怎么早沒想到出來賣,還要干這挑扁擔的苦累活?
馬小寶敘述母親報警害了父親,之后還以一個賢妻良母型身份接納回頭浪子的父親,顯示自己寬闊的胸懷,讓父親時刻記住她莫大的恩惠,從而更加對老婆卑躬屈膝,母親更加盛氣凌人的凌駕于父親之上。所以在知道了是母親報警后更加傷心不已!導致痛下決心自殺!所以他不能原諒母親,現在已經長大了,再不想與害死父親的母親共同生活下去……
影片看下來有幾點反思。他們的婚姻問題出在哪?這樣的婚姻還有沒有維持下去的必要?夫妻雙方應該是平等互尊的關系。像劇中,寶莉的思想就是錯的,嫌棄馬學武出身低,結婚時馬學武說得會一輩子對她好,現在卻要跟她離婚。豈不知夫妻間的好是應該互相的,也就是說付出也是要有所回應的,李寶莉這么多年索取著馬學武對她的好,絲毫不覺得不妥,不但連個贊美都吝嗇于給對方,反而稍有不順意就對丈夫破口大罵,這樣的夫妻怎么能長久生活下去?馬學武備受折磨,李寶莉也不見得快樂多少,還不如離婚讓彼此輕松!
影片最后李寶莉對婆婆說的話也道出了她歷經滄桑對生活悟出的真諦!當初馬學武提出離婚時,我就同意離了,肯定就不會有后面的事了,說不定到現在我倆都會過得非常快樂,可是……直到現在連兒子都不愿認她了。不過,現在她想通了,孩子心里有過節,她不去較勁勉強他了,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飛吧,她也該去過讓自己真正快樂的生活!
李寶莉最終想通還不算晚,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沒有容人之量,暴脾氣,愛較真,從不會為別人著想的人,你們想通了嗎?
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篇3
——讀《少年周恩來》有感 南京市浦口實驗小學一(4)班 解佑祺以前,我就聽爺爺講過周恩來的故事,知道他是億萬中國人心目中最敬愛的總理。現在我讀了《少年周恩來》的故事,讓我更了解周恩來的一生是為祖國強大和人民幸福而奮斗的一生。這個故事追尋了周恩來成長的足跡,講訴了他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周恩來出生于亂世之中,從小就對百姓生活的困苦、社會現實的殘酷感受很深,因此,他獨立自強,勤奮好學,從小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大志向。文中還講到周恩來非常勤儉節約,他穿的衣服很簡單,夏天是一件白色大褂,冬天是一件藍色大褂。好幾次,家人要給他買幾件新衣裳都被他拒絕了,他很不解,干嗎要在這些外表的東西上花那么多精力。為了盡量給家里減輕負擔,他開始自己想辦法找些事情做,賺錢來補貼家用。為了省錢,只買豆腐店便宜的豆腐,星期日從家返校時,只帶一小瓶醬回校當菜吃。周恩來經歷的種.種磨難也激發了他努力拼搏、發奮學習的斗志。
看完這個故事,讓我懂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我們有些同學吃要挑三揀四,穿要名牌,不懂得珍惜,不刻苦學習,到將來后悔也晚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把勤儉節約這個美德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只有勤儉才能持家,只有勤儉才能強國。無論回顧過去還是面對未來,我們都要想周恩來學習,要牢記這一點,才能有所作為。
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篇4
當歷史的年輪壓過奧斯威辛,聽到的是男人的怒吼與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親的哭泣與孩子的驚恐。而今,奧斯威辛的天空湛藍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聳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這里的寧靜。
難道時間已將歷史風化,堅忍的猶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沒有!不但猶太人沒有忘記那曾經的苦難,德國人民也沒有忘記。每當猶太人紀念日那天,德國總理總是跪在營前,默默悔過。男兒跪地驚天動地,何況總理,而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沒有忘記。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任時間長河滾滾不息,他們沒有忘記。猶太人沒有忘記,因為他們知道知恥而后勇,于是在諾貝爾獎面前,他們經常是勝利者。德國人沒有忘記,因為他們把昨日的罪過,當作今日的教訓,防止明日的錯誤。全世界的人民都不會忘記,因為和平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渴望。
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誰都不想讓奧斯威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寧靜,但這也不會影響到我們記憶中的傷痕,它只會作為我們的一個和平的標志,以示警鐘長鳴。現在猶太民族早已得到了公正的對待,但他們也未曾將自己的歷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記憶。
古人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蒼溟”。猶太人正是憑著這一股浩然之氣,將心中的憤怒轉化為一股復興民族的決心。不要以為不聲不語的他們已將歷史忘卻,時間永遠不會使有些記憶風化,就像葉延濱永遠不會將荒野無燈的感觸忘記一樣,奧斯威辛也永不會講屈辱的歷史遺忘,即使時間不斷輪回。
那天,奧斯威辛警鐘長鳴;那天,猶太人民飽含熱淚;那天,記憶流經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極端的功力者和道貌岸然的戰爭者宣判:勝利的鐘聲會在和平者的心中響徹整個胸膛。
時間永遠不會將奧斯威辛風化在記憶底層!
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篇5
下午刷微博的時候看到有人吹《驢得水》,晚上回來立馬在網上找來看了一下。
不得不說,確實牛逼。很久沒看過這么好看的電影了。近幾年的國產喜劇電影,要么刻意裝逼,要么難看得要死,卻整天發牢騷,說沒人懂得欣賞,要么全程穿梗,搞得情節支離破碎,甚至邏輯都難以自恰。《驢得水》卻能將可看性和深度結合得很好,全程沒有故裝深沉,偶爾的插科打諢,也是那么自然而然。
如果對情節感興趣,建議大家自己去看,畢竟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我這里就不贅述了。我只是想在這里分享幾點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首先,戲劇性。我們花2個小時去電影院或者在家里,安安靜靜地欣賞完一個故事,為的是什么?我想絕不會是為了看一日三餐,菜米油鹽來著,我們渴望看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遇不到的故事,體驗那不同尋常的經歷。一個好的故事,必不脫一個奇字,比如灰姑涼嫁給王子,底層少年遇到種.種奇遇最終成為武俠高手,等等。一個離奇曲折的故事,讓我們暫時忘記了生活的平淡,還有無奈、無力。可以說,一個故事的生命力和張力,都在這個奇字上了。
在這一點上,這個故事可以說足夠離奇了:一個英語老師竟然是一頭驢,不對,是一個鐵匠。為了掩蓋這個謊言,眾人不得不撒更多的謊言,故事,就這樣被這個謊言帶著走。在面對謊言的時候,在真誠和利益的拷問下,每個角色都現出了自己最真實的人性。
其次,真實性。如果一味獵奇,失去了真實性,那么就不會讓人產生代入感,故事將不再是故事,電影也不再是電影,而成了一長串瑰麗的幻燈片了。這里的真實就是邏輯自恰的意思,不是說一定要和現實世界一樣。比如我看《長城》,就覺得很難受,完全沒辦法融入故事的情境中,整個故事的邏輯性一塌糊涂。比如讓女兵站在城墻外吊著圓環跳下去與異獸戰斗這個設定,讓我非常難受,這導演白癡啊,城墻的作用是什么,你跳下城墻與敵人戰斗,那要這城墻何用?《驢得水》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就是太真實了,真實得讓人難以接受。
鐵匠一出場的時候,我一直以為后面他會成為逆轉局勢的正面人物,努力讀書,最后成為接班孫校長夢想的旗手。沒想到,鐵匠,他還是鐵匠。周鐵男,我以為他會強項到底,沒想到在子彈的威脅下,他也會認慫,不僅認慫,直接變成軟骨頭了。不對,應該說我沒想到編劇敢這么寫,因為其實周的反應才是一個正常人的,在那種情境下的人物應該有的反應。導演只是遵從了真實,但這個真實卻是那么地震撼,一點都不平淡。我承認,如果我在那種情境下,我也會認慫的,這才是最真實的人性。只是我們都很難承認,我們總是希望有一個勇敢的英雄可以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反轉劇情,很多故事就是這么寫的,但導演沒有這么干,這又是一“奇”。其他各個人物,他們的所有行為,雖然看起來讓人難受,但他們都嚴格遵守著自己的設定,絲毫沒有逾距,這就是講故事的時候需要的克制,很多導演和作者都沒有這個品質,想一股腦往作品里拉好東西,結果反而破壞了作品的一致性。
電影的最后,陸一曼用撿到的那把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雖然很傷心,但我仍能接受,因為我知道,這就是她的命運。不是死,就是瘋,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她在自己短暫的清醒時刻,用一種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可能是導演最后的仁慈吧。
解釋一下為什么說陸一曼只有死和瘋兩條路可走。因為人物設定,或者說,如果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那么這就是她的真實歸宿。如果說,貫穿這個故事的引線是驢得水是英語老師這個謊言,通過這個謊言推動著整個故事的進展。那么,現實與理想的沖突,則是制造波瀾的力量。這個沖突,在陸一曼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陸在城里的事情故事里并沒有交代,但我推測可能是這樣的:陸在城里遭到了無法言說的侵害,她無法承接這巨大的羞恥感,所以只能合理化侵害,把自己變成一個蕩婦,否則她無法活下去。這種合理化,就像在說,看吧,不是你侵害我,而是老娘在睡你。后來,可能在城里實在混不下去了,她投奔了孫校長。所以,來到三民小學的陸一曼,其實是帶著蕩婦的面具來的,這個面具對她來說,是一個保護層。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什么裴魁山向她求婚的時候,她果斷地拒絕了。來到小學后,從電影一開頭可以看出,她活得還是很自在的,至少表面上如此。但是,當她尊敬的孫校長剪掉了她美麗的波浪長發后,她從鏡子中看到了血淋淋的自己,那個被隱藏的自己。 是的,頭發可以再長出來,但是,這個情境,肯定喚醒了被她小心翼翼地掩藏著的傷痛體驗。被侵害,但是無力反抗的傷痛體驗,意識的容器無法容納這巨大的沖突,為了保護自己,只能讓自己瘋掉,隔絕意識,從而也隔絕了這些痛苦的感受。影片的最后幾次插入了她想象著校服已經做好,幾位老師和孫校長一起照相的溫馨畫面,這是想象,可惜現實并沒有這么美好。當她看到掉到地上的那把槍的時候,她的意識突然那么一絲的清明,原來,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
當她拿起地上的那把槍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馬上把在場的所有壞蛋都給崩了。但她沒有,要是這樣做的話,她就不是陸一曼了,也不會來到這個地方了,她會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親愛的朋友呵,當你手中有一把槍,請把它指向你的敵人,千萬不要指向自己的大好頭顱啊。
整個電影看下來,沒感覺導演在批評誰,或者揭露誰,他只是在呈現。他好像在說,看,事實就是這樣。每個人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中,都選擇了自己認為正確的選擇。你能說想改變自己現狀的銅匠是錯的嗎?你能說為了理想委屈求全的孫校長是錯的嗎?你能說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屈服的周鐵男是錯的嗎?你能說完全臣服于現實的裴魁山是錯的嗎?不能,你不能。每個人都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而當你看到了自己的時候,你就會體驗到那種我們籠統地叫感動的情緒。這時候,這部電影便有活了過來。
做了選擇的人,命運亦為他們準備好了相應的歸宿。沒有誰是誰非,這只是生活本來的樣子罷了。
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篇6
最近觀看短片《進擊的智人》,主要是講解:石器時代的人類起源并加以生動的演講,讓觀看耳目一新,了解人類發展史。主要講解有以下幾點:
北京猿人跟我們現在人有什么關系?之前老師都說那是當今人類的祖先。可梁碩告訴我們,觀點錯了。北京猿人跟當今人沒關系,因為,猿人是簡單直立人,而我們是智人,分別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種。什么叫不同人種?就是彼此之間存在生殖隔離,不能生育健康的后代,簡而言之,我們與北京猿人之間的關系,有點像驢和馬的關系,就算驢和馬能繁殖出騾子來,但騾子絕不能生出小騾子來,大概是這個意思。不過北京猿人確實屬于人這個大類,他們會直立行走,會使用明火,這是人跟動物的重要差別。
《進擊的智人》用圖片、語言講解智人,從走出非洲開始,智人在踏上食物鏈頂端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所向無敵,不光滅絕了很多猛獸,還滅絕了同屬人類的其他人種,走出非洲的智人開始向地球各大洲進擊,他們所到之處,其他物種或者人種都會遭到瘋狂血洗。比如四萬五千年前,智人登陸澳大利亞,當時這塊土地上有很多奇怪的物種,它們身形高大,比智人強壯十倍,卻完全不是智人的對手,智人厲害到什么程度?澳洲原本有二十五種大型袋類動物,智人把他們斬盡殺絕到只剩袋鼠一種,連幾米長的蜥蜴都無法生存下去。
很多人以為物種滅絕是工業化開始的,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事實上很多物種在舊石器時代就被咱智人祖先們滅絕了。可以這么說,智人是世界上最兇狠恐怖的動物,對別的物種絕不留情,對人也不留情,據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會對同類進行種族滅絕,他們是人類和黑猩猩!
還好,人類經歷了三百二十萬年漫長的石器時代后,終于走進文明時代,發明了科學,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法律,禮教等等,這讓我們的世界漸漸不那么恐怖。很慶幸,我們沒有出生在血腥殘忍的上古石器時代。
梁碩說:我們要做的,是用文明社會的東西去壓制我們內心真正陰暗恐怖的那一面,這當然也是我們智人最后的尊嚴所在。但愿人類在未來能建設一個更加文明,科學,法制,禮教的社會。
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篇7
電影狗十三講述了13歲初中生李玩因父母離異,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在婚后生了個兒子不敢告訴她,為了女兒開心買了一條狗送給她。
孤獨無助的李玩在弱小的小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給小狗取名叫愛因斯坦與它同吃同住。在獨自一人的青春時光里,愛因斯坦是李玩溫暖的存在。
可惜有一天,爺爺在買菜時不小心把它弄丟了,李玩急瘋了,一家一家的敲門尋找,全家人面對固執的李玩不知道怎么辦?
繼母出了個主意找了一個同品種的小狗冒充,大家一起演戲硬說是愛因斯坦,李玩否認,確被大家說她不懂事,逼著李玩承認這條狗是愛因斯坦。
李玩很絕望,學著大人的樣子喝酒。爸爸很生氣當著爺爺奶奶的面狠狠的打了李玩,在爸爸拳頭下李玩低頭認錯了。從這一天起李玩像個大人一樣藏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脾氣。
她學會了把棱角藏起來,所有情緒都深深埋在心里。(狗十三)的海報有這么一句話: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在李玩的青春里,有多數人成長路上的無奈和服從。她代表了中國家庭中孩子不幸的樣子
教育是啟發引導孩子自我發展之路。而不是讓孩子按照既定的路線發展。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孩子是父母血液的延續,但他們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的選擇需要受到父母的尊重,尤其是父母的尊重.
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篇8
龍門石窟,不愧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從自然特點來看,兩岸山崖之間伊河從中穿過,故古稱伊闕(PS:伊闕之戰,戰國時代秦國名將白起曾在此地全殲韓魏聯軍24萬),而實地觀察其景確實頗有氣勢,又在古都洛陽南郊如同南天門一般,由此可說,“龍門”之謂,非虛言也。
至于雕刻的各種石窟,即使是我這種對佛教史、石窟建造、雕刻藝術等方面并不了解的人也同樣嘆服其數量之多、地位之重、工藝之精湛、內容之豐富。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
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代(公元494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可以想見,距今最早要有1500年之久的古代,修建營造這些石窟是十分艱難的。尤其是最為出名、最為壯觀修建于唐高宗時期(公元675年完工)堪稱龍門石窟標志的“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所雕佛像恢弘壯麗,卻讓人“敬而不懼”,極具美感和藝術性,稱之為栩栩如生也不為過。在沒有電鉆、雷管、炸藥、升降臺的一千多年前,這樣的工程只能是“國家工程”,是要以無數工匠付出的汗水甚至鮮血為基礎,外部要有深厚的文化環境以及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實力才能實現,故我稱之為文明結晶、盛世杰作!
香山寺,被稱作洛陽八景之冠,的確不錯,我今日也才終于知道白居易香山居士的由來(因其晚年隱居于此故自號香山居士),香山寺旁蔣介石也曾修建住宅,不得不說此地修的辦公室比南京總統府里的寬敞舒適,而掛的老蔣照片也多了一點。
白園是白居易的墓園,白居易之墓比白馬寺中狄仁杰(一說武后男寵薛懷義)的某梁國公之墓都要豪華。在此地也有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致敬白居易的紀念碑。日本的紀念碑是高度評價和感激白居易的,因為白居易的作品確實深刻影響和啟發了日本文學,例如在寫于十一世紀的日本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引用白居易詩歌多達九十多次。
由此我又有兩點感想,一是如同蘇東坡所言“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以及曹孟德之子曹丕所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所體現的,很多政治家,軍事家在當時無論權勢再如何滔天,對于千百年后都是浮云罷了。而真正能夠直擊滌蕩心靈的,還是包括文學在內的藝術,生時并不得志的李杜、梵高還是白居易,在后世通過時間證明了他們永恒的值得為人永遠記住的價值(這其中也包括曹孟德,他同樣是位相當杰出并留有深淵影響的文學家)。二是也由此可見,中華文明對于古代整個東方世界的深刻深遠影響,這種影響是持續至今,浸潤在每個人骨子里的。所以,身為中國人的你我他們,應當具有理所應當的文化自信!
旅行不僅僅是游歷,也是磨礪。無論大雨,還是酷暑,都為旅行帶來的極大不便,但最終我們還是克服了。王荊公曾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當然,并不滿足這些地方的就一定是奇觀,今日山路上有很多“險地”上去其實看頭也不大,但還是無一例外的都走了一遍,自然,王荊公的話也不僅僅講的旅行,更是一種在他日后敢于“與全世界作對”堅持變法體現出來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的人生境界。
有關電影觀后感的報告篇9
一、畫面美
當代小說的特點是場景化,任何一個廣受大眾歡迎的小說,都將會給讀者創造一種體驗,能夠體驗到代入感非常真實的場面。這不是作者決定的,是看小說的人決定的。場景化的制作能力,是由大量的細節填充進去后形成的一種獨特綜合效果。對細節的把控,將會成為一種趨勢。
看《邪不壓正》的場景,對我來說就是一種這樣的體驗享受。整個場景,從細節上塑造了一種名為‘干凈’的美感,這種美把故事的每個部分都塑造的非常有價值,只有追求把沒價值的部分都刪掉,才會在簡短的對話中展現出無窮的意味。
二、看不懂的美
《邪不壓正》看了好幾遍,不過還需要說的是,這個故事懂了,而含義不懂。換種說法是,看懂了故事情節,卻沒看明白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什么內容。
故事很簡單。講述了大徒弟朱潛龍為了名利,伙同根本一郎殺死師傅一家,二徒弟李天然僥幸逃脫,卻被別有用心的藍青峰養大,最終利用他來完成自身目標,結果卻似乎并沒有完成目標。
用‘似乎’是因為,思考了很長時間,都不明給自己一個清楚的答案。老藍的目標到底是什么?如果是把‘將軍’送出去,那他完成了目標。如果是為了利用李天然殺朱潛龍和根本一郎,也達到了目標,可總覺的老藍似乎有某種更深層的目標沒有完成,但是找不到判斷的證據。
同時,電影中的細節,以及人物的對話,意味深遠,有太多含而未露的描述。比如:就是為了這點醋,我才包了這頓餃子;我聽不懂你說的中國話;寫出來的,還能叫心里話嗎?等什么呢?
這些對話,蘊含的信息量太大,完全給了我‘瞎想’的空間,可以讓我把自由發揮的腦洞開到極致,每一句都可以延伸出一個思考的方向。最終我都沒有去想,因為不想過度解讀。
正是這種無法確定答案的美,給了我一種只有朦朧詩才有的美感。
三、人物塑造的性格美
朱潛龍和根本一郎,兩個典型的壞蛋。一個欺師滅祖,一個曲解孔圣人的論語,可謂是對傳統所塑造的‘好’,破壞的一干二凈。
特別是根本一郎和朱潛龍在與李天然一一對決的過程中,為了獲得優勢,派兵暗中埋伏。朱潛龍,在死之前依舊說是李天然殺死了師傅。從頭壞到底的兩個人,至死不悔,這樣的壞人太少見了。
李天然是一個心懷大恨的人。對他拉說,除了報仇,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他失去了一個愛他的父親亨大夫,錯過了愛他的女人唐鳳儀,這些原本可以成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結果因為他的‘恨’錯過了。
唐鳳儀是一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在她的世界里善惡不重要,重要的是愛她,至于愛她的人是不是壞蛋也無關緊要。可在“女子無才便是德”依舊盛行的社會背景下,追求愛情,特別是李天然用‘在你屁股上印一個章就知道他是否真的愛你’操作下,讓唐鳳儀知道了朱潛龍根本就不愛自己,而李天然又拒絕了和她遠走高飛。至此,對愛的所有追求破滅。或許這才是她自殺的原因。
關巧紅是一個心中有大恨,且把想法付之于行動的人,不過在可以報仇的時候,因為恐懼放棄了報仇。于是面對同樣因為恐懼的李天然,成了一個引導者,引導李天然去報仇。不要講什么‘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留隔夜仇才是報仇的最好方式,通過這種引導,讓李天然直面恐懼,直面生活。李天然的成功,讓她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最后她也因為心中執著于恨,錯失了李天然。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啟發是,生活中不止有恨,不該因恨而活。心中有恨的人,永遠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就像李天然沒有報仇之前,舍棄了唐鳳儀,關巧紅舍棄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