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假日簡短觀后感
通過寫觀后感,可以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總結經驗,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進步,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羅馬假日簡短觀后感規范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羅馬假日簡短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羅馬假日簡短觀后感篇1
很早就開始想看《羅馬假日》了,初中的暑假里我最后如愿以償欣賞了這部幽雅的作品。
奧黛利赫本冰清玉潔、溫婉高貴、清秀典雅,她純真美麗得仿佛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清澈的眼牟,陽光的微笑、俏皮的短發,讓人無法抗拒她的魅力,看見了就不再忘記;格利高里派克英俊瀟灑、心地善良、眼神深邃,他仿佛就該是童話里不幸跌落的王子。在一個浪漫的地方一個浪漫的時刻邂逅了理想中的公主,而羅馬更是一個夢想中的城市、歷史上的繁華古城、銀幕上的浪漫情史的發生地。就這樣,高貴典雅的公主與窮困潦倒的記者之間,在羅馬這座夢幻般的城市,上演著溫馨感人、濃烈而又清香的感情。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看罷,不禁折服于演員的完美,折服于導演很有節制很細膩的筆觸,《羅馬假日》的每個細節都正好立于完美的那一點,似乎增之一分減一分都會大打折扣。為安公主睡在豪華大床上懶洋洋,接待外賓弄丟鞋子的可愛而忍俊不禁;為她應對著滿滿的日程安排、諸多拘束,深受宮廷生活折磨的痛苦而抑郁擔憂;為安公主與記者喬的相遇,游玩于羅馬的快樂與自由而興奮激動;為安公主與記者無奈的分離而嘆息。
上了大學,我再次看了《羅馬假日》。或許是正因年齡的增大,環境的變化,這一次,竟然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不再是僅僅看到演員、故事、背景的精致完美、高雅脫俗,更深刻的是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邊每一個人的生活,感覺跟自己有了實實在在的聯系。
自己和身邊的每個人都不是主人公,但每個人又是公主。我們都和公主一樣,應對滿滿的日程,應對繁文縟節的束縛,看著遠離自己本性的安排,想要吶喊,想要逃離甚至反抗。我們也象公主在站累了偷偷放松自己,在呆板的程序下不肯安然入睡一樣調皮可愛;象她不顧一切逃離一樣滿心期望,義無返顧;象她剪掉長長的頭發盡情游玩那樣喜愛刺激;象她對抓她的人大打出手那樣想用拳頭向不明白自己的大人大聲說:不!還一樣的期盼著心中的白馬王子,浪漫溫馨的感情。
是的,小時候,我們能夠用盡情的吶喊、大吵大鬧來宣泄自己的不滿,賴皮的坐在地上不肯起來,直到大人向我們妥協,才破涕為笑地宣布惡作劇告終;年少時我們能夠對自己不喜愛的東西大聲說不,然后很瀟灑地不再理會,有苦惱的事就找個朋友,痛快淋漓滔滔不絕的嘮叨一頓;那么張大了呢?放松心情的句子
最后,在一天艷陽高照、無憂無慮的羅馬假日之后,在愛的火花正在燦爛綻放之時,公主安卻強忍心中的巨大的悲痛對記者說“我此刻要離開你”“各走各路”。正如她所說,“若我不清楚自己對國和家的職責,今晚我就不會回來,永不再回來。”再次應對隨行的將軍和伯爵夫人,她不再不知所措,而有了屬于自己的威嚴。正因她已經明白了她為什么要擔起著份職責,她開始用心主動地思考自己的立場、應對自己的主角。當公主和記者最后相遇在羅馬的宮殿,卻已經是一個公主,一個是平民,縱然有了許多共享了的快樂,有深深的彼此依戀,從此以后,兩人是天涯陌路不相見,再無人知曉的秘密,只能甜蜜而又苦澀的埋于心底,隨著潮起潮落永遠封鎖,成為歲月無言的歌。一邊是自由與幸福,一邊是束縛與職責,安還是選取了后者。
忽然之間,我們20歲了,似乎該是一個長大的年齡。已經不能再僅僅正因不喜愛就大聲說:不了,即使心里有一百個不愿意,但視野里絕對不能只有自己,看著把所有的愛都投注于自己身上,站在一旁永遠默默支持著自己的父母,看著所有關心愛護自己的親人朋友,應對著高深的社會復雜的人際,很多時候只能獨自堅強。太累了,想逃課,想放下工作;要刺激,想瞞著家人快樂出逃;期盼放縱,于是決定通宵看電影,把一大堆事情扔在一邊,不理會;要自由,不想上學不想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這些都不行!正因職責。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漸漸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肩上的職責與壓力只會越來越大,但是我們無法逃避,也不能逃避。正如圣君所羅門所說:“唯一值得一個人炫耀的,只有他的職責。”
人生活在客觀世界中,和客觀世界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人生一輩子,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配偶、朋友、同事等等許多社會關聯,人正因社會關聯還到這個世界,在社會關聯中成長和生活。在這些關聯中,人扮演著必須的主角,務必做一些事情,承擔必須的職責。職責,是我們每個人生活在必須的社會關聯中的人與生俱來的。對自我職責,對他人職責,對社會負責,并且在不斷的實踐中,學會增強職責心,強化職責感;用心承擔職責,學會享受職責‘理性對待職責,適度把握職責。生命并僅僅屬于自己,它還是父母、親戚、朋友、社會的,因此活著要有重量,要負責。很容易就聯想到華農的跳樓事件,是對生命的褻瀆,也是逃避職責的行為。不能總聽從于自己的感性認識,正如一句話說的那樣:“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務必做,但你不必須喜愛做,這就是職責的涵義。”
就象公主一樣,毅然轉身回到深深的宮廷,但我們又比公主安幸運多了,起碼我們在承擔職責的同時也能夠是在為自己的幸福而在付出,有職責才有真正的幸福,未來還是屬于我們的天空!
其實,我一向都不太清楚怎樣才能算是真正的長大。在強大的誘惑下持續穩重,在一群朋友間掌握自我,在一片喧嘩中持續寧靜,在一堆壓力下獨立自強。這些雖然不是長大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身負著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負責,我們要快點長大。
羅馬假日簡短觀后感篇2
奧黛麗赫本這個名字,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可是由于工作繁忙,一向無暇去觀看她的影片。昨日,看過《羅馬假日》之后,我最終見到奧黛利赫本,確切的說,我最終見到了天使,見到什么是神!見到了歷史上最美麗最高貴的女神!就像是魔術一樣,她深深地攝住了我的魂魄!無可挑剔的美貌和演技深深震撼了我,令我為之傾倒,并最終居然倒導致了我的失眠!!而在此之前,這種感覺從未有過!
不一樣于瑪麗蓮夢露的性感于張揚,赫本美貌、高尚、善良、慈愛、賢淑、端莊、穩重、不朽,身上的和風甘露祥瑞之氣,以及她所釋放出來的兼收并蓄包容萬物的寬宏氣場,足以打動你,打動任何一個人!她被人們稱為永恒天使、凡間的精靈、優雅的公主、千年難覓的瑰寶。毫不夸張地說,當你看過《羅馬假日》,之后,你就會深深愛上劇中的公主,愛上了赫本。我就是如此,因為應對這樣的天使,又有誰不會愛上她呢?
擁有無數頭銜和稱號的奧黛麗,不但美貌,并且人品極佳,晚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為關心婦女兒童而奔波于各大洲,曾多次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捐款直到1993年辭世。
赫本的墓地位于瑞士的日內瓦湖邊一個叫TOLOCHENAZ的小村莊。心痛沒有與她于同一時代。盼望著有那么一天,我能夠親自前往,為她獻一束鮮花,表達我的敬意!這或許是我的一個不切實際的愿望,可是期望有一天它能夠實現。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神,如果有的話,她的名字就叫奧黛麗赫本!
羅馬假日簡短觀后感篇3
<<羅馬假日>>講述的是大不列顛公主安娜在羅馬訪問期間,巧遇窮記者喬,并與喬相愛的24小時愛情故事.它于1953年拍攝完成,1987年才在中國上映,公映后的反響巨大,直到今天它都屹立在電影界的顛峰,不可逾越。
在我高中時期便聽聞此作是愛情電影的經典作品之一,其中的女主角奧黛麗·赫本更是一直被譽為最美麗的女人。初次觀影,發現影片是黑白膠卷所拍攝的,略有不習慣。但是看慣了這七彩色,沒有了繽紛,黑白反而是一種純粹,毫無矯柔做作之感的美;演員的眼里,仿佛只剩下了一種真摯和溫情.導演的巧妙安排,演員的真實演繹,將這部影片推崇到了奧斯卡金像獎的寶座,一部片子攬下三項大獎。
此次在中西愛情詩研究比較的課程中,再度觀看了這本經典之作。
愛情似乎總是來的突然彷徨,走的莫名其妙,除了措手不及這四個字,沒有別的可以來形容。而如何才能留住愛情,有一個說法便是在最美麗的時候戛然而止。
《羅馬假日》的劇情便做到了這一點。我們都期待過在最后的那人群散盡,格里高里獨自站在欄桿前的一幕,是否會有公主的出現。可是格里高頹然地插兜折返,整個空曠又奢華的教堂穹頂投在他頭上方,他英俊、憔損、無視世界地一步一步前進,直到走過了,一整段羅馬的時光。而恰恰本作的魅力就在于此,當人長大成熟后,便知道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并不是真正的結局。《羅馬假日》即歌頌了愛情擁有偉大力量,可以讓金錢權利瞬間失色。
然而從女主角公主方面,又將愛情提升到了另外一個更高的高度。雖然安雅看似回到了“國家”的牢籠中,但是公主卻因為一日所誕生的愛情而成長了,自由和愛情,責任和國家同時在“安雅”的身上得到了體現。
這就是西方的自由愛情觀,純真的那份感情深深的流露于其中,感動著每個觀影者。
羅馬假日簡短觀后感篇4
奧黛麗赫本這個名字,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可是由于工作繁忙,一向無暇去觀看她的影片。昨日,看過《羅馬假日》之后,我最終見到奧黛利赫本,確切的說,我最終見到了天使,見到什么是神!見到了歷史上最美麗最高貴的女神!就像是魔術一樣,她深深地攝住了我的魂魄!無可挑剔的美貌和演技深深震撼了我,令我為之傾倒,并最終居然倒導致了我的失眠!!而在此之前,這種感覺從未有過!
不一樣于瑪麗蓮夢露的性感于張揚,赫本美貌、高尚、善良、慈愛、賢淑、端莊、穩重、不朽,身上的和風甘露祥瑞之氣,以及她所釋放出來的兼收并蓄包容萬物的寬宏氣場,足以打動你,打動任何一個人!她被人們稱為永恒天使、凡間的精靈、優雅的公主、千年難覓的瑰寶。毫不夸張地說,當你看過《羅馬假日》,之后,你就會深深愛上劇中的公主,愛上了赫本。我就是如此,因為應對這樣的天使,又有誰不會愛上她呢?!
擁有無數頭銜和稱號的奧黛麗,不但美貌,并且人品極佳,晚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為關心婦女兒童而奔波于各大洲,曾多次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捐款直到1993年辭世。
赫本的墓地位于瑞士的日內瓦湖邊一個叫TOLOCHENAZ的小村莊。心痛沒有與她于同一時代。盼望著有那么一天,我能夠親自前往,為她獻一束鮮花,表達我的敬意!這或許是我的一個不切實際的愿望,可是期望有一天它能夠實現。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神,如果有的話,她的名字就叫奧黛麗赫本!
羅馬假日簡短觀后感篇5
并不是每一段故事都能夠演繹完美的,看完《羅馬假日》心里痛痛的,男主人公似乎在公主的寒舍走了很久很久的路,連公主也有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更何況我們凡人呢?
有時候,太多的期望和責任將我們束縛,我們可以幸福輕松地走一程,但是那些花前月下的唯美卻總是太短暫,24小時的平民生活,可能就涵蓋了過往青春的所有,當愛情跟友情在剎那間都如期而至,快樂之后,留下一點點瞬間的影像當做年輕自由的象征。
女主人公好美,美的潔白無瑕,我們總要掩飾一些,無論是身份還是感情,壓抑著的是我們的天性,生活總歸要恢復到昔日的平靜,哪怕是刻板也要在常規的程序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很無奈的結局,為了更多的人,國家和子民,犧牲了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讓自己苦了,累了,就像文字,寫的多了,也就成了僅屬于自己的了。
照片可以記錄好多的瞬間,但是那里面有擺拍的痕跡,而文字也會很真誠,但有時文字也會騙人,當不再喜歡聽寂寞沙洲冷時,心就不會微帶著后悔了,留份回憶跟坦然,回首時,遺落一地的憂傷。
男女主人公的交集或許就此終結了,有一天,當自己有能力,能夠把過往的生活中的精華也能穿成感人的故事,我想文筆也就該到成熟的時候的了吧。
把自己放縱了一段時間,原來放浪形骸就是這樣,就像那個沒有自由得公主渴望著出去過一種世俗的生活,卻一直被困在籠子里,無法掙脫宿命的安排,當歌聲中的傷感被風吹散時,抖落一身的疲憊,開始探尋出屬于自己的道路,繼續當初的夢想。
或許僅是一場人生,一場夢,走過了,瘋過了,轉身時就把背影留下在相逢的驛站了吧。即便如此,也要高傲而燦爛的走完人生最后的路。因為你的世界曾經有人陪你度過了一段快樂的羅馬假日,在假日結束時,淚水中泛著微笑,我想人生也就是這樣了吧。
羅馬假日簡短觀后感篇6
什么是好電影?叫我說啊,好電影就是一串閃亮迷人的項鏈。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漂亮的演員、高超的演技等,都是綴于其上的一枚枚閃亮的寶石,而只有隱藏于其后的柔軟的真情與堅硬的信念才是串起寶石的金線。有了撼動人心的情感,有了矢志不渝的信念,一部電影才有靈魂、有分量,永遠值得觀者懷念。抽去了真情與信念,就如抽去一串項鏈的金線,你只能看到散落一地的寶石,又怎能看到渾然一體、價值連城的項鏈?
在我的心目中,曾經榮膺奧斯卡殊榮的《羅馬假日》,就是這樣的一串生動詮釋“好電影”特質的項鏈。
當我邂逅《羅馬假日》,她已誕于這世上了58年之久;而那個叫赫本的女主角,也已香消玉殞18年時光。可是,那部較之現代拍攝技術、制作技巧不知差著多少倍的年代拍出來的好萊塢電影,那個由于年代久遠而圖像、聲音都已有些模糊的黑白電影,那個主題極為普通、情節甚為簡單的愛情電影,卻猶如一只溫暖而有力的大手,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這只大手的力量,來自于赫本純凈得令人屏息的氣質、美麗得令人窒息的外表,來自于赫本與派克本色而投入的演繹,來自于羅馬悠久厚重的歷史與美輪美奐的景致,來自于王室地位與草民身份之間的巨大反差、名利與愛情之間的巨大沖突、皇族生活的禁錮與平民生活的自由之間的巨大對比,更來自于對純真愛情的生動講述、對人生責任的深刻闡釋。
在愛情與責任的兩難選擇之間,作為王位繼承人的英國公主最終忍痛割愛,堅毅地站在了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的一邊。同樣,在名利與愛情的兩難選擇之間,收入微薄、生活困頓的美國記者最終拋棄了一鳴驚人、一夜暴富的良機,堅毅地站在了愛情的一邊——盡管是沒有結果、沒有回報的愛情。正是由于對愛情與責任的成功詮釋,《羅馬假日》成就了自身的永恒,成為了永遠懸掛在奧斯卡“小金人”脖頸上的熠熠閃光的寶石項鏈。
愛情因凄美而動人。安妮公主與記者喬的愛情是那樣地深沉和真摯,公主與平民之間的姻緣卻是那樣地縹緲和虛無。公主畢竟是公主,平民終究是平民,兩者像兩條并行而前的鐵軌,不管延伸得多遠,也永遠沒有交集的一天。那橫亙于他們之間的冰冷的枕木,成為永世無法逾越的障礙。
信念因難為而可貴。一個身處花樣年華、編制著玫瑰色夢想的活潑女孩,卻要承受本不應屬于她的治國經邦重任。經歷了短暫的愛情體驗,她又無奈地回到了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刻板沉悶的生活,將一顆鮮活的靈魂鎖入幽深的王宮。對責任的昄依,是她難逃的宿命。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些東西堪稱永恒,《羅馬假日》就是其中之一。短暫的幸福,永遠的憂傷,譜寫出世界電影史上永恒的經典!
羅馬假日簡短觀后感篇7
第一次看《羅馬假日》,我擁有藍色的青春,像深遠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這種青春,曾被故事中無數輕喜劇的浪漫所吸引。然后是糾結,糾結于那動人的故事沒有童話結局……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經過在歲月的起伏里刻下了不同的荒蕪和滄桑。轉眼10年入秋,我踏上熟悉的列車,經過三十多個小時的晝夜奔波,跨過了北國的秋色和南國的酷暑,在英語課堂上,再次感受了《羅馬假日》——一場關于永恒的經典。
《羅馬假日》之所以五十多年來被傳承經典,不僅因為奧黛麗·赫本與格里高利·派克這兩位影壇巨星的絕代風華,而且還因為它不是童話,而是生活—五十多年來,讓無數觀眾產生共鳴的,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愛情模式。
故事是從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安妮公主偷偷溜出皇宮,并與格里高利·派克飾演的喬邂逅開始正式拉開序幕。在隨后的24小時內,二人經歷了由抵制到融洽,由相識到相愛的奇妙過程。
古都羅馬,見證了他們的浪漫愛情。露天咖啡館、古羅馬競技場、石鑿的雕像前、許愿石壁下、船上的舞會中、喬的小公寓……
羅馬,在西方人的文化和價值觀中,代表著永恒,代表著不朽。導演用這樣一座偉大的城市襯托了一場情比金堅的愛情傳奇。在觀眾眼中,它怎能不被稱作經典,視為永恒。
半個世紀來,影片讓無數影迷產生心靈震撼的另一個原因是故事的結局沒有讓“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被故事的結尾深深地感染:兩人最后再見一面,但已是咫尺天涯,礙于身份,相見卻不能相認,只能通過凝望對方時專注、深情的眼神,以及一語雙關的言語來表達自己的復雜心情與滿腔愛意。但安妮最終意識到自己對家庭和國家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她只能忍痛割愛,黯然告別自己的愛人,重歸皇室。我想,也許只有經歷了那超越階級,超越世俗的單純、唯美的愛情才會有這般默契。
我們曾經深深地愛過一個人,也許在我們的一生中,惟有這個人能讓我們如此真摯的體驗默契。愛的時候,把朝朝暮暮當作天長地久,把繾綣一時當作被愛了一世,于是承諾,于是奢望執子之手,幸福終老。然而一個轉身,也許就已經一輩子錯過。
多年以前,看不懂《羅馬假日》。不明白為何惟有悲劇式的結局才能讓人刻骨銘心,深入骨髓。
多年以后,再次回首。我想,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責任,家庭,夢想,現實!
多年以后,才會參透所有的爭取和努力,都抵不過命運開的一個玩笑。
也許愛情與幸福無關,也許這一生最終的幸福與心底最深處的那個人無關,也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牽住誰的手,一生細水長流地把風景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