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養成教育視頻觀后感作文
養成教育貫穿學校德育工作的全過程。它在整個小學德育工作中處于“基礎”地位,具有明顯的特點,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五篇小學生養成教育視頻觀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生養成教育視頻觀后感作文1
今晚和同學們一起看完了《成長教育》這部電影,本來對這部電影興致缺缺的我,卻在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靜。內心的翻江倒海清清楚楚的提醒我,對人生的態度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直以來,對生活總是抱著態度的我,雖然總把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掛在嘴邊,但骨子里還是抱著僥幸態度。害怕吃苦,不愿付出。總是傻傻幻想有朝一日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巨大成功,甚至苦苦思索一條通往成功殿堂的捷徑。我只看到那個農夫不費“一兵一卒”在樹樁下撿到了撞的兔子,卻忽略了最后的結果,農夫等了一輩子,卻再也沒能等到另一只。
“我用我最珍貴的.第一次換取一個教訓,我的人生沒有捷徑可走!”無論是珍妮的這句話,還是她那不幸的遭遇,都無疑給了我當頭棒喝,讓我徹底看清,一直以來,我的路都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是啊,不管是珍妮,我,還是大家,我們的人生都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才能到達我們所期盼的那個彼岸。珍妮以為可以不用再學那些枯燥的、無聊的課程,以為找到了人生的捷徑,以為可以輕而易舉得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最終,邪惡的欺騙,無情的拋棄,殘酷的現實撕碎了蒙住她眼睛的那層絕美的不堪一擊的薄紗,那一刻她才看清,她錯了,可是卻是以慘痛為代價。相較于珍妮,我們更為幸運。她用她最寶貴的東西換取了這個教訓,明白了她的人生沒有捷徑。這不僅是她的教訓,也是我們的。在同情她的遭遇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從她的教訓中學會腳踏實地,厚積薄發。
在過去的這么多年里,像迷失時的珍妮一樣,我活在自己給自己編制的夢里。我以為我的人生有捷徑,我曾信心滿滿地以為一定存在著那么一條路,沒有荊棘,沒有泥濘,不崎嶇,不遙遠,它可以帶著我輕輕松松到達那夢里向往的美麗天堂。哪怕等了很久,哪怕迷茫無措,哪怕遙遙無期,我卻傻傻的近乎固執地堅信有那么一條我現在沒發現但將來必然會發現的隱藏著的路。可是,珍妮的故事狠狠地給了我一巴掌,讓迷糊了二十年的我瞬間清醒。我很慶幸,雖然因走錯很遠要付出更多,但好在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是的,我的人生沒有捷徑!我們的人生沒有捷徑!惟有踏踏實實地付出,才能穩穩當當地收獲!勝利的果實需要汗水的灌溉,成功的光環需要付出來滋養。還等什么呢?讓我們揚帆起航,在人生的路上留下我們踏實的腳印和努力的汗水!
小學生養成教育視頻觀后感作文2
歐美的校園題材電影總是和教育分不開。15歲開始,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厭倦了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校園生活,大人的瀟灑生活成為少男少女的向往,如何在同齡人中顯得更酷似乎比經營未來變得更加重要,這種心態幾乎是所有人都要經歷的成長傷痛。
然而,一個人不就是要經歷傷痛才能化繭為蝶?是被青春的迷惘圍堵還是突破迷茫將是青春永遠的課題,這是青春的痛苦所在也是青春的魅力所在。《成長教育》有著直白的片名,但是我在這部影片中看到了很多很多關于永恒的東西。
珍妮是一個16歲的優等生,爸爸對珍妮的期望是她能夠考上第一學府牛津,家中所有集體活動和個人活動的開展都要服從這個主題。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這個問題伴隨人的一生,即使我們很想忽略行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行為依舊要服從為什么:為什么做這個?
我們都當過學生,我們都問過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大部分的家長會籠統地回答為:因為你是學生。如果我們進一步問不好好學習會怎么樣,很多家長就不能保持鎮靜了,他們的陳詞滔滔不絕,諸如,不學習就會完蛋,不學習就找不到好工作,爸爸媽媽養你能到何時,以后不還是要靠自己生活,甚至有的家長會嚇唬孩子,不好好學習就得去掃大街或者收垃圾。
這種不負責任的回答帶給我們的是絕望而不是動力。這種回答首先是不符合客觀情況的進而又是泯滅人性的,兒童的安全感來自家人,而家長卻首先將這種依賴感過早打破。
珍妮面對的問題是全世界小資產階級家庭孩子會面對的問題。珍妮的嗜好是大提琴,珍妮非常喜歡大提琴,可是爸爸告訴珍妮,嗜好就是嗜好,嗜好的唯一作用就是你在面試的時候說我的嗜好是大提琴這句話并非騙人。而樂器對于珍妮的意義似乎只成為一種證明,這種情況讓珍妮感受到很多說不出的沮喪和諷刺。當人對一種東西只有功利性需求的時候是無法實現對其的完全掌控,功利性只能是一個側面的動力因素。
小學生養成教育視頻觀后感作文3
《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高中女生與成年男人的奇特歷險,珍妮和大衛是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兩人在一場大雨中首次邂逅。珍妮抱著她的大提琴,這時大衛開車從她旁邊經過,他并不直接邀請珍妮上車,只說為大提琴考慮,不能讓樂器淋雨。面對這種高水平選手,珍妮只能放松警惕,她無法不中招。還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大衛在人情世故上的嫻熟。。一次見到珍妮的媽媽瑪喬麗,大衛說自己不知道珍妮有個姐姐。這句看似不經意的話,足以讓瑪喬麗心曠神怡,從而對大衛介入女兒的生活大開綠燈。珍妮的父親杰克相對保守,一心指望著女兒上牛津,但他也不反對珍妮和大衛相處。大衛這樣的成功人士沒準可以給女兒提供一條捷徑,為什么要橫加阻擾?
兩個監護人偶爾才半推半就,更多的時候是默許。就在這種無阻尼的環境中,大衛一步步讓小女孩脫離高中女生正常的生活軌道。由課余時間參加音樂會開始,到周五缺課參加油畫拍賣,接著離開家跟大衛一起度周末,下一步干脆去了巴黎。兩人跟熱戀中的情侶無異。珍妮夢想中的美好生活由文學、美食、音樂、繪畫、法國電影和旅游構成,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衛讓她的人生愿望一一得到滿足。
珍妮是個比較早熟的女孩子,所以對學校里的同齡男生的追求并不在意,也沒有特殊的激動。反而對30歲的大衛產生好感,因為在他身上她可以找到她夢想的影子,有很多新奇的事物,跟她之前枯燥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正是這些太過華麗的東西,才使得她一步步深陷其中。值得慶幸的是最后她有重新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道,進入了牛津大學。
看了《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之后,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不要太過急躁,要會忍耐。我現在是學生,外面世界的繽紛無異會對我有一定的吸引,但是,時機未到,就算現在進入了外面的世界,也不可能給自己的未來很大的希望。要等到年齡、學識、修養、能力都適合的時候,這樣就可以減少面對社會的壓力。那個時候,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成熟,也避免了女主角這種類似的經歷。女主角跟大衛在一起過著天堂般享受的生活。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隨便相信輕易的來的奢侈,沒有付出是不可能輕易收獲的。端正自己的態度,立足當下,做好自己現在該做的事,而不是成天想著不可能的事情。
小學生養成教育視頻觀后感作文4
同學們生活在幸福、溫暖的家庭里。受到家人的關心、愛護,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險。但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如此美麗,又如此脆弱,我們要珍惜生命。
人的一生中要經歷許多坎坷,會遇到許多危險,比如:遇到火災時要怎么辦?火災時,千瓦們不要慌亂,要保持鎮靜,量力而行。火災初起階段,一般是很小的一個火點,燃燒面積不大,產生的熱量不多。這時只要隨手用沙土、干土、浸濕的毛巾、棉被、麻袋等去覆蓋,就能使初起的火災熄滅。如果火熱較大,正在燃燒或可能蔓延時,切勿試圖撲火,應立即逃離火場,撥打火警電話,通知消防隊救火。
再比如:遇到勒索時,我們首先要冷靜應對,不要慌張,把身上的錢交給對方,滿足對方的要求,記下那個人的外貌特征,想辦法逃離現場,保護自己的生命,學會隨機應變。事后再報警,讓警察把壞人逮住。不要讓他們在危害其他人。總之,遇到勒索是應該沉著冷靜,隨機應變,以自己的生命安全為第一,不要多考慮其他事,這樣才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舉了兩個例子,我也不再費話了,向大家說幾點小學生自我保護法吧!
1、遇到電線斷頭,切不可隨意拉、拔。不熟悉的電器不亂摸,以免危險。
2、沒有家長帶領,不能擅自游泳。
3、若遇閃電打雷,刮臺風,要盡量避開大樹和危險建筑物。
4、自行參加社會活動,要注意安全,防止被人擠傷踩傷。
5、不在公共場所、校園內放鞭炮,也不圍觀他人放鞭炮。
安全捍衛著我們的生命,因為我們只能擁有一次生命,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保護自己的生命!
小學生養成教育視頻觀后感作文5
養成教育貫穿學校德育工作的全過程。它在整個小學德育工作中處于“基礎”地位,具有明顯的特點,可以這么說,中小學德育是從抓養成教育開始的,從培養一系列的具體行為習慣著手的。小學奠基工程如何,對于小學生以后的成長乃至一生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學生是社會未來的主人,使他們從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重要基礎。而這些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我本人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提高認識,充分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榜樣是一把尺子,一盞明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模仿性能強,我們如果用榜樣人物的模范行為和優秀品德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動,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論、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使少年兒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現實性的范例中獲得難忘的印象,就會對少年兒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教師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應該只教書,不教人,不能當“教書匠”。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真探索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的規律,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教書育人”切實裝到心里,落實到行動上,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學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與教師在一起,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早晨,師生互相問好;每個星期一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老師正規的禮儀動作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給學生播撒了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良種。所以,師生必須認真學習有關條例,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繩,重點抓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制訂開展養成教育的具體措施,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
二、多種途徑和形式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1. 班隊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我校通過班會組織學生學習《規范》知識。可別小看這班會課,班隊活動課可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關心周圍的人、事和環境、關心身邊的整個社會,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還開展“值日班長制”,這一天,早讀課、廣播操、課外活動等,都得值日班長負責。學生在活動中確立了自主意識,自覺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
2,重視學生規范教育,加強訓練監督的力度。
加強紅領巾值日崗管理。堅持值日崗制度,對于檢查的情況將及時公布,每月頒發流動紅旗,并根據實際問題,不斷改進,做到有問題及時解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身邊的日常小事做起。一些學生對《守則》、《規范》背得滾瓜爛熟,與同學交往時稍不滿意卻臟話連連;平時,在無人看管的公園,隨手亂扔果屑;一些學生在校內學雷鋒做好事,回到家里卻“君子動口不動手”,任由父母忙這忙那。因此,養成教育需要從學生身邊的點滴小事抓起。
3.與家庭、社區相結合,形成養成教育的合力。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學校要主動與家庭密切配合,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妁養成。
我校首先溝通家長和學校間的情感,通過家訪、開座談會、對家長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家庭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如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不讓孩子進游戲廳,如何培養孩子在家的習慣養成等,形成共識。要求家長能以自己的道德行為、良好家風、規范的禮儀、禮節、禮貌影響孩子、督促孩子,以形成教育和訓練的合力。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活動,充分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培訓文明小交警,讓他們上街執勤,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街道、公園、車站等公共場所進行大掃除,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維護公共秩序的工作,讓學生從以往簡單、空洞的說教學轉變為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自覺地養成了熱愛勞動、熱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好品質。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他還說:“我想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諸如熱愛祖國,關心人的習慣,禮貌誠篤的習慣,閱讀書寫的習慣,虛心自強的習慣等等。” 養成教育,就是要培養形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良好的習慣范圍很大,從坐立行走、言談舉止、到學習、生活等。習慣的好壞代表著一個家庭;在學校里,代表一個班級,一個學校;在社會上,代表著一個單位;在世界交往中,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是一個漫長的教育過程。搞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健康的全面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新一代教師的重任責任之一
小學生養成教育視頻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