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觀后感精選篇1
今天,我看了于丹教授講的題為《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力》的教育講座。感觸很深!她教給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有好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會覺得給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給他的一切都是虧欠!
于丹老師講這個主題之前,她先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很嬌縱的小男孩,他認為別人都應該是慣縱他的,他只要好好學習,他就應該是這個“自我中心”。所以他每天都會因為各種不如意,亂發好多脾氣。有一天,父親把兒子帶到后院的籬笆旁,對兒子說:“你每天都發脾氣,這樣不好,現在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墻上釘一顆釘子,看看自己一天發了多少次脾氣。”兒子照父親的話做了,一天下來他去看了看,發現籬笆上密密麻麻地釘著三十來顆釘子。
這孩子忽然很驚訝,他想:哎呀!我一天里發了這么多脾氣嗎?我自己不覺得呀!他爸爸說:“你看,數字擺在這兒你才知道,你這一天讓多少人不痛快。我們來試試,能不能控制減少直至消失?”這個孩子就學習開始自我控制,過幾天去看看釘了二十多顆釘子;再過幾天看看,一天只釘了十幾顆釘子,變到幾顆釘子,五顆釘子、三顆釘子……終于他控制,再控制,終于有一天,他很高興地跟爸爸說:“您看,今天我一顆釘子都沒有釘!”
這個時候,爸爸又把他帶到那兒,說:“那你把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吧!”他把釘子都拔了以后,爸爸指著那個密密麻麻的釘子洞跟他說:“你現在已經能控制自己不發脾氣了,但是你知道嗎?你每發的一次脾氣,就是往別人的心里釘了一顆釘子,你現在很真誠地把釘子都拔掉了,但是這些洞永遠都在!”
當我聽到這個寓言故事時,我的臉上感到火辣辣的。想起自己平時,每當媽媽叫我學習的時候,我都不情愿,很多時候還給媽媽發脾氣。我雖然把氣撒在了媽媽身上,但卻在媽媽的心里釘了一顆釘子,也留下了釘子洞,這真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今天,于老師的講座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在付出跟交流中應該懂得,父母、老師乃至所有人給我們的一切是情分,如果不給那才是本分。有了情分,我們要懂得感恩,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恩父母,感恩親友,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所有的遇見!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觀后感精選篇2
早上7:15,公共頻道播出了于丹老師講述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準時坐在電視機前進行收看,感悟很多。
“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樣去躲避挫折,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怎樣去修復生命。”這段話出自于于丹老師,簡潔有力的表明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而我們學生應該做的,就是要孝敬父母,用節目中的話來說,孝敬就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看。
在學習方面,首先我們要有興趣。照樣還是用孔子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生命樂在其中,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才能完成自己的開發。要知道成績不能代表一切,孩子應該因材施教,對孩子要進行多元化教育,充分發揮孩子自己的潛能,如果孩子都變成了一種模式,那學習豈不是太單調了。寫到這,我不禁想起了中國式教育:“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不知道老師在聽完講的這些以后,會不會改變教育方式,換換教育方法。
此外,于丹老師還通過講一些小故事來闡述道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對兄弟倆,兩人乘船一起到一個大城市賣瓷磚。結果在路上,因為一場大風暴,瓷磚全都被摔成了碎片。哥哥當即就哭得稀里嘩啦,而弟弟則很冷靜。去那個大城市考察一番后,發現那個城市里有很多地方在裝修。于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徹底砸碎,變成一船的馬賽克,賣了出去,結果賺了大錢。于丹老師的四歲的女兒都懂得哭是無能的表現,那我們為何還要在挫折面前只會哭呢?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隨之墮落,那是絕對不行的。
又返回到剛開始的地方去,于丹老師更關心的那個問題“今天的孩子快樂嗎?”“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什么是一種生命快樂呢?”顯然,不是上很多很多的興趣班,有很多很多的輔導課,有好多好多的課外題。這些課程,已經在無形之中給我們學生的'心理上增添了重大的壓力。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們“不懂得珍惜生命”之說。
那么,最后總結一下。于丹老師此次的講座,主要分為四項內容:第一:父母應怎樣正確認識孩子,如何擬定正確合理的人生目標。第二: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讓正確引導教育。第三: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第四:培養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總之,此講座值得一看!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觀后感精選篇3
今天,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中小學生人格教育》。
于丹老師在人格教育中主要為我們強調了一點:在我們中中學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課中,不僅僅是學習。我們還要懂得怎樣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習慣,還要學會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學會如何正確地處理一些人際關系還要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得家務活。
于丹老師說的孔子的一句“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話,這一點其實也不假,學習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學習更重要的還有許多我們需要學會做的事,而最重要的,便是怎樣做人。只有學會了做人,自己所學的知識才能夠正確的利用。
做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其中包括道德、禮儀等等。而我們中學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禮儀方面的學習之外,還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個人,就算學習再好,但卻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話,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個廢人。像三國時期的司馬懿教育孩子一樣,不要過多的讓爸爸媽媽幫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學著試探性的先做,實在不會的話再讓爸爸媽媽來幫忙。(或自己先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和父母探討更好的方法。)
于丹老師講的這一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我們中學生的必修課內,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學會了怎樣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連這些都不會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是一個不具備健全人格的人。
觀看完于丹老師的講座后,我深深地明白了做人不可太孤傲這一道理。大家都知道楚霸王項羽吧!他的出身不比劉邦卑微,他的軍隊也許比劉邦的更強大,但他為什么最后失敗了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信任別人,他的身邊不乏有文武雙全的人物,但是他生性多疑,總是不相信別人,導致自己最后遭受十面埋伏。關羽的遭遇和項羽也類似,關于身為武圣,卻太孤傲,就是因此,他才會敗走麥城,至自己于死地。所以,搞好人際關系還是很重要的。
大人們常說,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我們身為一名中學生,肩負著祖國的希望,要想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學會做人!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觀后感精選篇4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頻道播出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人格教育》節目,我們學校給每位家長都發了一張節目預知單,并發了短信告知。于是,爸爸和我準時坐在電視前進行收看。于丹老師認為,“中小學人格教育”,其實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尋一種生命的快樂和尊嚴。
于丹老師的講述有理論闡述、有故事啟迪、有古語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通過收看這欄節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父母能夠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很多快樂,比他掌握很多知識更重要。”;知道了“一個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動讓別人感到幸福的時候,那么,他的收獲遠比他的付出多。”……由此,我更知道了老師和父母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重要性,“我們能夠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現,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怎樣去修復生命。”
于丹老師認為,現在的大學生,都是從中小學過來的,與大學相比,中小學教育更重要。“現在的大學生,專業知識確定很專業,但他們人格的缺陷,卻是在大學里無法彌補的。孔子說:一個人‘十五至于學,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現在的孩子,四五歲就開始了學習,家長帶著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教會他們承受應試的壓力。今天該教孩子學什么?不是知識,不是技巧,而是樸素的人格和內心道德力量,這些勝過知識和技巧。”
節目結束了,留給我的卻是思考。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覺得學校作為一個專業教育機構更是責任重大,如何通過家長學校、教育博客、學校網站等途徑和家長一起探討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到此,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經寫過的一篇博文,那是從老師和家長雙重身份的一點體會和呼吁。
今天有幸和兒子一起觀看了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的關于《中小學人格教育》的講座,看后感觸頗深。講座中我認真學習了于丹剖析的《論語》中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她讓我從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識,并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的,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我們作為老師,雖然是傳道解惑的,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著想,在自己的課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接受新知。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讓我印象更深:有個孩子特別愛發脾氣,他的父親就在墻上釘釘子來記錄發脾氣的次數,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么多的釘子,自己也傻了,發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是呀,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里掃個地家長都要找老師論論理,試想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是什么樣的!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但要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孩子禮儀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己的將來而學習!
記得在星期四那一天,老師發了一張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上面有播出時間,那個頻道的,在星期五下午老師讓我們回家在星期天看《中小學生人格教育》,并寫觀后感晚上,么么在網上搜了一下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看了起來,下面我來給你介紹吧!
《論語》有一句話說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就是:一個人了解一種知識,這只叫知之者;比知之者高級的叫好之者,他有愛好、喜歡鉆研、肯投入;比好之者更高級的叫樂知者,生命樂在其中,享受發現。所以有時我老是覺得:老師布置的作業這么多,好累呀!因為我上課不能認真聽講,不能投入進去,寫作業的時候,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寫作業中,當然覺得很累。
一種好的表達,有的時候,跟溝通的內容同樣重要。為什么很多人在長大以后容易跟別人起沖突呢?就是因為在家里跟父母說習慣了。比如,我在學校下課跟同學玩的時候,老是脾氣暴躁,說話有時不好聽,所以很多同學在玩游戲的時候不加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