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紅色古跡觀后感
紅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人民在革命和戰(zhàn)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nèi)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篇參觀紅色古跡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觀紅色古跡觀后感1
去年暑假,父母帶我去瑞金市的葉坪鄉(xiāng)老村,這里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紅色政權(quán)——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地,你們一定會問:“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什么?”我這就向你們一一道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由中國共產(chǎn)黨員獨立領(lǐng)導(dǎo)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國家政體。這就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我們?nèi)ヂ眯械牡胤浇兄腥A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舊址。站在舊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矗立在門上的那顆金燦燦的五角星。走進去,一顆醒目的大五角星立在會臺上,屋里擺放著的木椅子,簡單粗陋,是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坐在這兒開會場所呢。
有句俗話說得好:老樹邊上就有舊房址。在大會舊址邊,真有一棵十分大的樹。聽父母說,這棵樹叫樟樹,有上百年的歷史。我定睛一看,還發(fā)現(xiàn)樹杈上放了一顆炸彈,我以為是真的,急忙拉了拉爸爸的手。爸爸一看,笑著對我說:“這的確是一顆炸彈,但是經(jīng)過風雨的洗禮,它不會再帶給人們傷害了。”我似懂非懂地問道:“爸爸,它為什么會放到樹杈上?炸彈在樹上萬一遇到火光,豈不是很危險嗎?”“當年這個炸彈是敵軍投下來的,掉下來時剛好被樹杈檔住了,掛在上面才沒有爆炸。后來這里成景區(qū)后,參觀的人多了,怕它掉下來會爆炸,于是早把里頭的炸藥拿出來了。”看到這顆炸彈,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戰(zhàn)火紛飛,浴血奮殺……“孩子,咱們繼續(xù)往前走!”爸爸的一聲呼喚,讓我從思緒中回到了眼前。我覺得自己很幸福,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真好!
我們又走了一陣子,來到了紅井,井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面用金色的大字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聽媽媽說,這還有段故事呢!原來的沙洲壩,也就是紅井那兒,人們迷信不能挖井,所以只能去挑臟水塘的水吃,毛主席看他們天天喝這種水,經(jīng)常有人生病,決定給他們挖一口井。毛主席為了能更快挖好井,他和大家一起挖,并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們信風水,但如果旱龍王怪罪下來,讓它找我算賬好了!”這句逗得大家都笑了,大家說說笑笑,一口井很快就挖好了。從此,村里喝上干凈的水,生病的人也少了,大家為了感謝毛主席,把井邊的木牌換成了石碑,在上面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的字。是啊,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是新時代的接班人,要感恩和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明天,努力學好本領(lǐng)。
這次暑假之旅,讓我的心靈經(jīng)歷了一次“紅色”洗禮,此時,我胸前的紅領(lǐng)巾已高高揚起。
參觀紅色古跡觀后感2
國歌展示館是一個新的紅色旅游景點。“一大”是我們黨的誕生地,而國歌紀念廣場和國歌展示館是我們國家國歌的誕生地,非常值得我們?nèi)ゾ囱龊蛥⒂^。
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拍攝這部電影的是電通影業(yè)公司(地址在荊州路405號)。2005年,經(jīng)市“兩會”代表提議,上海市委組織有關(guān)部門、專家考察論證,決定在此建造紀念館。2006年11月30日,舉行奠基典禮,正式動工興建。
楊浦區(qū)政府花了大力氣,動遷了1635戶居民,26家單位,花了近三年時間和13,5億元。國歌紀念廣場占地面積達2,7萬平方米。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前夕,國歌廣場和國歌展示館落成,并正式對外開放。
國歌紀念廣場是大型開放式圓形廣場,像一張巨型的唱片。廣場中央是主題雕塑,主體造型是一面經(jīng)過歷史風云洗禮的國旗,結(jié)合激昂的軍號,準確表達國歌的主題。
國歌展示館在廣場的地下一排石庫門里,面積達15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
底層展廳分“序廳”、“歷史背景”、“在這里拍攝”、“在這里灌制”、“在這里首映”、“是這樣唱響”、“確定國歌”等七個展區(qū)。全面展示與國歌有關(guān)的資料和珍貴的實物。在這里可以看到《國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唱片的灌制過程,以及國歌寫進憲法,周總理主持會議通過《國歌》的現(xiàn)場錄音。
上層展廳分“國歌故事”、“國歌震撼”、“我和國歌”、“世界國歌”等四個展區(qū)。這里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技術(shù),有立體雕塑造型展示臺,有48聲道360度環(huán)形影院,有互動地球儀,有電子世界書。讓人跨域時空,身處夢幻空間,心靈受到震撼。
國歌紀念廣場在北外灘、大連路隧道附近。大連路東、長陽路南、遼陽路西、霍山路北,交通極為方便。寒假里你去參觀一下,肯定有收獲。
參觀紅色古跡觀后感3
這次旅行的起源得追溯到上學期期末考結(jié)束,回爺爺家陪他一起看電視——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偉大的轉(zhuǎn)折》。這部劇很吸引我,可里面又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爺爺對于我的提問都做了一一解答。
1934年12月,寒氣逼人,冷徹沁骨。經(jīng)過慘烈的湘江戰(zhàn)役之后,中央紅軍在遭受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來的重大損失。面臨極度危急的時刻,在湖南通道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史稱通道會議。這次會議開啟了偉大轉(zhuǎn)折的序幕,打開了中央紅軍走向勝利的通道。
爺爺還跟我講述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初步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lǐng)導(dǎo)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guān)的表轉(zhuǎn)折點。
從爺爺聲情并茂地講解中,我看到了他對毛主席真切的敬佩之情,也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愛國情懷。爺爺看我的疑惑不解實在太多,于是鄭重地宣布他的決定:暑假帶我去革命根據(jù)地延安,更深入地去了解那一段歷史。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jīng)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西北革命根據(jù)地。從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在這里戰(zhàn)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陜甘寧邊區(qū)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領(lǐng)導(dǎo)中心、解放戰(zhàn)爭的總后方、萬眾矚目的革命圣地。
我們從西安乘坐動車到達延安,爺爺帶我去看了寶塔山、參觀了鳳凰山革命舊址和楊家?guī)X革命舊址,途中還不斷給我介紹這里的歷史故事。
爺爺告訴我:愛國,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要求的第一點。“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身在學生時期的我們要自覺做到勤于學習、敏于思考、注重修養(yǎng)、勇于實踐、明辨是非、善于選擇、認真做事、踏實做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有志則國振興。
這次旅行我的感觸很深,革命前輩在挫折、失敗、流血面前對勝利仍然充滿信心,生活在當今幸福新時代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學習?我熱愛我的祖國,我要像爺爺那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效她!
參觀紅色古跡觀后感4
又是一個雨季,又是一個清明,又是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巍巍惠山,垂首致意,滔滔運河,含淚嗚咽!我在此時懷念起那些烈士來!
清朝時,由于清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蠻橫無理,使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飽受了戰(zhàn)爭的“洗禮”: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然后清政府被推翻,緊接著抗日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國共內(nèi)戰(zhàn)……
戰(zhàn)爭筑就了烈士,烈士用他們的青春、熱血、生命換來了生活的安定,換來了我們的幸福,更換來祖國的繁榮。
我們忘不了抗日戰(zhàn)爭中的趙一曼、吉鴻昌等烈士,忘不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邱少云、楊根思等英雄,最讓我忘不了的是用身體當炸藥支點的董存瑞。
董存瑞1940年,在家鄉(xiāng)參加兒童團,任團長。1945年8月,參加八路軍。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軍后,苦練殺敵本領(lǐng)。在戰(zhàn)斗中,奮不顧身,英勇殺敵,先后榮立3次大功、4次小功,榮獲3枚“勇敢獎?wù)隆保?枚“毛澤東獎?wù)隆薄?948年春,擔任班長,在攻堅戰(zhàn)術(shù)訓(xùn)練中,全班取得優(yōu)異成績,被譽為“董存瑞練兵模范班”,他被命名為“模范爆破手”。同年5月25日,在解放熱河隆化(今屬河北)的戰(zhàn)斗中,擔任爆破組長,率領(lǐng)全班戰(zhàn)士先后炸掉敵8個碉堡。在途中,敵橋型暗堡的機槍嚴密封鎖了我軍前進道路。為掃除這一障礙,在戰(zhàn)友們的掩護下,他抱著炸藥包沖到橋底,但無法安放。在這緊要關(guān)頭,他毅然托起炸藥包頂在橋身上,拉燃導(dǎo)火索,高喊:“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敵人暗堡被炸毀,董存瑞也犧牲了!壯烈犧牲了!為新中國犧牲了!
我相信,董存瑞和千千萬萬烈士的個名字會永遠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它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偉大的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勝利!先烈們?yōu)榱烁锩聵I(yè)前仆后繼,拋頭顱、灑熱血對他們來說也不算什么,他們?yōu)榱巳嗣竦腵和平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他們是最忠誠的!他們將于日月同輝、江河共存!
在這雨季,在這清明,在這緬懷先烈的日子,獻上一束純潔的菊花,深深的鞠一躬,代表我從心底發(fā)出的敬意!
參觀紅色古跡觀后感5
我們在這個和平時代幸福的生活。是老一代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聽爺爺奶奶講他們以前的艱苦歲月。野菜、玉米、紅薯是他們的主食,玉米粥是他們的飲料,大白菜則是他們的佳肴。聽起來確實艱苦,但他們的上一代卻更讓我們敬佩,那就是革命前輩老紅軍。順著歷史的大潮,我們尋找這紅色的足跡。在我們山東有這么一個革命老區(qū)。今天我們懷著敬佩的心情走進沂蒙山區(qū),追尋紅嫂的足跡,聆聽那感人的故事。
走進常山莊村的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一尊年輕婦女一手攙扶著傷員,一手掀開衣角用乳汁救護的銅像,深深的震撼著我們。這兒保留了沂蒙山區(qū)的抗戰(zhàn)古村風貌,房子和墻都是用石頭砌成,有些房子有一百年的歷史了。館內(nèi)以紅色為主,以文字、圖片、熒屏、雕塑和實物相結(jié)合,詳細了介紹發(fā)生在這里的革命故事。看著照片中一位位看似平凡、慈祥的老奶奶,聽著她們的故事卻讓我們肅然起敬。她們除了有明德英、王換于、李桂芳、胡玉萍代表外,還有一大批紅嫂典型。有智闖虎穴的劉玉梅、有賣女擁軍的方蘭亭等等。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送軍糧、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yǎng)革命后代。她們的那幾句,“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衣。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聽著就讓我們潸然淚下。
她們雖然平凡普通,卻干了出一件偉大的事情,盡管她們大字不識一個,但她們心中有個信念,那就是為革命出一把力,讓全中國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是有這么一群紅嫂的支持,才讓我們的戰(zhàn)士們在戰(zhàn)場上英勇的不屈不撓的和敵人廝殺。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才有了我們的今天。
我們現(xiàn)在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是革命前輩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我們的國家也慢慢的強盛起來了。我們作為黨的陽光下哺育的花朵,我們應(yīng)該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在當今的和平年代,舍身救人的事跡也是紅色精神。我們小學生應(yīng)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將來能夠肩負起建設(shè)新中國的重任。讓我們的祖國更繁榮富強,不辜負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