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感
這部電影在日本是第一部宮崎駿的作品以外的票房突破100億日元的動畫電影,票房250.3億日元,總票房第4名,國內電影總票房第2位。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動漫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動漫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感1
在此之前,新海誠的作品始終縈繞著一種沒有來由的、唯美而哀傷的喪失感,故事零碎、結構松散等弱點也一直存在。而2016年上映的《你的名字。》無論在節奏控制還是情節推進上都可圈可點。
從內容上看,本片一掃前作中的憂傷與陰霾,走上了輕松愉快、活潑有趣的大眾路線,令人捧腹的同時又有感動,男女主人公不再埋頭于自我世界,而是像普通人一樣周旋于家人、朋友與社會的關系網中,男女主角之間曾經無法傳達的思念也終于有了明確的落腳點。彗星災難的設定則反映著經歷311大地震后的生死無常觀,此外,影片添加了不少日本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延續了《言葉之庭》中對日語語言文字本身的溯源(愛與孤悲),更在此之上有所發展;這種對傳統的回歸使作品有了真正的底蘊和原色。
從制作上看,本片的成功除了新海誠對敘事手法的駕馭日臻成熟,也要歸功于此次制作團隊的強大(吉卜力出身的安藤雅司擔任作畫監督、田中將賀擔任人物設定等)和制作設備的更新(購入Story Board Pro軟件)。在選擇配音人員的時候除了角色匹配度,也考慮到了話題性、觀眾接受度等,確定插入歌曲時選擇了在年輕世代中頗受歡迎的RADWIMPS。
各方面的優化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標志著新海誠在動畫創作上的新突破。他的作品不再只是靠優美的風景畫面獲得好評,而是通過流利的節奏、豐滿的人物與故事、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回歸打動人心。
從「むすび」(musubi)說起
故事分兩條支線并行,地點分別在高二女生宮水三葉生活的小鎮「糸守町」和高二男生立花瀧生活的大都市東京,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很容易便能讀取。設定雖有男女雙主角,劇情走向上卻更依托于女主角三葉一方。
宮水三葉是飛騨市糸守町宮水神社神主宮水一葉的長外孫女。宮水家作為神社守護者,神主之位代代世襲。三葉的母親二葉在世時,父親以「婿入り」的方式(即入贅)進入宮水家,母親去世后,深愛她的父親難以接受現實,他拒絕繼承神社,被外祖母趕出家門。父親后來成了糸守町的町長,不再理會神社事務。三葉和四葉在外祖母的撫養下慢慢長大,作為神社的巫女主持當地祭祀活動。故事的核心概念便要從「糸守町」的名字說起。
「糸守町」是新海誠的創作,在現實中并不存在,而飛騨市確有其地,位于飛騨山脈西側,在岐阜縣管轄范圍之內。飛騨自古以來林業發達,孕育了大批木工匠人,明治時期在殖產興業的國策趨勢下,該地作為繅絲業的主要勞動輸出地,向諏訪湖一帶輸送了大批婦女。而位于長野縣內的諏訪湖,據日本網友考證,便是電影中「糸守湖」的原型。長野縣是新海誠的家鄉,將諏訪湖和編織工藝的元素納入故事中,想必也是一種懷鄉情感的體現。
宮水三葉的外祖母帶著靈魂調換后的三葉和四葉到神體供奉神靈的途中問她倆是否知道「むすび」,說土地氏神的名字也讀作むすび。老人說,這個古老的名稱同時象征著幾種深刻意義:
「將線繞在一起是一種むすび,把人和人聯系在一起也是一種むすび,時間流逝是一種むすび,這些都可以用同一個詞語來表達。它和神靈的名字相同,因此也擁有著神靈的力量。我們代代相傳的編繩工藝「組み紐」也是一種帶有神力的技藝,它反映著時間流逝的狀態。」
「聚攏成形,扭轉纏繞,時而回轉,彼此中斷,接著又相連。這是編繩,也是時間的象征,這就是むすび。」
「水也好,大米也好,酒也好,只要進入了人體內,就是一種むすび。進入體內的東西會轉化為能量和靈魂相連接。」
此處的「むすび」也寫作「結び」,源于日本神道中的一種觀念。天地萬物的生成、發展、完成都是在這種力量的作用下得以進行,老人口中的むすび即是一種“連結”,連結人與萬物、人與時間空間。既然むすび如此關鍵,那么作為むすび的載體,「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糸」即線,在影片中最直接的表現便是三葉用來綁頭發的紅線。紅線松開,長發變短,時間倒流,或前進至未來;線的形狀改變,化作一聲遙遠的呼喚纏繞手腕,是尋找,也是期盼。我猜想「糸守町」中「糸守」的意義大概可做此解:守護彼此之間相連的紅線,守護時間與空間,同時也是守護這座小鎮,守護那些在過去罹難的人。
在進入神界時,老人所說的「隠り世」便是日本人觀念中的「あの世」,又稱「常世」,是黃泉之國,死者之國,與「現世」相對應。日本人認為人死后或早或晚都會化作神靈,因而隱世也可以看作是神的國度。片中凹狀山谷里圍繞神體(古樹)的環狀水帶可以視為境界線,要到達它需要穿山越嶺,心懷誠敬。境界線的存在是為了隔開人界與神界,如果說宮崎駿在《千與千尋》中設置的長隧道讓人在毫無察覺間進入異世,本片中靠近神體的環狀水帶則可以看作一條巨大的「注連縄」(神道中用于隔離圣俗兩界、祛兇避厄的繩狀物),示明他界的存在,以隔離的方式彰顯其神圣不可侵。
普通人進入神域是被禁止的,老人說,一旦進入神的領域,要回到現世就必須用最珍貴的東西交換,而這個東西也成了后來兩人改變命運軌跡的關鍵道具之一。
新海誠曾在中表示,創作這部作品的靈感之一是小野小町的和歌:「思ひつつ寢ればや人の見えつらむ 夢と知りせばさめざらましを」。
大意是說,懷著對你的思念入眠就一定會在夢里見到你吧,可如果知道那是夢,我情愿一夢不醒。本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便是在夢一般的情境中互換了身份,代替對方度過一天又一天的人生。
動漫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感2
《你的名字》票房累積達到194.9億日元,超越宮崎駿的《幽靈公主》,排在日本本土電影票房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196億的《哈爾的移動城堡》,以及神一般的《千與千尋》(308億)。
如果票房不能證明電影好看,那么《你的名字》同名小說拿下了年度文庫銷量榜冠軍,售出119.7萬冊,也足以證明這個故事有多受歡迎。
高中生戀愛的故事,不僅讓二次元少男少女迷之感動,更讓無數中年大叔為之淚流滿面。
新海誠終于從“二次元”火到了麻雞世界。
一位迷妹在導演見面會上問:“導演,你高中的時候談過什么樣的戀愛,才能拍出這樣的作品啊?”導演愣了一下,回答說:“正是因為我高中的時候沒談過戀愛,所以才能構思出這樣的電影啊。”
新海誠大叔,年芳43,動畫界奇才,以唯美的畫風享譽世界。畫面有多美?人人都說,隨便截個圖就可以當桌面。
新海誠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關于學生戀情的。為什么他對高中女生如此癡迷呢?是因為高中時期留下的遺憾,亦或者干脆就是一種癡漢行為?不得而知。
但或許我們能從大叔們的共鳴中找到答案。據說不少直男在電影院里哭得死去活來,于是便有了這樣一則社會新聞:日本調布市的一位女高中生被一個穿棒球服的陌生男子搭訕,對著女生說了一句,我好像認識你。隨后對方報警。
你根本想象不到,高中沒談過戀愛的大叔心底有多單純啊,如同新海誠,還有那位看完電影就找姑娘搭訕的癡漢一樣。
可以想象,新海誠在高中時期也像大多數人一樣平凡著,孤獨著,暗自喜歡某個姑娘,卻抵不過心底里的自卑,于是一切只能靠想象,那個姑娘是不是也喜歡著我啊?
遺憾的是,來不及多看一眼,就在茫茫人海中暈開不見。全都是遺憾,終生遺憾,即使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無數次擦肩而過,也沒辦法再說一句,我喜歡你。
你瞧,新海誠的故事基本上都是這個套路。從《秒速五厘米》到《你的名字》,情緒和套路都差不多。最初最單純的感情總是讓人在慢慢長大之后回味到一絲酸楚。
電影的結尾處,男女主角終于在街頭偶遇,雖然記不得彼此的名字,但那張有故事的臉卻印在心里,一句“你的名字”?讓所有孤獨著、尋覓著的靈魂得到了溫暖的慰藉。何時能在千萬人中找到你,是多少單身大叔魂牽夢繞的心結。
新海誠的幾部長片,有一點一直被人詬病——故事講的零散瑣碎,唯美的畫面背后其實是一片無盡的空虛。
其實,新海誠真的不會講故事嗎?也不是,他的電影就是情緒多過于敘事。情緒這種東西是一把雙刃劍,感受到了就是感同深受,感受不到就是格格不入。
新海誠的電影,無論是美輪美奐的畫面,還是好聽到要死的BGM,全都是為了把觀眾帶到某種特定的情緒當中去,情緒一旦到位,故事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就像是你的初戀,回味一下,是心酸還是甜蜜,是會心一笑還是痛哭流涕,全都是情緒。瑣碎的細節你可能早都忘了,但那感覺似乎還近在咫尺。
新海誠的作品就是為了讓你重新回味某種情緒,回憶、孤獨、遺憾、落寞、依依不舍。打動你的未必是特定的事件,反而是突然涌起的某種情緒。
只不過,情緒電影特別容易失控,太過于沉浸就顯得自憐自哀、矯情做作,一旦情緒傳遞失敗,整部作品就會不知所云。《言葉之庭》就是最好的例證,一味的烘托情緒,但卻忽略了觀眾對于故事走向的期待,以至于顯得有那么一絲乏味和無趣。
觀眾們不想一味體會情緒啊,遺憾和悲傷成不了多久就會乏味啊,他們喜歡一波三折的故事,喜歡跌宕起伏的懸念,喜歡最后一分鐘營救,喜歡大團圓結局,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你的名字》其實也在一直不斷地烘托無法相見的急迫情緒,和《秒速五厘米》如出一轍,就連結尾處在大街上尋尋覓覓的戲碼都一樣。但為什么這次的電影更加打動人心,以至于癡漢大叔信以為真呢?
因為《你的名字》不光只注重情緒,它在故事層面上,更貼近了人民群眾,而不是一味的情緒導向。新海誠把情緒和敘事做到了完美融合。雖然有點俗套,但講故事這碼子事兒只能靠套路啊,不按套路出牌就等于砸了老祖宗的招牌,與觀眾為敵。
《你的名字》相比較新海誠以前的作品來說,復雜的有點兒燒腦。平行世界、時空穿越、人與人的情感連接、男女身體互換的橋段、尤其是身體互換之后的情節,為故事增加了許多歡樂逗趣的氛圍。
依然是高中生的戀愛,但又不僅限于此。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才是這個世界運行著的唯一動力,一旦人與人失聯,那么整個世界都將毀于一旦。連接是人生、是時間,更是存在的意義。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一種無法避免的必然。
也許我會忘記你的名字,沒關系,我一定會找到你,親口告訴你我的名字。
用愛意拯救世界,成為了電影宏大的主題,在這一主題的基礎上,依然是高中生懵懂的情感。遺憾和酸楚到最后變成了一個大團圓結局,觀眾一旦被帶入到那個情境當中去,不哭死你才怪。
有人說正是因為沒有辦法超越吉卜力,所以新海誠干脆下決心去做一部中學生、高中生甚至笨蛋都能看懂的電影。現在好了,他成功了,笨蛋們不僅看哭了,還學著電影里的人到街上找人搭訕,《你的名字》就是這樣一部給笨蛋們看的電影。
動漫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感3
觀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沒錯,這部電影就是《你的名字》。腦海中,時常會閃過三葉和瀧的畫面,這是多么美好的緣分啊。
三葉和瀧,一個住在糸守鎮,一個住在東京。相隔千里的他們,卻彼此身體互換。后來,他們卻沒有再身體互換了。于是瀧,便踏上了尋找三葉的旅途。不過,三葉所在的那個村,早在三年前就被彗星給毀了。后來,瀧才得知,其實三年前,三葉曾經來找過自己。可是那時的瀧,并不認識她。但是,三年前的三葉給過瀧一根紅線,瀧至今都戴著。瀧喝下三葉的口嚼酒,成功換回了時間。兩個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人,就這樣再次相遇了。彗星如期而至,三葉在瀧的幫助下,成功拯救了整個鎮子,但是兩人卻都忘記了對方的名字。他們心中只剩下一種感覺,好像在尋找著什么。電影最后,兩人相遇,畫下一個完美的句號。
一根紅線,穿越時間,穿越地點,即使你在天涯海角,我也能與你相遇。生活也不過如此,緣分,本來就是這樣神奇。影片中,三葉和瀧,本該是兩條平行線,不會有所交集。可是,因為那根紅線,兩人才相交。很美好的結局,同時還留下了一點幻想。其中所蘊含的緣分,可以說是很神奇的。緣分,也許是上天早已注定,又或是自己前世的恩怨,它總歸是一種神奇的力量,看不見,也摸不著。穿過茫茫人海,三葉和瀧也能憑借著心中的那點感覺,認出對方。一根紅線,也可以忽略一切,聯系起兩個人,不能分割。那種朦朧的緣分,也許也會純在吧。
動漫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感4
在此之前,新海誠的作品始終縈繞著一種沒有來由的、唯美而哀傷的喪失感,故事零碎、結構松散等弱點也一直存在。而2016年上映的《你的名字》無論在節奏控制還是情節推進上都可圈可點。
從內容上看,本片一掃前作中的憂傷與陰霾,走上了輕松愉快、活潑有趣的大眾路線,令人捧腹的同時又有感動,男女主人公不再埋頭于自我世界,而是像普通人一樣周旋于家人、朋友與社會的關系網中,男女主角之間曾經無法傳達的思念也終于有了明確的落腳點。彗星災難的設定則反映著經歷311大地震后的生死無常觀,此外,影片添加了不少日本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延續了《言葉之庭》中對日語語言文字本身的溯源(愛與孤悲),更在此之上有所發展;這種對傳統的回歸使作品有了真正的底蘊和原色。
從制作上看,本片的成功除了新海誠對敘事手法的駕馭日臻成熟,也要歸功于此次制作團隊的強大(吉卜力出身的安藤雅司擔任作畫監督、田中將賀擔任人物設定等)和制作設備的更新(購入StoryBoardPro軟件)。在選擇配音人員的時候除了角色匹配度,也考慮到了話題性、觀眾接受度等,確定插入歌曲時選擇了在年輕世代中頗受歡迎的RADWIMPS。
各方面的優化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標志著新海誠在動畫創作上的新突破。他的作品不再只是靠優美的風景畫面獲得好評,而是通過流利的節奏、豐滿的人物與故事、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回歸打動人心。
動漫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感5
去年冬天,有一部日本的動漫席卷了大陸電影榜,也曾一度引起網民狂熱議論。還有人說,帶上你喜歡的那個人一起去看吧,趁著電影余溫表白,那樣他一定會答應的。這部電影就是新海誠的《你的名字》。
很多人覺得,動漫只是拍給小孩子看的,動畫的形象,唯美的場景實在不適合成年人去觀看。其實不然,正因為是動漫,采用比較稚嫩的畫面感去講比較深刻的道理,故事演給小朋友看,道理講給大人們聽。就像那本經典的童話故事《小王子》,看似屬童話的分類,其實是在給大人講道理的一本書。
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個關于相遇和重逢的故事。女主角三葉是一個生活在深山之中的鄉村女孩,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而父親又一直忙于競選,自己與外婆和妹妹一起過著平淡無聊的生活。小鎮的生活早已令她厭倦不已,她期盼著可以去到大城市里生活。而男主角瀧則是東京的一名高中生,與父親生活,他經常會去餐廳里打工,也同樣過著平淡而又無聊的生活。故事就這樣發生了轉變,三葉在夢里進入了瀧的身體,過上了她一直想要的大城市的生活,而夢中的瀧則變成了一個帥氣的女生,面對著各種流言蜚語依然不為所動。
故事的設定奇妙不已,勾起了人們的期待感。他們就這樣在夢里交換身體,并留下日記作為交流,直到彗星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也讓他們開始了尋找彼此的道路。
當然結局是美好的,在列車上的一瞥,彼此落下熱淚。這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你等的那個人,他一定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