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匆匆那年觀后感心得
匆匆那年,講述了青春的故事,是80后一代人的青春故事。電影《匆匆那年》講述了年近三十的陳尋在90后女孩七七追問下,回憶起了自己與初戀女友方茴的舊日時光。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電影匆匆那年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匆匆那年觀后感1
如果自己一個人或是想念什么的時候,也許會更有感。
實話,最開始的內心獨白,31歲的男主并不吸引我,因為太多的開場都是這樣的獨白,貌似自己最憂愁最無奈最混亂又最有世界觀,所以只是直接看下去。
陷入回憶。
高中生,其實那更像初中的我。學老師的口音,數老師的口頭禪,為了灌籃高手而瘋狂,還珠格格陪伴的夏天,畫黑板報評分,籃球和被籃球砸中而來的帥哥,所有的所有都是一樣的。
校服難看么,你卻再也穿不了了。
那個年齡你有權利穿很多漂亮的衣服,但是那個年齡學校也有權利讓你穿上這樣一種一年四季都如一的丑校服,頂多天熱的時候再換套薄的。現在想想其實這樣不也好,至少青春,沒有畫個滿臉花滿世界的走。
因為青春真好,根本不用你去裝飾。
初中時,我的歷史老師有個口頭禪:“是~啊~”而我呢,在紙上畫正字查這些~a~的數量,而我們的歷史老師正是一如劇中的反應,只是劇中那個淘小子變成了現實中我這個瘋丫頭。
還有那些流川楓櫻木花道的三角戀,仙道章流川楓的同性戀傳說,猩猩隊長教練眼鏡……有哪個女生沒喜歡過呢,哪個班級沒有愛籃球的男生,哪個班級又沒有啦啦隊一樣吶喊的女生,哪本青春小說沒有被籃球砸中的女生和前來救援的帥鍋呢。
就像那個會跳的紙青蛙,記憶里一蹦一蹦的。
其實電視上有流川楓的時候,我才勉勉強強長到上高中的大哥的腰那么高。曾經為了跟大哥搶電視不看他要的流川楓,我狠狠地咬了擋在電視機前面的他,結結實實的咬在屁股和腰的結合部上,誰知道,隨后進入青春期的我也會一遍遍的看灌籃高手,艱難地選擇是喜歡酷酷的流川楓多些還是臭屁的櫻木花道多些。
翻繩,幾毛錢的冰晶飲料,跳格子,童年,青春期,高考,好多的事兒好多的時間。
那句話怎么說,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回不去的時間。
匆匆那年觀后感2
剛了解《匆匆那年》時,是電視劇版的,雖然追了很長時間但覺得它給我的印象竟不如電影版。原著九夜茴姐姐真的很有想象力,她的文字表達的好到了極點,不管這是想象出來的的故事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都很打動人。張一白導演的這部劇的一些細節很好很真實。彭于晏、倪妮、魏晨、張子萱、陳赫和鄭愷還有其他的演員演的很入戲,也許是感覺回到了自己的哪個純真的青春歲月吧。
陳尋與方茴,雖然最后未能走到一齊,但能帶著這段記憶走了十五年,回想起來依舊如初也分外不容易。無論有無沈曉棠,故事的結局可能還是沒能走到一齊,畢竟初戀想長久也并不容易。
喬燃卻是一個以朋友身份去默默愛著方茴默默為方茴擔心的一個溫情男孩,如果故事的開始黑板上寫的不是“方茴喜歡陳尋”而是“方茴喜歡喬燃”的話,就是一個全新的故事了,但這也是原著最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方。“暖男”這個詞給喬燃一點也沒錯。
趙燁和林嘉茉他倆本應是情侶,但歲月不但會改變人的外表也會改變人的內心,兩個備胎的故事從始至終似乎沒有順過。
五個人的情誼很深,哭過、笑過、瘋過也無奈過,最后路口的分別我感到分外凄涼。之后五個人相聚,幸福涌出來了,早已忘記了當初可笑的分別,記得的只是一個個青澀的面孔和完美的回憶。:
來說說我自己。我是九九年的,可能感觸不深,就像原著說過的,沒故事的看到匆匆,有故事看到那年。我沒有故事卻也看到了那年,因為上普通高中是我一個愿望,我也不管學校的好壞,我只想上個普通高中,像劇中五個主人公一樣有純真的友誼和單純唯美的感情。其實我是一名高中生,說白了是中專生,學的專業也沒有女孩。我喜歡寫作,思想可能跟他們不一樣,所以在他們看來我是個瘋子,這使我更想“跳槽”到普通高中,但是我已經沒有機會了,沒有參加中考的我學習成績也差,可能沒有《匆匆那年》中那樣的故事了。
最后要說的是《匆匆那年》原著九夜茴加上張一白導演和幾個主演,把80后們的記憶重新拾起,成為2014年年度青春賀歲大片,當然也少不了天后王菲的美妙歌聲。
珍惜一齊的時光吧,別讓此刻那么快變成那年。
匆匆那年觀后感3
青春是一部五味雜陳的情感劇,每個經歷過的人都是劇中的主角。即使歲月終老,在我們內心深處,也總是銘刻著那些匆匆的流年。
匆匆那些年,我們不懂包容、不懂感念,只任自己的一份任性與輕狂恣意地生長蔓延;
匆匆那些年,我們不懂什么是愛,卻用責備和刁難的方式與自己喜歡的人搭訕;
匆匆那些年,我們以吵架和慪氣的方式較量著青春期的懵懂與不安;
匆匆那些年,我們認為教室是桎梏,圈住了我們的理想,也圈住了窗外屬于我們的那片藍天;
匆匆那些年,單車、書包、成績單,歌聲、微笑、俏歡顏……那些只屬于我們的青蔥歲月啊,為何一轉眼就成了過去過往?以前的歡笑與淚水,以前的驕傲與率真,那些以前根植于心的記憶,原先它并不曾遠離,而是歷經歲月的洗禮變成一份清澈的完美沉淀在我們的心底。
有人說,青春是用來懷念的,而我卻固執的認為,青春永遠是鮮活的完美的,縱使韶華不再,青春記憶里的那些人和事也終會以年輕的姿態伴隨我們終老。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們依然用自己的力量握住彼此,只論完美,不談別離!
匆匆那年觀后感4
那些生命中調過色,加過配樂,放過慢鏡頭的歲月。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過一段時間,我們以為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我們也是世界上最個性的那個人。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沒有任何人理解;我們正在承受的痛苦,不會有任何人懂。每一天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我們心想,他們是如何的麻木不仁,而我是如此的與眾不同。那是我們人生中最自憐的時光,仿佛自己是人海中的一片孤舟。
直到長大了,一個人才會慢慢明白,他自以為個性的人生經歷,恰恰是人生中最平凡的那一段,不僅僅身邊人,而且同齡的所有人都經歷過。那些是“無法選取的遭遇”,是每個人生命中注定好的,是一段年齡一種心事里相似的饋贈,自然也沒有什么真正的個性之處。而等到一個人真正長大了,從這種自憐的情緒中脫身而出,想透了許多的事情,再經歷更多更多,他才能真正選取一些事情,而這些,才彰顯出人生與人生之間的不同。
并無個性之處的回憶,常常在回想之時被賦予了太多太多。就像電影里一樣,調了色調,加了配樂,放了慢鏡頭。脫口而出的臺詞并不像青春的肥皂劇,而是句句動人,聲聲入心。舞臺中的布景——搖曳的樹枝,斑駁的陽光,喧鬧的操場,飄舞的飛雪,林海的聲浪——一切的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的虛幻,與現實本來的樣貌越來越遠,越來越遠。一件事情一旦成為回憶,它就與事實沒有關系了。更不要提事件中人物的立場,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貼切自己的設想,畢竟人永遠都是自利歸因的。然而無論如何,無論怎樣,無論一個人在回憶里走了多遠的路,這一切的往事幾番繾綣幾分完美,最終都會過去的,全部都會。
我這一生曾有撕心裂肺的與人相愛,也有經年累月孤獨守候的單戀。我為這些經歷所傷,傷到我認為這一切無人能懂,傷到我一晚寫上一萬字,仍然覺得永遠寫不完我的故事。傷到我真的以為——而且這種以為真的有時間的證明——這段傷永遠不可能過去。日復一日,我一想到這些事就感覺心臟劇烈的收縮,感覺心房里的空洞發出轟鳴的巨響,感覺我的視力和聽力像瞬間受損一樣,對周圍的一切都不再敏感。我說它必須會過去,是基于以前有無數人告訴我它會過去,而我無法置信;也基于此刻仍有無數人覺得他的傷痛會凝固成永恒,同時也沒有人能說服他們。但,這一切就是過去了。無論它是痛徹心扉的,還是無聲無息的,是轟然倒塌的,還是逐漸消散的,是另一種痛苦將其代替,還是歲月將它沖進大海,是煥然一新的生命讓它無處藏身,還是龜裂頹廢的時間令它本身也失去生命力……無論是哪一種,總有一種規律是不會不變的,是的,它們會過去的。
年少時我們以為許下的諾言會是永恒的,直到有一天你會忘記掉這一切,就算別人聲嘶力竭的聲討“你怎樣能夠不遵守諾言?!”也激不起你內心的一絲漣漪。更何況,大家都長大了,沒有誰再會去聲嘶力竭的聲討誰。又或者,你的內心充滿愧疚,但你的愧疚只在于明白不就應在以前就許下不負職責的承諾,人越長大越會懂得,誓言是太過神圣的東西,人顛簸流離的一生承載不了一兩句。
年少時的我們以為我們的人生和時間本身是能凝固的,直到有一天生命的流動會將這些妄念和以前自以為凝固的一切全部沖碎。而且一個人也沒有必要再為碎片感到哀傷,它們本來就不可能是凝固的。每個人都是拖著一條長長時間線的三維生物,每一天我們都在近乎不可能中與人相遇,哪怕是完全不相干的人,也會天天在各種場合擦肩而過。這一擦肩而過,可能是永別,也可能十年后,兩人在另外場合認識并成為朋友、仇人、同事、戀人。人生這么大的隨機性,任何妄想的凝固,在它面前有一絲抵抗力可言嗎?
年少時我們經歷一些事,便覺得永不再有;經歷另一些事,卻覺得未來還有很多。可事實是,覺得永不再有的,可能無窮無盡;覺得理所當然的,可能就此永別。對于這一切,對于一個人歲月中務必經歷的過程,一個人能做什么呢?他改變不了任何事,只能說服自己繼續前進,因為即使他拒絕前行,他人生的一切也不可能倒轉。是的,時間能夠壓縮、拉長,但就是沒法回頭。
一個人的一生注定是要經歷無數的。陳尋不可能明白自己一次小小的搭訕換來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十五年,方茴也不可能明白,那一句“是”,會把她導向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們彼此示愛,也彼此許諾,彼此擁有,也以為這是永遠。命運在一個分岔口將他們分開,他們又拼命不放手的沖回到對方身旁。而當一切條件都已完美的時候,又發生了一個人無法想象也無法控制的變化。他們彼此傷害,也彼此摧毀,彼此愚蠢的自我懲罰,卻妄圖這樣做能懲罰對方,彼此拋棄掉珍視的,但卻換不來想要的,彼此可悲而懦弱的嘗試挽回,卻無濟于事……一個人的人生總要經歷無數意外,碾過無數荒謬,淌過許多妄想,才能真正無愧于自己所被饋贈的一切。哪怕饋贈的事物總是不盡相同,每個人在自己人生中卻會最終走過完全不同的路——這點顯而易見,例子就在我們身邊。
影片的結局其實更像是導演張一白作為大齡文藝男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方式,更像是導演本人個人情愫或情緒的一種宣泄,已經與事實本身無關了。其實這么推著往回看的話,整部電影或許都是張一白本人的一種懷念情緒的作祟,又或者,他只是無為而治的順著作者九夜茴的一種情緒,將電影完整的按原著的色調表現了出來。因為現實的講,無論張一白還是九夜茴,都早已過了把人生過往“調過色、加過配樂、放過慢鏡頭”這般過分詩意表達出來而為自己所困的年紀,他們的作品,都只是人生過往經歷的一種紀念。
事實的真相是,故事的所有主人公都將隨著的歲月的匆匆流逝而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他們的人生差別之大,將把他們推向完全不同的世界,之中也不會有任何交點。一切多年重聚你還好嗎的戲碼,都是心中那個猶存的文藝少年做的一場美麗的夢。那些在腦中自動跳過色,加過配樂,放過慢鏡頭的歲月將會慢慢逝去,直到消失不見,與他們相關的一切也將消逝。
而且關鍵在于,對于這一切,他們早已不在乎了。
匆匆那年觀后感5
看電影《匆匆那年》是跟大學同窗的幾個姐妹。每次聚會都要看場有關青春的電影,成了我們之間的一種默契和必不可少的環節。
回來說電影。我認為整部電影的亮點是最后一個鏡頭,一襲紅裙的方茴,一轉身,笑的云淡風輕,天真純潔。仿佛前面所有的情節與她關系并不相關。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剛看完一本蕭紅的轉體小說。大概是真的不再年輕了,此刻無論看書還是電影,但凡觸碰到青春的題材,我就淚點極低,低到《匆匆那年》這場電影我從頭哭到尾,剎不住車的眼淚順著臉頰流過脖頸,一向流到胸前,由熱逐漸冰涼!
有人說,如果此刻的生活足夠幸福,就不會哭的這么厲害。如今三十大幾逼近四十歲的年紀,誰沒摔過跤?但是是有的輕傷擦破點皮,回家自己貼個創可貼就好了。有的頭破血流傷筋動骨,朋友紛紛趕來探望。如果輕傷重傷都沒有,那么你真得留意了,因為老天爺很公平,他給每個人挖的坑都一樣,前面不摔,后面必須得補齊。況且年紀大了再摔,骨頭架容易散,也易引發腦震蕩,還不如前面多摔點,老了圖個安生。
而幸不幸福離這個電影的男女主人公太遙遠,她們博弈的是愛不愛,錯沒錯,后沒后悔,還敢不敢再愛一次!
這個世界,在精神領悟,只有男人女人兩種性別的動物!但是社會高速發展,卻不知為何,所有文學作品也好文化作品也罷,狹隘到只剩一個主題,那就是所有感情或婚姻里的所有矛盾都是男人的劈腿或出軌,以及由此給女人帶來的種種傷害!當然,矛盾在這是具有廣泛好處的,它是所有作品的靈魂。一部作品,無非講述的'是一個大矛盾或者一些矛盾的綜合體。當然這也足以說明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現狀。作品永遠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每每在看電影的時候,總覺得有些情節殘忍的看不下去,但卻又隱約感覺它是如此的熟悉。
影片開頭,她們在玩“我以前怎樣怎樣”的那個游戲。陳尋說我以前為了一個女孩高考時放下了13分的題。但是多年后他卻不記得他以前的背叛怎樣傷害過方茴,不記得方茴扶著醫院的樓梯扶手,面色蒼白的孤獨的走向他,還給他最后的信物———那本教材后,絕望的舉步維艱的離開。像是走向死亡,亦是走向重生。
在后面,陳尋又一次提及那13分,他是曾惱羞成怒又大義凜然的說,別說我不努力,我以前為了她高考放下了13分的題。如果我是方茴,我會問他,請問高考時的這13分,與大學后的背叛有毛關系嗎?從前兩兩相愛,為何到此刻是我越來越越深愛,你卻學會了背叛?真不明白張一白能否回答我這個問題。
導演多么想突出表現男主人公的仗義和有擔當。校領導逼問方茴孩子是誰的。陳尋幾經糾結猶豫最后大喊一聲,我的。這就是男女導演視角的不同,一個男導演永遠只能從男人角度理解男人。卻永遠無法徹底的換位思考,去體會一個女人的內心。就如中國幾千年文化教育我們浪子回頭金不換。但是沒教給我們浪子在還沒回頭時傷了的那些心該怎樣補。
一個女人必須要患上一種病,此生才能不痛苦,那就是健忘癥。就想電影最后一襲紅裙的方茴轉身的微笑,仿佛從前云淡風輕,你我又可重頭開始。但是,如果你沒病,沒有健忘的病,又如何能夠原諒的如此不留痕跡。這與方茴在做流產時堅持不用麻藥要永遠記住這疼痛的決然是多么的矛盾。
然而,也許女人從來都是矛盾體。愛恨交織,流著淚也不肯放手,離開了仍舊放不下,被深深傷害過還能自我安慰的一齊走!
這也便是女人的偉大與失敗。
匆匆那年觀后感6
《那些年》讓男人回憶愛過的初戀,《匆匆那年》讓女人想起恨過的渣男
為一部電影刷兩次朋友圈還屬例外,看完《匆匆那年》還是忍不住發了,一來是電影本身不錯,二是小伙伴參與的作品。
其實真正關注這部電影,還是那次發布會之后,同名主題曲成了各大榜單的頭號王牌。這類青春懷念系的電影近兩年來層出不窮,《那些年》多少男觀眾貢獻了票房,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匆匆那年》,我只有簡短一句,那就是讓女人想起恨過的渣男。
狠狠恨過,也狠狠愛過,感情但是如此。
電影開始,變開始走路回憶的旋窩,有時回憶,僅僅也是為了回憶而已。以前聽業內朋友說過,這是一部主打80后市場的電影,很奇怪,電影中90后的我同樣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方茴的出場沒有讓驚訝,反到是覺的初看倪妮演這個主角略微缺了什么,反倒是剛出場的嘉茉更具備讓男生情竇初開的沖動,當然片中她也是幸福的,趙燁愛著她,她愛著蘇凱。她為蘇凱做的那些“傻”事,誰青春年少的時候都做過吧。趙燁愛著她,愛到了塵埃里。高中3年,還有那段他以為“備胎轉正”的日子,都是幸福的。雖然,或多或許他心里明白,他從未住進去過,連那一幕分手的戲碼,都拿“好朋友拿什么分手”來給彼此一個永恒的理由。感情,從來都是傷人,我們看著別人的故事,回憶著自己,大概也是最殘忍的事情了。
電影開篇是77偶然在酒吧碰到一群她認為的大叔們在暢聊自己干過的事情,30歲的陳尋說他為了一個女孩高考放下了一道13分的題目。原本無心的話,電話那頭的人,思緒萬千。大概也是從那里開始,77帶著所有問題,和陳尋一齊重新踏上尋找“匆匆那年”的那段歲月。看到那里,我想,大概也是方茴想明白,自己以前愛過的男人到底有沒有后悔過,哪怕不能改變什么,哪怕自己不可能回頭,也固執想要明白。
青春年少,誰的感情里沒有錯過,有的人哪怕錯過也還是在一齊,有的人就此分道揚鑣各安天涯。就像77說,你有想過她跑回來看你最榮耀的那一刻嗎?明白或不明白,會有什么不同嗎?明白他們也是在一齊,不明白他們也是在一齊,所以這個于我看來不算是錯過,只是電影在講訴的時候,估計也是表達一個希冀,許了一個假如,如果當時陳尋明白方回來了又是怎樣一番風景。
可惜,沒有如果。
大學大到了兩人要去不同課程,遇見不同的人。沈曉棠出現其實說是巧合也能夠說是故事發展的預告。不管有沒有沈曉棠,陳尋愛方茴的心已經悄悄改變。一個陸地,一個天空,對于熱血的陳尋來說,已經擁有了陸地,就會渴望天空,而這種渴望會與日俱增,不會因為任何改變。接下來,吵鬧—分手,同樣的戲碼沒有減少。地下通道的那個吻,也是徹底瓦解陳尋意志的最后一擊吧。
新年晚會的外面,方茴問陳尋:“你是不是喜歡她?”這個問題,在她問出的時候她已經徹底輸了,因為最初他們也是這樣開始的。一句“我不明白”足夠讓人崩潰。這段感情,誰對誰錯無法決定,也許很多人會說陳尋是渣男,當然我也會淺層次這么想,但是自古女的都愛渣男,這就是人性最賤也是最無法掌控的一點。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你以為我沒愛過,其實只是你不明白而已。當時這篇文章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每個人都有自己愛人的方式。陳尋以為他為他不做那道題就是愛,陳尋以為在學校領導質問方茴的時候大膽承認孩子是自己的就是愛,方茴以為她站在小區樓下等到天亮就是愛,以為她主動求復合就是愛,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愛著,但是同樣的愛在對方眼里,或許不是愛,或許看不到,可,那又怎樣呢?
如果說陳尋渣,有點我還是蠻感動的。在他勇敢站出來攬過孩子的問題,在他始終沒有帶方茴去開房。當然,這個觀點也會片面,只在于我。
整部電影最讓我糾結的莫過于是方茴為了報復去找陳尋舍友開房,奉獻了所有女人認為最真貴的東西。我第一反應是蠢,第二反應是心疼,第三反應是太狠了。甚至那時候我覺得她要是找喬燃或者隨便的陌生人也行,為什么是舍友呢。到底是帶著什么樣的初衷電影沒有說明白,只是這樣的形式,依舊在我的定義里是蠢。說狠,她竟然會選取這種方式,后面她選取不麻醉人流,大概也是想一輩子記住這種痛吧。
感情,我們總是固執地以為我們愛著。如同片中的喬燃,其實他是一個最可悲的主角,也是一個最讓人的佩服的人。感情需要時機,沒有早一步,只是剛剛好。不管是黑板上的惡作劇,還是醫務室的,他都已經晚了一步了。丁香花般的女孩,他愿意把幸福都給她。一句,不管是她的還是不是她的,他都期望好。遠赴英國留學,大概也是給感情最好的成全。方和陳分手,他依舊是站在后面的人,哪怕失聯后,他也能找到方,默默在車窗里看著,要怎樣的勇氣才能成全不打擾呢?
陳尋在這個年紀回憶過去大概是每個男人的通病,誰沒點過去,誰沒一個揪心的女人。鏡頭最后是方茴站在法國的畫面,雖然開放式的結局,但是已經很明顯了。這就是一個錯過故事了,或者說就是青春的記憶。也許也許,如果沒有那些經歷,方茴也不會去法國,當然能夠猜測她此刻過的很幸福,因為最后的笑容是很平和的。
影片有一幕,趙燁問嘉茉,如果你明白他此刻這樣,當初還會那樣嗎?
這個沒法考究,也許在當時,我們愛的但是是愛別人的那種感覺罷了。
既然過去了,就過去了吧,再完美再遺憾也就那樣了,此刻的我們也不再是那個離開了誰就不能活的人。生活已經這樣了,不能如詩只能如是了。
不懷念,自難忘。
匆匆那年觀后感7
和朋友到電影院看了《匆匆那年》,說實在的,我原本沒想看那么煽情的電影,我還是比較喜歡科幻、動作片的。之后禁不住友人的勸說,還是和她一齊看了。里面的笑點是有的,淚點也有,就是看觀眾心里的故事夠不夠多,愿不愿意掀開來……
我原本覺得電影里安排的淚點太膚淺也太“恰巧”了,但是看到有一幕,我莫名地想掀開原先的傷疤,看看好了沒有。有一幕是方茴和陳尋上了大學,陳尋在音樂上找到了一個和他能有共鳴的女生,并經常和她一齊練吉他,也有排練要唱給方茴的歌曲。但是卻忽略了方茴,也開始忘記最初的誓言。在文藝晚會當晚,陳尋和那女生的節目即將上臺前夕,方茴跑到大禮堂外面,打電話給陳尋,問他是不是喜歡那個女生,
“你只需要回答是還是不是。”
“……我不明白。”
“剛才的三分鐘是我們在一齊的最后時間,我們分手吧。”
然后,陳尋和那個女生同居了,方茴明白后,就把自己的初夜給了和陳尋一個寢室的痞子。結果,方茴懷孕了,陳尋硬是認了下來,那女生扇了陳尋一巴跑了。
當看著方茴虛弱地從診室出來對著陳尋笑了的那一刻,我怕了;當方茴把課本還給陳尋的時候,我記起來了;當方茴慢慢地經過陳尋的時候,我落淚了。不是不愛了,是累了,愛不起了,所以你的東西還給你,包括我的心。
為什么要假裝堅強地離開,為什么要強迫自己去抹掉對方存在的痕跡,為什么明明很愛卻放下了,因為自尊,僅剩的一點自尊就是方茴的全部了。如果說,愛一個人會有想和他生一個孩子的想法,那么,我以前深愛過,在他不明白的轉身。過客是最不需要留戀的,但如果留戀了,那就不再是過客了……
人生匆匆,擦肩而過多少次才會留意對方,四目相對多少回才會勇敢打招呼,接下來“相識”、“相交”、“相離”,就像兩條相交的直線,以前有交集,可也避免不了最終分離的結局。
腦海里揮之不去的以前,讓我控制不住地去點開只有兩條狀態的微博,可有變化的是,他的介紹那里寫的是“已婚”,五年多印在身心上的痛,突然從身體的各個角落鋪天蓋地的襲來,嗯,我承認,我還愛著他。可那又怎樣……
我不明白還需要多久,是不是到他有孩子的時候,還是到自己結婚的時候才會真正地走出這過往。這叫做“愛”的手不僅僅抓住了我的心臟,連同我的未來都被拽住了,好掙扎、好彷徨……
匆匆那年觀后感8
今日再一次因一部電影喚起80后的回憶,或喜、或悲、或感、或嘆……
每個人背后或許都有一些故事,每個人以前都會擁有幾位十分合得來的死黨,一齊歡笑過一齊傷悲過,或許因為生活,無緣有幸相伴一齊,多少年后的這天,卻能因為一部影片,一首老歌,一個場景,就能讓以前青春年少的我們,而今能夠稱呼的大叔阿姨們,內心蕩漾起過去酸甜苦辣的影子!今日觀影后感、躍然紙上感概!
傍晚事畢,正好離世紀金源不遠,去嘉禾看場電影去,距上次看《心花怒放》已有幾月,說去就去,來到嘉禾影城,看了一下影訊,感覺《匆匆那年》比較適合我這個年齡段的口味,屬于80后懷舊篇,記得去年看《致青春》時,好好的讓我回憶了一把!
帶著愉悅的情緒,選了一個正中間的位置,開始欣賞吧!青春的同學們、老教室、老校服、老環境……一下子就將自己帶到記憶中的過去,回憶中的場景如同影片的拍法一樣,一會是現實一會兒又是回憶!整個影片看下來,忘我的投入,既然將零食都忘記了吃!
當影片中響起那首動力火車的《當》,立馬讓我回想起,以前我們同學們,在十一前夕月圓之夜,在操場上歡聚游戲時,大家圍坐成一個大圓圈,聚會快結束時,不明白誰起的頭,大家共同唱起那首難忘的歌謠:當!一齊唱起那首經典的:雨蝶!那時是那么的無憂無慮,那時是那么的開心愜意……那個年代的我們超喜歡張信哲的《信仰》!一首老歌的確是能承載著許多完美的情感和回憶!
影片中不同的主角想到的是不同的人,影片中的情節憶起的是當年的情景!當影片中看到方茴和陳尋因年輕不懂得珍惜,斷送了完美純真的情感,從而彼此付出悲慘的代價時,心!是酸酸的……
唉!不說了!我不是專業影評人,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價任何電影,至于《匆匆那年》,我個人是十分喜歡的,我是感謝導演及演員在說我們80后的故事,是他們的付出,帶給我們無限的回憶!
當年的《致青春》,我也認為是部好影片,但是我還是對這兩部優秀的影片,帶有一絲絲的不解!這兩部十分優秀的80后電影故事,從情感上來說,為何結局總是那么地悲情?為何沒有一對圓滿的情感結局?總是開始笑聲伴隨著往事、回味無窮,結尾卻情感失落、悲情分離!難道我們80后真的就是那么的傷感?那么的悲觀?那么的不懂得珍惜?承載著那么多的情感負擔?
我想我們的80后,即使不能兩人一始一終一生情,最起碼多數人在多年后的這天,也能尋得一份圓滿的情感歸屬,不至于都老大不小的了,情感上依然是破碎的傷痕!何況我們當中真的有許多一始一終一生情的圓滿幸福!
不管怎樣樣,我都得感謝趙薇和張一白導演,是你們帶給我們80后這么多完美的回憶!期盼著下次,期盼著下一部懷舊80后的影片,能有開心的始、圓滿的終!80后的我們都在追尋著夢想!我們需要正能量的情感傳播!我們更需要邁向下一站更圓滿的幸福感!
匆匆那年觀后感9
《匆匆那年》最初吸引我的是幾位主演,和與《那些年我們一齊追過的女孩》相近的題材,雖然是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一樣是根據小說翻拍的電影,但是個人更喜歡致青春,電影和小說吻合度較高,而且劇情連貫。《匆匆》也是講述的校園感情故事,那年的我們都很年輕,那年的我們對感情是懵懂未知的,那年的感情發生的很悄然卻很熾熱。而因為年輕所以會因為氣盛而莽撞,會因為那自以為是的自尊心而錯過,會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而后悔。而正是因為年輕才如此任性,再不瘋狂就老了,所以這部片子也充滿了回憶,祭奠了青春也讓人紀念一下那逝去的青春,甜蜜中帶些許苦澀,是種成長,更是種收獲~
故事發生在學生時期,方茴是個不起眼的女生,安安靜靜的學習,安靜的仿佛讓人察覺不到她的存在,而跟她性格截然相反的陳尋,雖然備受矚目卻偏偏中意方茴。而在方茴背后還站著一個同樣默默無聞的喬燃,但是他不像陳尋那樣有勇氣去表達自我,也就與喜歡的人擦肩而過了,他的背影是孤單和憂傷的。而方茴和陳尋卻因為種種原因迷失了手中的紅線,而其中的原因影片中交代的過于粗放了,感覺就是不是理由的理由,興趣相投能夠當紅顏知己,但沒必要越界吧,而且把陳尋塑造成了很不負職責的人,與小說有偏差。就算在多年后再相聚聊得也只是那青春里的回憶,什么也改變不了。
影片以回憶的方式講述了學生時期幾個好友發生的故事,以為趙燁婚禮錄像作為引子來透過對幾個好友的采訪,一點點去回憶當放肆的青春,其中的酸甜苦澀都在回憶里慢慢呈此刻了觀眾面前,可能是因為電影時長的緣故感覺描述的太過粗放了,沒有抓住重點,該交代的地方反而一筆帶過,剪輯的并不完美。演員的表現可圈可點,鄭凱在影片里的表現還是很搶眼的,彭于晏飾演的陳尋感覺并沒有把陳尋真實的一面完全展現出來,這與劇本編排不無關系,而魏晨飾演的喬燃太過于渺小了,有點打醬油的感覺。
每個女生在學生時期都會有個陳尋,每個男生心中都有個方茴吧,但我更喜歡林嘉茉和趙燁。方茴太過軟弱了,也許是性格使然,她和陳尋還挺配的,一個安靜乖巧,一個膽大心細,但是陳尋忽略了女生想要的安全感,而且不管什么原因劈腿都不會被人同情,活該他失去方茴。而讓人覺得惋惜的是喬燃,他對方茴一心一意,但是他的懦弱和顧忌讓他連開始的機會都沒有,或許如果被方茴去醫務室的是他也能結局或不一樣,但是生活中沒有如果,錯過了就是錯過了。那時的我們太年輕了,太過于關注自我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就算深深的傷害了別人卻不自知,而感情又不能勉強,每個人的青春都綻放著光彩,都充滿了喜悅與悲傷,把它埋在心底作為回憶也是很不錯的,在年少時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在青春路上的收獲才是對我們真正有價值的~
下次看個喜劇吧,笑笑就可以了。
匆匆那年觀后感10
和所有青春電影的劇情一樣,那些年我們從相遇到相戀,一起度過懵懂的日子,喜歡時那樣的放肆、瀟灑、無知讓我們不知天高地厚的在天與地之間徘徊,因為對未來毫無規劃,我們總是輕易地給對方許下承諾,等到發現我們自己并沒有心中所想的那般強大,然后又順理成章的地分開??這就是這個可悲的青春電影告訴我們的。
也許每個人都愛過,也被別人愛過,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我們在看這些電影時,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共鳴,于是就會回憶,回憶對那段時光的思戀,也會感嘆一句:“匆匆那年”
有時候會和老同學出來聚會,然后回憶學生時代的日子,互相找笑點吐槽,在沒心沒肺的笑過后,心里又略有些酸楚的感慨,最后從容的干掉杯中所有的酒。在那些過去的日子里,有對方的表白失敗,有翹課去另一個城市找某個人,有老同學和自己的朋友最后走到了一起,有人結婚,有人離婚。
和青春有關的日子里似乎,都是相愛與別離的話題,無論是甜蜜還是苦澀,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也就是那些年,一個人最風華的歲月也就是那些年。——那些年,什么房子,車子,工作?都與我無關,我只關心的是我在乎的人會不會喜歡我。
我喜歡過別人,也被別人喜歡過,有喜歡一個人到自己所有情緒都和她有關,也有過因為想太多導致整宿整宿的失眠,結果,那時候以為對方也和我一樣痛苦,后來才發現,真是自己想太多了。或許是經歷的多了,也明白了,無論自己愛與不愛,這些小情緒在別人的眼中是如此的渺小。所以最后也學會了安靜的悲傷,不去打擾對方的生活。
自己所經歷的是如此的獨一無二,別人或者是當事人能否理解,都無所謂了。現在,無論那個人是在橋上還是在樓上,無論是在窗戶上還是在夢里,一切都順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