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
觀后感可以將自己觀看后的感受和啟示寫出來,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怎樣寫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這里提供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分享,供大家參考。
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篇1
這個國慶,我有幸觀看了《長津湖》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影片。其中,一個叫“伍千里”的角色深深的震撼了我。
整部影片主要講述了中國于1950年進行時志愿軍們在硝煙四起的戰場上英勇殺敵、不畏犧牲的事跡。在電影的一開頭,伍千里退役回家,偶遇弟弟伍萬里與其他小孩嬉戲。走到家門口,回想起自己父親母親一生一世飄泊于水上,無從定居,從自己從軍時的黑發化為銀絲,伍千里手里抱著自己哥哥伍百里的骨灰罐,重重的給爹娘磕了頭。“爹。娘,來年我一定給你們蓋一所好房子,讓您們過上安穩舒適的生活……”伍千里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了我,無論做軍人再怎么忙碌,再怎么盡職敬業,也要做一個孝子,多回來看看父母。
在整裝待發,前往朝鮮支援的路上,伍千里發現了偷跑來從軍的弟弟后,怒發沖冠,大聲斥責弟弟的不孝與沖動。可在私下,他卻平靜而鄭重地對弟弟敘述自己當兵時戰友的傷亡。在進行入伍儀式的發槍一項時,伍千里為保護大家的安全以及對伍萬里的責任,取消發槍。表面上說著懲罰自己的親弟弟,實則在為將來伍萬里的獨立而著想。看到這一幕時,我深深的明白了,作為一個哥哥應有的責任心以及對弟弟適當的關照。
在戰場上,伍千里作為一名老兵,時刻呵護著弟弟與身邊戰友的一舉一動。同時,在發現弟弟高超的投擲技藝后,伍萬里利用好了弟弟,成功將敵人的主力哨塔摧毀。在外人看來,伍千里英勇善戰,伍萬里技藝精湛,但誰又曾想到,伍千里在讓弟弟投擲手榴彈炸哨塔時,何曾不是膽戰心驚,生怕自己的唯一的弟弟讓敵人的機槍射殺?其實,哥哥亦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因為他需要在保護自身的同時,也得保護自己的弟弟,對弟弟負起責任,對父母盡孝。而這,也正是伍千里通過自身行為所想告訴我們的深刻道理。
片里的五千里既生為兒女,又為人兄長,還是一名軍人。在動蕩的年代,要安頓好年邁的父母親,教導年幼的弟兄,還得抗起保家衛國的不易與艱辛。感謝伍千里,讓我明白了這些人生道理,感謝祖國,也感謝老兵,讓我們現在都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向您們致敬!
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篇2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朝鮮戰爭的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國家安全面臨嚴重危險。危及關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顧艱難困苦,舍小家為大家,毅然奔赴前線,用血肉之軀換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歷史的車輪在傳承中前進,我輩青年也應繼往開來,承先輩長風,破時代巨浪。
電影《長津湖》講述的是第二次戰役中的一場決定性戰斗。長津湖位于朝鮮北部最為苦寒的地區,最低溫度接近零下40度,但志愿軍戰士們就在這樣嚴寒的條件下,在武器裝備不先進,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與美軍作戰17天,給美軍以沉痛的打擊。電影中有幾幕十分感人。
美軍派來飛機向志愿軍駐扎地發射標識彈,緊接著大量美軍飛機一股腦地傾瀉炸彈。雷公為了保護戰友不被轟炸,用雙手將滾燙的標識彈搬上了車并開車駛離駐地。當然,飛機會跟著標識彈轟炸,滿身是鮮血的他不住地喊著疼,卻一刻不停地向前開,最終壯烈犧牲。這種犧牲自己,保全戰友、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精神,值得我們一生銘記!
在美軍匆忙南逃時,驚恐地發現129個已凍成“冰雕”的年輕志愿軍仍保持戰斗姿勢,年輕的士兵與手中的武器凍在了一起,129桿槍都朝向同一個方向……美軍軍官看到后,不禁肅然起敬,對著他們致以軍禮。一句“面對有如此決心的敵人,我們永遠無法戰勝他們”,更加體現出志愿軍戰士不畏強暴、壓倒一切敵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從此,“冰雕連”成為一塊精神豐碑,載入軍史。
既然已知生死未卜,先輩們為何義無反顧?
“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他們不再打仗。”這句貫穿電影始終的話,是最好的回答。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先輩們在一窮二白中奮戰,在熊熊烈火中拼搏。他們艱苦奮斗,不就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幸福嗎?歷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如今物質條件優越了,技術水平提高了,我們更應捫心自問,我們的骨頭可還堅挺,熱血可還沸騰?
承先輩長風,要傳承精神,銘記他們如何戰斗。當你抱怨寒冬中晨跑時,那就想想長津湖畔志愿軍戰士在冰天雪地中向前沖鋒,至死不改的姿勢,即使凍成“冰雕”也堅決不動;當你抱怨學習太苦太累,想要放棄時,想一想楊根思烈士抱著炸藥包沖向敵人,誓與陣地共存亡的決絕。縱使外界環境滄海桑田,骨子里的精神也不能改變,也不應該改變。
承先輩長風,更要傳承使命,銘記他們因何戰斗。70年前,戰火燒到國門,無論是滾滾硝煙里出生入死的戰士,還是轆轆輪聲中支援前線的民眾,都為了保家衛國而團結一致抗敵。70年后,維護世界和平,我們也當仁不讓。唯有以大國擔當捍衛人類命運共同體,方能創造世界的美好未來。承先輩長風,破時代巨浪,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課題,也是青年義不容辭的使命。
愿你我都能不忘歷史,用青史燭照赤心;愿你我都能直面挑戰,亂云飛渡仍從容;愿你我承先輩長風,破時代巨浪,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篇3
奇跡和偉大的夢想就是在平凡中產生的。——題記
你們都知道吧?今年有首歌紅遍了大江南北,只要那優美的旋律一響起,不管是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還是上小學的少先隊員們,還是退休的老爺爺老奶奶都會唱上幾句。前幾天,媽媽帶我去看了同名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這部電影用7個小故事演繹了7組普通人與祖國大事件息息相關的經歷,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的成長經歷。普通人與國家之間密不可分的故事,讓我熱淚盈眶,心潮澎湃。
讓我們試想一下,假如沒有林治遠工程師爭分奪秒排除萬難,哪有開國大典國旗的順利升起;假如沒有科學家高遠獻身國防事業,哪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發;假如沒有飛行員肩負重任背后的默默堅守,哪有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他們都是普通人,卻是平凡的幕后英雄,為祖國的發展出一份力!
這讓我想到了今年在天安門廣場上的閱兵儀式,我們看到了整齊劃一的解放軍方陣;看到了精良的武器方陣;看到了歡騰的游行隊伍……非常震撼人心。但你們知道嗎?背后有多少人在為這場盛會默默地付出,這其中有凌晨就開始打掃馬路的環衛工人;有給解放軍修鞋的服務人員;有搭舞臺搭花車的工作人員,還有無數導演和攝像人員們……雖然他們都很平凡,做著普通的工作,卻保證了這場偉大的閱兵儀式的成功。
我的爸爸媽媽都是普通人,但他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奉獻力量。我媽媽作為一名研究動物病毒的科研人員,他們最近面對來勢洶洶的非洲豬瘟病毒進行著的刻苦的研究,保障百姓的生活。國家正是有了成千上萬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員,才有了大家的幸福。平凡中的偉大就體現在這里。
作為步入四年級的我們,雖然現在還沒有這種能力,但是現在的刻苦學習,就是為了將來能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做著平凡的事情。但是平凡中也正蘊含著不平凡的偉大!
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篇4
20--愛國電影地道戰觀后感
【篇一】
作為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影片,《地道戰》上映已經整整四十年了。這部影片在幾代人的成長過程中可以說是久演不衰,其原因何在?研究這一問題,對于我們今天電影事業的繁榮,可以說是不無裨益。
要細究《地道戰》青春永葆,魅力永駐的原因,我看主要還在其傳統的“寓教于樂”的審美價值取向。
首先,從它的“樂”,也就是營造其娛樂功能的因素來看,不外乎三點:一是有一個波瀾迭起,引人入勝的故事。《地道戰》主要表現的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進行的英勇游擊戰爭,這個大題材并不容易駕馭;而作為一部“教學片”,它主要的任務又是介紹地道戰的方法、特點,弄不好就極易流入解說、詮釋的枯燥。影片的制作者明智地以“一斑窺全豹”的方法,從高家莊群眾與黑風口據點敵人斗爭的視點切入,運用傳統的“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這就為沉悶的教學找到了一個鮮活的載體,并由此而生發出動人的故事。交錯其間的老村長報警,敵人喬裝武工隊等一系列的驚險情節的安排,即我們傳統戲劇中“戲眼”的運用,便使影片產生了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效果。其二是巧妙引導觀眾思維的投入和參與,從要不要挖掘地道到地道如何挖,從被動挨打到主動出擊,從村落地道到地道網絡,這些問題隨著故事的展開一個個提出,讓觀眾和劇中人一道思考,共同解決,使觀眾不由自主地身臨其境,獲得一種參與的緊張和成功的快感。其三是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大大強化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諸如三田隊長、湯司令的一些臺詞,鬼子進莊的音樂,影片的主題歌等,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四十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熟悉和傳唱。
其次是《地道戰》的“教”。孔子有“詩、觀、群、怨”說,中國歷來重視文學的教育作用。《地道戰》的教育作用,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效益又是什么呢?一是讓觀眾全面學習和具體了解當年地道戰的作戰方法(在科學高度發展的現代戰爭中,地道是否仍有當年的地位和作用顯然值得研究);二是使今天的人們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歷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戰爭威力,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對我們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認識,呼喚人們時時記住這段悲壯的歷史,受到形象、生動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在我們今天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組織群眾來觀看這部影片,就有其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
時代的發展也決定了某些一成不變的傳統審美趣味的落后,再加上四十年前那種“左”的思維定勢的制約,像《地道戰》這樣嚴肅的戰爭題材用類似輕喜劇的方式處理,淡化戰爭的殘酷,淡化我方的慘烈犧牲和代價,對人物高大全的臉譜、程式化的表現,影響了人物的立體塑造,影響了人們對歷史客觀、全面的認識,今天看來,不能不說是影片的一些遺憾和缺陷。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老百姓有其喜聞樂見的東西。對于當今在洶涌的商品經濟大潮沖擊下困惑、迷惘的中國電影,如果能從自己幼稚年代產生的《地道戰》等一批受到起觀眾鐘愛的作品中,冷靜地反思得失成敗,認真地總結、揚棄,那么必定能走向清醒,走向成熟。
【篇二】
《地道戰》是一部較老的抗戰電影,但它仍非常地經典,每每看到那個黑白畫面,聽到那頗具抗戰氣息的歌曲時,我都會不一樣的感覺,不得不佩服抗戰時期人們的智慧和勇敢,無論男女老少,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了一份貢獻。
《地道戰》這部影片主要講的是:1937年,中國進行了全民族抗日。但由于日本鬼子的軍力強大,使得部分村莊的人民和八路軍被困。面對日本鬼子的掃蕩,高家莊的人們沒有放棄,并挖掘了地道,可以用來躲避日本鬼子和保護村子。村子里的人還想了很多巧妙的方法來隱藏地道的洞口。但那一次,狡猾的日本鬼子趁夜襲擊高家莊,村長為了及時給村民報信,不顧敵人的子彈,敲響了村中的警鐘并拉了手雷與敵人同歸于盡來拖延時間,保護其他村民躲入地道。但由于地道這一手段還是初期的,不成熟的,不能很好地保護人們。后來村民根據《持久論》中提到的“保護自己就要戰斗,戰斗就是保護自己”的思想,進一步完善了地道,使得地道戰的成熟。改進后的地道不僅可以躲避日本鬼子,還可以用來殺敵,也考慮到了排水和排氣的問題,可以在戰斗中有效地保護自己。在下一次鬼子來襲之前,高家莊的人民用地道殺了幾個漢奸和間諜。有了地道,面對日本鬼子的再一次來襲,高家莊的人們不再像上一次那樣的狼狽,他們很好地利用了樓房和地道來攻防,有效地殺敵,甚至連女兵們都能快速殺敵,并保證己方的零傷亡。在正確的領導下,他們誘敵進村,通過暗格殺死眾多敵人。后來,他們又躲入地道里,但這回他們不是一味地躲避,他們誘敵進洞,殺了不少日本鬼子,以致鬼子不敢進洞,逼得鬼子拿煙熏,用水澆,希望能逼出村民,可他們哪里知道這地道的完美設計。就是這樣一條既可以防毒、水,又可以攻擊敵人的地道,最后使中國村民們取得了勝利。
蜿蜒曲折的地道,有著無數中國人民的智慧。但又是什么讓他們變得如此機智勇猛,最終贏得勝利的?我想是他們必勝的信心,是他們機智的頭腦,是他們團結的力量。正是這份力量,為中國抗日抗戰爭的勝利添加了一份助力。我相信地道戰的精神將永存于我們心中。
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篇5
今天我和媽媽共同觀看了《長津湖》這部戰爭歷史影片,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當年中國人民的艱難和困苦。
雪地里埋伏,死傷慘重,血肉模糊,尸體被炸的滿天飛,就這樣他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慘烈的戰斗,無數的無名英雄倒下了。在那么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吃著冷冰冰堅硬的熟土豆,穿著薄薄的破棉衣,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我們的戰士也毫不畏懼。再看看那些美國大兵他們還喝咖啡、吃肉、吃罐頭、吃巧克力,穿著很保暖的衣服,用著先進的武器對付我們的戰士,就這樣他們狂妄計劃著要鏟除我們,萬萬沒有想到我們的戰士是那么的勇敢、強大、戰無不勝。
我們的戰士憑著驚人的執著精神,以及不怕犧牲不怕困難勇于斗爭的奮斗精神,讓美國大兵斗志全無,他們也佩服我們的戰斗力,還向我們的戰士敬禮,這更證明了我們的戰斗精神是多么的偉大。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我們勝利了。
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篇6
長津湖講述的是中的長津湖戰役,東線部隊以鋼鐵般的意志,扭轉戰局,為長津湖戰役做出巨大貢獻的故事。
這里面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感恩節的時候,美國軍營的士兵吃著火雞,甚至還可以喝到咖啡,而中國的戰士們卻在雪地里啃著冰冷的土豆。在這種差距懸殊的戰斗中,中國人竟然贏得了勝利。我們眼中看似晦澀的知識點,是他們風雨飄搖的一生,是他們連尸體都無法完整的交給親人,卻為革命獻身的一生。這樣的英雄是值得我們后輩一直銘記的,我們所崇拜的也應該是這樣保家衛國的英雄。
在美國的士兵吃火雞時,兩個士兵的對話也讓我感觸很深:“明年感恩節一定請你到我家去”。“好,要是我們能活著回去的話”。
這讓我想到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信》中的一句話: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不會是強盜。那些美國的士兵肯定也不希望戰爭,肯定渴望光明與和平,但是在大的勢力下,他們只能選擇屈從。這可能是美軍最后失敗的原因之一,士兵們是因屈服統治者的野心而作戰的,而中國革命者是為守吾土而奮不顧身,為了他們的下一代不再有戰爭,這種信念支撐他們無所畏懼的迎著敵人的炮火沖去,最終取得的了戰斗的勝利。
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篇7
說實話,這種名字,還是七合一拼盤,看之前是有點偏見的。覺得會像新聞聯播那樣通篇列實事講實績,于我來說就有些枯燥乏味。懷著這種心態去看的電影,實在是大大超乎預期。
影片共七個片段,其中有不少筆墨講的都是些小人物,上海弄堂里的小男孩,北京開出租的司機師傅,還有貧困地區的失足少年……這些片段里,同年的“國家大事”好像給“人物事跡”做了背景,其實不然,在我看來這就像引子,一定要用“個人”把“引子”串起來。只講干巴巴的數據會失真,愛國情緒也不需要靠這些渲染,是一個普通人為祖國感到驕傲,是一個個中國人平鋪出祖國的繁榮富強。
最后借用“我和我的祖國”歌詞來說: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當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渦,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海的歡樂。
家國從來密不可分,大海因浪花而波瀾壯闊。
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篇8
當國慶假期到來時,許多愛國電影相繼上映。這次我家5號早上出去買了電影票看《我和我的祖國》。
這部電影由七個小故事組成。感覺《前夜》年,為了能成功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大家齊心協力貢獻家里能用的一切,做了旗桿零件。設計師們還努力讓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冉冉升起。第二個故事,《相遇》,讓我覺得共和國的科研人員真的很厲害。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原子彈試驗,三年沒有和家人聯系,最后試驗成功。
這七個故事中,我覺得最感人的是《北京,你好》。我叔叔給了一個小男孩一張張珍貴奧運會開幕式的唯一門票,因為他的父親是奧林匹克鳥巢的建造者,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動。
總之,看完這部電影,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非常自豪。我必須努力學習,尊敬他們。他們有的無私地工作,有的為別人著想,有的為了祖國的利益獻出生命。這部電影真的很棒。它向我們展示了不同行業的人對祖國的熱愛,這是每個中國人的心聲。
愛國電影觀后感匯總篇9
“這一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他們不再打仗。”電影《長津湖》中的這句臺詞,讓人潸然淚下……志愿軍戰士對民族獨立的信念及對國家強盛的渴望,讓人肅然起敬。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派兵侵略朝鮮。美國的入侵嚴重地威脅到了中國領土的安全,中國決定:,保家衛國。
在當時,中國與美國實力差距懸殊。美軍擁有成千上萬架坦克及火炮,而中國志愿軍坦克寥寥,火炮更是不足與落后。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長津湖戰役中,志愿軍以勇敢精神和鋼鐵意志,打出了氣勢,打出了國威,徹底地粉碎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贏得了對手的尊重和敬意!
據親歷戰爭的老兵們回憶,長津湖戰役遠比電影所拍的更殘酷,那是一場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下進行的戰役。志愿軍戰士以硬得咬崩牙齒的土豆為食,而美軍卻在享受咖啡美食,歡度圣誕節。美軍擁有優質的防寒設備,而我們軍隊的戰士身上卻只穿著薄薄的棉衣。距長津湖僅僅兩公里處的死鷹嶺上,一個連的戰士全部凍死在雪地里。其中,上海戰士宋阿毛身上發現了一張紙片:“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們的陣地上。”
長津湖戰役的勝利絕不是偶然,而是靠人民志愿軍鋼鐵般的意志,以及“我在”的必勝信念。第七穿插連的戰士個個鐵骨錚錚,不畏犧牲,保家衛國。身為后輩,我們要銘記這一座座血肉鑄就的豐碑!
一句“我在”,既是責任,也是擔當,更是對祖國的熱愛與無比的忠誠。身處新時代,過著幸福生活的我們,更應勿忘國恥,銘記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山河已無恙,光影敬英雄。
如今的中國已一步步強大起來。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先輩用血肉開拓出來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努力學習。
展望未來,我在,我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