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后感簡短
觀后感是觀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將自己的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第一書記觀后感簡短,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第一書記觀后感簡短。
第一書記觀后感簡短篇1
周二下午看了《第一書記》這部電影。先說好,我不是黨員,也不是干部,更不是“積分”,所以我是帶著隨便看看的心情去看的。由于觀后要幫著寫觀后感,所以去之前就把觀后感寫好了,屬上某某大名,然后上交黨組織,最后應該封存在入黨檔案里吧。
在網上看到有些人說去之前要帶紙巾,因為它催人淚下。我覺得我是用不著了,因為是報著寫觀后感的心態去觀影的,關于歌功頌德在影片,我覺得自己應該不會被導演的劇情來牽動感情。
我自認為是很會猜劇情的人,影片一開始,我就知道了導演想怎么敘事,而每個小事件發展的結果我也猜到了十之__,等等,都是一些老掉牙的電影俗套。因為一些“紅色電影”要歌頌一個人,要講述一個人的豐功偉績,無非就是“為群眾辦事”,如何為了群眾的利益“犧牲小我”,如何“對不起家人”,還有在惡劣天氣中工作的情節。這些這部電影里都有。
電影里無論是主演還是一些配角,都是我們平時熟悉的著名演員,據說是人藝演員鼎力加盟。影片里有許許多多我們熟悉的演員,直到最后,我還真把楊建新當成了沈浩,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徐帆的表演。片中沒有過多的詞語和行為想博取人們的眼淚,更多的卻是引得大家不時發出笑聲。漸漸地讓我忘記了這是一部“紅色電影”了。
影片最后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而這時,我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天啊,了不起的導演。不,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后,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第一書記觀后感簡短篇2
這部影片觀后有幾點值得稱道:
一是真實。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現實中都能夠找到,并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崗村之前,在省財政廳工作時,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稱職,和全國大多數公職人員沒有區別,影片沒有把他塑造成多么與眾不一樣的人物。當沈浩為給小崗村修通鄉親們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滬鐵路線上架橋,必須到北京鐵道部找人特批時,照樣拿著大包小包禮品,貼合現實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實干感動了同學、用真誠感動了小崗村村民、用業績贏得領導的贊譽,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書記光輝形象。如果說掛職三年有“鍍金”嫌疑的話,那么掛職六年還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鍍金”就轉變為“真金”。
三是讓人信服。眾多影視明星在影片中再現了沈浩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帶領大家建設小崗村的生活片段,使觀眾信服并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萬世根本是做人。
普通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很生活,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沒有驚天壯舉,沒有槍林彈雨,也不是高大全。雖是一件件小事、一件件家長里短的瑣事,但都是老百姓需要、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實事、好事,也都是不容易解決的難事。沈浩同志始終秉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宗旨和信念,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全體村民的理解和擁護,稱得上是一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開拓進取的領頭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很值得我們學習。
感動過后要認真思考,和沈浩相比,我們的差距在哪里?
第一書記觀后感簡短篇3
看了電影《第一書記》,被沈浩同志的事跡和精神深深打動。沈浩同志扎根小崗六年,為小崗的發展鞠躬盡瘁,用年輕的性命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該影片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故事本身并沒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來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職責感,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職責感和事業心。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墻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萬世根本"四個字格外引人注目。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近兩個小時的時刻里,故事情節緊湊、真實可信;沒有口號、沒有標語,沒有說教,人情味十足,貼合常理。總之,這是一部耐人尋味、引人深思的好片子。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咱們現實中都能夠找到,并且是不用特意去找。沈浩用實干感動了同學、用真誠感動了小崗村村民、用業績贏得領導的贊譽,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書記光輝形象。如果說掛職三年有"鍍金"嫌疑的話,那么掛職六年還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鍍金"就轉變為"真金"。眾多影視明星在影片中再現了沈浩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聯和帶領大家建設小崗村的生活片段,使觀眾信服并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萬世根本是做人。
沈浩同志是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他全心全意踐行黨的宗旨、盡心盡力為群眾謀福利,他深入群眾,埋頭苦干,在廣闊天地中鍛煉成長,在艱苦磨煉中增長才干。他的感人事跡凝結成一座豐碑,不僅僅立在小崗村,立在廣袤農村,更立在廣大干部群眾的心里。
吃年夜飯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會忘記,村民們輪流用手機給沈浩的妻子和女兒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必須為擁有這樣一位丈夫而感到驕傲,女兒也為擁有這樣一位父親而自豪。沈浩在日記中寫道: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這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愿擔當!也許我的舉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看完這句話后我潸然淚下,為一位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用生命領悟。
作為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干點事業不難,難在選取。既然選取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干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職責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僅有這樣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小崗村對沈浩同志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在創優爭先活動中,咱們要領悟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平凡的人生閃耀共產黨員的魂,堅定的信念成就輝煌的小崗村;眼含淚水又情緒激動的看了根據安徽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事跡改編的電影,影片真實客觀反映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生活,沈浩同志放下相對優越的城市生活,投身基層,在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把汗水和真情留在了小崗村,把愛和期望留在了小崗村,把自我最寶貴的性命也奉獻給了小崗村。沈浩同志鞠躬盡瘁、一心為民、不計較個人得失,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影響著我,沈浩同志身上,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兩任村官,六載離家,總與農民應對面,肩并肩;他,重新凝聚了108戶村民的心,改變了流傳多年的俗語,先修路,再蓋房,后架橋,事事關注百姓,件件貼近民心,他就是人們的好公仆--沈浩。一個平凡的人,在自我的崗位上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身上既有傳統的犧牲奉獻精神,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性。他離咱們是那樣的近,正因他如咱們每個人一樣的平凡,他卻又離咱們那么的遠,正因他做到了普通人無法做到的堅守和奉獻。
我很鐘愛電影的主題曲《做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愿做棵禾苗深深扎根",在這個充滿變數和人心浮躁的時代,很多人向往的是一種以物質財富為目標的人生,而沈浩展示了另外一種簡單的、純粹的人生,以及這種人生能夠有的高度和境界,沈浩的性命是有限的,留給咱們的啟示卻是無盡的。
這部影片給咱們帶給了一個全新的價值觀,咱們的黨從誕生到此刻涌現出無數英雄和模范,從張思德、雷鋒、焦裕祿到孔繁森他們都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而從沈浩身上卻表現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價值觀。當別人把到農村掛職鍛煉當作鍍金的跳板時,正是他勇于超越傳統價值觀,把小崗村做為自我人生的平臺,用新的價值觀實現了對夢想的追求。能夠說是沈浩改造了小崗村,也是小崗村造就了沈浩。
片尾沈浩書記的女兒在演奏鋼琴前說了一段話深深感動了我,其中一句"大家在,我也在"透露出女孩堅強勇敢的性格,延續了沈浩書記的偉大精神,使我備受鼓舞。咱們領悟沈浩同志,就要像他一樣,不計名利,不謀私利,扎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對得起自我,對得起人民百姓,更不辜負組織對于自我的期望,真正做到為人民務實、清廉、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實現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作風。
第一書記觀后感簡短篇4
看了《第一書記》,無法止住不斷往下流的淚水,雖是陌生的電影,但似乎又發生在自我的身邊,在小崗村書記沈浩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親以前的影子,沈浩那種不怕困難,排除萬難的決心和勇氣,正是父親以前的寫照。
從我出生之前以及工作后的多年,父親一向在村里工作,擔任村書記三十多年,正是他人生中最鼎盛的黃金時期,而他義無反顧的把時刻奉獻給了他鐘愛的農村事業,以及他始終看得十分重的百姓。我幾乎沒有一天享受過父親給我帶來的學業上的關注。很多的孩子家長都發奮的把自我的孩子往鎮里的學校送,而父親為了不影響同村的孩子,硬是把我放在了自我的村里上學。五年的村小領悟,使我永遠無法改變平卷舌音的讀音,這是作為語文教師的我終身的遺憾。長期放羊式的教學,多少影響了我的學業,個性是領悟習慣的培養。看到從沒有雙休日的父親,看到有時為了排洪而整夜工作的父親,在我的視線里,我原本以為所有的人都像父親那般辛苦的。但事實上我錯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為了工作,如此的竭盡全力,并不是所有人的心中都裝著百姓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初為了辦村級企業,父親常常在外面,跑項目、機器安裝、質量監督,他都要自我把關,在他艱辛付出的背后,四五個村級企業也開始良好運轉。當克服困難,一切都進入正軌時,上方有要求,村級企業要轉制。父親便把一個個親手辦下來的企業一個個的轉掉。所有的苦他自我受了,但他卻沒有享受過一天的付出后的成果。為此父親從沒有怨言,而是轉變農民的致富模式,帶領農民走上了效益農業之路,他自我主動的種上了葡萄,利用下班的時刻進行管理。當農民看到了實在的收益后,也一個個的種上了葡萄、西瓜等各種經濟作物,收入大大的提升了。在我的眼中,父親是一個"損私肥公"的人,之后我家搬到了鎮上,村委也搬到了鎮上,家與村僅有一路之隔,父親經常把家里的碗、筷、調料之類,拿到村中,但從未見他歸還過。好在咱們都已經習慣和明白了他的做法。
父親又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別看他在家里或與農民們聊天時,有說不完的話,但在正規場合,他往往會正因緊張而訥言,父親以前連續七年被評為市級的優秀黨員,支部連續六年被評為市級優秀黨支部,他自我也被評為市級勞動模范,也成了人大代表。所以采訪的次數也較多,可是遺憾的是,當咱們迫不及待的想看到他的形象時,卻往往較為失望,許是采訪時的緊張之故,父親的鏡頭也往往只是一個畫面,而沒有聲音。這便是我對父親的局部印象,我明白我的筆用于寫父親時,尤其是蒼白而沒有色彩的。也許是近之故,也許父親在我的眼中,以前是離我那么遠之故。正因他真的不曾給予咱們姐妹一些什么學業上、生活上的關愛。抑或年幼的咱們不曾體會而已。可是我一向覺得父親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高大體此刻他用行動實現了他的事業,他用無聲的語言來深深的影響著被忽略的心。當看到別的父親買超多的玩具,并且時時能陪自我的孩子時,有過羨慕,可是父親的潛移默化,教會了咱們如何認真、執著的對待工作。印象中父親沒有送給咱們什么禮物過,其實這便是送給咱們最好的禮物。當熟識我的人一致評價我為:做事認真、執著時。我明白我不僅僅流著父親身上的血,也踐行著父親以前的行動。雖然服務的對象不一樣,但我也不自覺中把
自我的這份工作當作一份事業,把實現自身的價值作為自我前進的動力。
看著英年早逝的沈浩書記,痛心疾首;看著已退休的父親,心懷愧意。做慣了事的父親,一旦退下來,曾頹唐多年,作為子女為不能解決他的后顧之憂而愧疚萬分。正因工作的忙碌,雖然近在咫尺卻也沒有與他多作交流,為自我沒有走進他的內心而自責。《第一書記》在結束前,沈浩書記女兒汪汪的一番話,激起了我強烈的共鳴,作為一個有事業心、有強烈職責感的人的孩子,其實他們必將會失去更多的父愛、母愛,可是他們卻用行動教會了子女如何對待自我的事業,對待自我的人生。
這便是如沈浩書記一樣的人教會咱們的。
第一書記觀后感簡短篇5
《第一書記》本月開始在首都各大影院放映。如果不是培訓單位組織觀看,恐怕我不會買票進影院。正像對近年來的“典型報道”缺少信心外,我對模式化的“主旋律電影”也了無興趣。但是進了影院,未及看完,已然落淚兩次。
在20日舉行的《北京高校教師觀看<第一書記>座談會》上,我提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兩個鏡頭:一是沈浩在回家過年的路上,被村民吳奶奶攔截吃年夜飯。村里人知道了,紛紛搬著桌子一起來湊熱鬧。席間,大家搶著給沈浩的妻子打電話拜年;二是沈浩去世后,女兒汪汪在鋼琴演奏現場對父親的真情告慰。
電影的感人之處,絕非只有以上兩個鏡頭。大家提到影院里身邊的觀眾紛紛落淚,所談到的感人鏡頭也各不相同。我認為,影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較好地體現了宣傳價值與觀賞價值的統一。“主旋律電影”的最大問題,就是說教性太強,觀賞性較差,因此往往“叫好不叫座”。如果不是單位組織觀看,大多數電影肯定會成為“票房毒藥”。繼《建國大業》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后,《第一書記》也在這方面做出了可貴的嘗試。尤其是力邀眾多明星加盟(現在看來,實無必要),運用網絡語言(“小崗牛x”等),明顯借鑒了《建國大業》的策劃。可以預料,該影片的票房也會有不俗的表現。
二、較好地表現了沈浩的“七情六欲”,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以往塑造典型人物的主旋律電影,往往求助于“豪言壯語”與豐功偉績。《第一書記》則側重于寫“情”。這包括沈浩與母親、妻子、女兒的親情,與同學、朋友的友情,以及與村民之間的真摯感情。其實,在這些看得見的“情”之外,還有一個隱含的“情”字,就是沈浩多年來的工作原地踏步,小崗村的經濟發展多年來沒有起色,他對自己、對小崗的發展還有一種“一起突圍”,實現人生價值的殷殷之情。
三、在展現矛盾中成功塑造了一位“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基層干部形象。小崗雖然以“中國第一村”聞名,但多年來經濟發展停滯,在新農村建設中明星村鎮紛紛崛起的情況下,已是徒有其名。選擇到小崗掛職,沈浩其實面臨著幾對矛盾:一是原來省級機關的辦公、居住條件與村里的生活、工作條件的矛盾;二是對基層工作“盡忠”與對九旬老母“盡孝”的矛盾;三是處理日益緊張的家庭關系與復雜工作環境的矛盾;四是處理掛職期滿后等待升職與繼續被挽留作村官的矛盾......影片在以上矛盾的處理中,真實地展現了沈浩的思考與抉擇過程,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第一書記觀后感簡短篇6
一是真實。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現實中都能夠找到,并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崗村之前,在省財政廳工作時,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稱職,和全國大多數公職人員沒有區別,影片沒有把他塑造成多么與眾不一樣的人物。當沈浩為給小崗村修通鄉親們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滬鐵路線上架橋,必須到北京鐵道部找人特批時,照樣拿著大包小包禮品,貼合現實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實干感動了同學、用真誠感動了小崗村村民、用業績贏得領導的贊譽,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書記光輝形象。如果說掛職三年有"鍍金"嫌疑的話,那么掛職六年還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鍍金"就轉變為"真金"。
三是讓人信服。眾多影視明星在影片中再現了沈浩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帶領大家建設小崗村的生活片段,使觀眾信服并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萬世根本是做人。
7月21日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境觀看了影片《第一書記》,片中講述了安徽省財政廳干部沈浩被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任職期間,他工作出色、群眾信服,小崗村群眾兩度在他三年任期屆滿時團體摁手印將他留任的感人事跡。
可能由于我自幼生長在農村,當影片片頭音樂響起時,一張張純真質樸的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簾,這種感覺早已不是看電影,而是身臨其境,與沈浩一齊進入了小崗村。
有一幕讓我很感動,沈浩剛到小崗村時就能清楚地了解村民的情景,說出他們的名字和家庭情景,可見這是一個多么仔細認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后沈浩開始挨家挨戶走訪,摸清各家的具體困難以及村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經過收回村里團體財產、幫忙貧困戶、為小崗村修路、修大包干紀念館、為招商引資動員村民遷墳等一系列事跡贏得村民的信任、支持和愛戴。
第一書記觀后感簡短篇7
院里組織機關黨員職工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沈浩--安徽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我在2010年年初的時候就明白了他的先進事跡,當時全國各大媒體都爭相報道,沈浩的突然離世帶給小崗村、帶給中國共產黨的不僅僅是親人離去的悲哀,更是群眾的一種損失。看了電影《第一書記》以后我覺得導演將沈浩這個人物刻畫的很生動、到位,讓咱們走入了沈浩的真實生活中,沈浩的內心世界中,再一次的被他無私為人民的奉獻精神打動。
沈浩同志的最大特點,是對人民群眾有感情,對小崗村的男女老少有感情。沈浩同志是深入實踐 活動涌現出來的生動典型,他是咱們黨員干部的一面鏡子,咱們所有黨員都就應和他對照,想一想自我就應如何對待群眾?如何對待組織?如何對待人生?我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即將于今年的11月份轉為正式黨員,我要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像他那樣真正地實踐"三個代表",像他那樣對自我的工作一絲不茍,踏實干事,艱苦奮斗,用心向上,發奮完成好自我的工作與擔負好自我的職責。
電影中小崗村發展由緩慢不前到迅速壯大,人民生活從貧窮落后到經濟富裕物質充裕,這變化的道路也是沈浩同志為人民服務的汗水之路。6年來,小崗村家家都住上了新房;6年來,小崗村民人均收入增長了近兩倍;6年來,小崗人的觀念變了,心更齊了,發展思路清晰了,如今的小崗村已經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接待游客幾萬人。一切的完美生活剛剛開始,可是沈浩卻累倒了,倒在了他無限鐘愛的那片土地上。影片中最終,沈浩的女兒深情的話代表著沈浩性命的延續,沈浩精神對后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村官正因沈浩事跡來到小崗村當村官,是沈浩精神的延續;片尾曲更是娓娓道來做人的道理。讓咱們聽著《做人》,在音樂中永遠的悼念一名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沈浩。"紅手印映出一個大寫的人,萬世根本是做人,做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