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1000字觀后感
穹頂之下1000字觀后感篇1
我們用兩節課的時間看完了《穹頂之下》,從未有這樣的時刻覺得霧霾離我們這么近、環境的保護這么迫切!
如果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也會帶來大量的污染。盡管污染不可避免,但這幾年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都在為此努力著。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條文、加強管理等。
然而中國有13億的人口,只靠國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身為高中生,理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僅懷有一顆愛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切實付諸行動。
----------
或許,我們的力量是單薄的,但是每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是一個個大的進步的開始。或許現在環保部門沒有能力或是充滿無奈,但是他們努力做出一點改變就會給我們希望和動力。或許國家的某些行業還無法防守做環保或者難言之隱,但是國家的一些小小的改變就會讓大家關注環保,為環保做出貢獻。這一切,只需要沉下心來,做出哪怕一點小小的改變。
我靜靜地凝神這一顆藍色的星球,這是我們共同的家,是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我愛它,所以我將用自己的努力去默默守護它。
穹頂之下1000字觀后感篇2
天使穹廬,籠蓋四野。
天像個蓋子一樣,將大地籠罩。曾經蓋在九州之上的是碧藍如洗的天,偶爾有幾朵許閑云飄過,在天之涯有幾只野鶴點綴。而現在,在社會經濟與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籠罩華夏的已不僅僅是我們眼中的天,還有霾。它死死的扣在頭頂上,無時不在,卻又無可奈何。
柴靜對此做了一年的調查制作,進行了一場長達兩小時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霾的范圍,危害與原因。
或許,在我生活的這個地方,自己覺得這里應該沒有霾,那應該在北方多,而且這里也沒有什么重工業。但是我想我錯了,我忘記了重慶是一個重工業城市,我們相距并不遠,這里早已被霾入侵。
初時感覺并不明顯,只覺得經常感覺視線模糊,前方的東西也總感覺被擋住了。抬頭看天,也不再如小時候一樣湛藍,因為天經常是滿滿的白,還透著一點淡黃色,晚上也經常看不見新鮮了,從前以為是因為近視了,所以看不見,可我告訴我不近視的人時,他們也說沒看見多少了。原來那不是云,是被一片邪惡的東西掩蓋住了。它遮住了星星,遮住了藍天,原來霾離我如此之近。
盡管如此,即使有許多人在為此努力,可也只是杯水車薪,在這樣的中國,有這樣的社會現實與這樣的中國人。為了利益,為了發展,不顧一切!確實中國需要發展,可發展之后呢,留下滿目的瘡痍無法撫平,到時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姿態來面對這片哺育我們的天地?
我們生活在“穹頂”之下,無可奈何,也無法改變,只有當環保的觀念是從心底升起,而不再只是掛在嘴邊,也許我們的藍天白云,才會重新露臉。
穹頂之下1000字觀后感篇3
今天看到柴靜的視頻,我更加深刻的確定了這種想法。“浮躁、貪婪、透支”。這就是我,對于如今中國社會不論是從經濟發展上,還是從環保領域上,還是各行各業狀況上,唯一的看法。而我們,將一定會為此付出代價。這是必須的,因為每個人的自私,最后我們一起去消化我們種下的惡果。
現在經濟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產泡沫的惡果;現在的霧霾和環境污染是去消化建工廠、大發展中以犧牲環境付出的代價;可以說,現在我們承受的一切,都是過去做的孽。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幾十年,所以我們承受的,便是父輩們做的孽。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經濟大發展鬧劇中,有沒有贏家呢?也許也是有一部分我們姑且稱他們為“贏家”的人,比如一些工廠企業主,他們用犧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換取了屬于他們的“暴富”。或許他們的情況比大多數悲催的老百姓好一點,至少,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比如移民。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現實都在向我們宣昭著這樣一種客觀現象:有錢(不管是賺的'還是貪的)、有本事(不管是物理航空技術本事還是廚師護士這樣的手藝)、學習好(不管是申請到PHD還是post PHD),移民吧,移民才是王道。所以科學家出去了,中國犧牲環境代價換來錢的有錢人和靠收稅養活的一大群貪污的人,北大清華畢業的精英們都出國留學去然后在國外工作定居綠卡移民了……而祖國,還剩下什么?
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們未來的出路和良好歸宿嗎。皮將不存,毛之附焉?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賽人,到底是在歌唱著一種自由快樂,還是一種悲涼與傷感?沒有人會瞧得起一個沒有家鄉的人。
穹頂之下1000字觀后感篇4
剛剛看完柴靜關于霧霾調查的紀錄片,觸目驚心四個大字在腦海里不停環繞,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個片子之后這么急切的想說一些話,因為這與我們的生活真是密切相關,就像柴靜說的:同呼吸,共命運。
霧霾是這幾年才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并且幾乎成為了生活常態,可是這個生活常態正常嗎?不正常,因為這是以我們的生命健康為代價的。我家住在武漢三環的位置,在十幾年前剛剛搬來的時候我記得晚上還可以看見星星,那真的是滿天的繁星,當時的我沒想到的是這居然在現在看來是多么的奢侈。武漢在十幾年的時間發展的很快,但是發展得代價是我們的環境。我們現在走在武漢的街頭,到處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處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飛揚的塵沙,我們走在路上必須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這樣我們仍然會呼入大量的灰塵,而這些都是能夠誘發肺癌的因素,環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發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們的孩子和父母。
每次霧霾發生的時候我們都在祈禱趕緊來一陣風將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還會有下一次,霧霾已經不是偶發事件,它仍會頻繁的發生,而且還是一個開始。
穹頂之下1000字觀后感篇5
自從觀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我意識到霧霾對我們的危害,以及空氣污染后,空氣中夾雜著重金屬和致癌物質。
雖然中國用煤發電不是很好的事,但是我也知道中國用煤發電是迫不得已的,當時因為只有火電能大規模迅速投產(2年),而且價格不貴。當時天然氣很少,進口也貴。大水電也沒那么多,建設周期較長。核電爭議較大,建設周期也長。風電、光電當時很少,現在突飛猛進,速度冠絕全球,但這兩者仍然只是補充,很難取代火電。一個是規模小十分之一,一個是發電小時數少太多,與火電之比大約是1:3吧,兩個合一塊,風光發電只占火電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況且,水電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電可以是3毛多,核電是4毛多,風電、光電、氣電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沒有儲能條件、電力不緊張的情況下,電網愿意吸納火電水電,而非風電、光電。氣電也就調峰有優勢。所以中國選擇用煤發電。當年用煤發電可以,但是現在繼續不可以。
為了我們健康的未來,請各方少用煤發電,讓孩只看見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創造美好的新中國吧,一切為了孩子。
穹頂之下1000字觀后感篇6
我所知道的《穹頂之下》有一部同名美劇,說的是一天,一個小鎮被一個外來的`“穹頂”籠罩,與外界隔絕。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穹頂——原央視記者柴靜以此作為霧霾調查的題目,再貼切不過。
沒有一點點的防備,不知何時起,霧霾在我們身邊集聚。建筑物、車輛和行人的倫廓在霧霾的籠罩中漸漸模糊。通過視頻我了解到,去年一年,北京的霧霾致使全年重度污染天數為175天,而石家莊則為265天……人們有大半年的時間都生活在看不見藍天、看不見遠方的霧霾中。那是一種痛苦又無奈的沉悶。
在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河北省這個鋼鐵能源大省,大大小小的煙囪隨意地站立在土地之上,頭頂肆無忌憚地冒出連綿不絕的廢氣,灰了藍天白云,濁了青山綠水……面對柴靜犀利的發問,負責人們卻出奇一致地支支吾吾,抑或是在這個堅強的女性面前強詞奪理……
看過視頻,想想自己,再望望窗外,有時也是灰蒙蒙的一片。正如一個巨大的穹頂罩住了整個城市,遮住了太陽的光芒,月亮的銀輝,自然的生機。
而我們,正是活在這穹頂之下的一群人;我們,正是需要為這自然做出改變的一群人。
穹頂之下1000字觀后感篇7
從人人做起,保護我們所依賴的環境,讓天空變藍,讓星星充滿夜空。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不能穿越古代來和自己的行為做對比來分辨是對是錯,我們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見藍天、我們也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可以過的好,沒有麻煩。
我覺得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想到它這么強大,它搶走屬于我的顏色。被搶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顏色,也將生活變得單調,無趣甚至低悶。我本是挺討厭風這種東西,但是,現在我多么渴望來一陣風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
在告訴發展的時代里,我們一直把目光注視在GDP,城市化進程,國內生產總值上,注視在高速發展的繁榮上,注視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我們的雙眼被繁榮的光芒所吸引,我們的思想沉醉在紙醉金迷的喧囂中。我們的身體還享受著喜悅的美酒,眼前的繁榮像巨大的光幕,籠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囂后的平靜,才能嘗到美酒中的苦澀。很有幸,今天我能觀看這部讓人震憾的影片,讓我們引發思考,這觸動了我們心靈的風暴。
穹頂之下1000字觀后感篇8
我看了后覺得很驚訝,我們中國竟然如此污染嚴重,我們每天生活在霧霾中,卻渾然不知。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霧霾的危害性、嚴重性。污染環境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管理上的疏忽,其實做任何干部都應該嚴謹,否則將釀成嚴重后果。
我現在雖然年齡小,力量小,但我也要開始行動,極少成多,團結力量大。我現能做的就是盡量同家人、朋友一起綠色出行、不放煙花、鞭炮等。
關于放煙花,煙花雖一時美麗,但極少成多,造成空氣污染,灰蒙蒙的天難道還 好看嗎?美麗嗎?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行動起來,為我們的美好家園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