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作文觀后感
《三傻大鬧寶萊塢》雖然是一部接近三個小時的長片,我還是一口氣就看完了。或許是長期淫浸于美國大片,我對印度電影并沒有很高的期許,也沒想過這部片子能帶給我感動和思索。待電影完結時,我發現自我已淚流滿面,為了友情,為了人生,為了這部被我誤解的難得一見的好片。
與其說這部電影的線索是尋找蘭徹,毋寧說是尋找生活的真義。查爾圖想要明白的是蘭徹的生活的結果,而我們看重的是蘭徹人生的過程。同在帝國理工大學,在高強競爭壓力之下,當大多數人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資、豪宅、美女而壓抑、糾結、苦痛時,蘭徹卻為了興趣而快樂地學習著,熱衷于知識的應用,從不在乎金錢和名利。這種達觀和淡薄的態度,猶如一陣清風,吹散了現代社會高壓力的陰霾,引起我們對人生的深沉思索。
“沒人會記住第二名”、“為了自我的成功,你務必把把別人擠下去”校長病毒不斷強化這些觀念,力圖灌輸給學生赤裸裸的叢林競爭原則。于是有了查爾圖這類標桿學生:每一天十八小時的學習,自私諂媚,幸災樂禍,對別人漠不關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完全是一個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則生活在壓力和恐懼中,于是不斷有人選取結束自我的生命。
中國的情形并無二致,在經濟現代化的大潮中,競爭的白熱化在任何國家都沒有大的區別。從出生開始,甚至在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們就承載了太多父母和社會的期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們三歲要上幼兒園,四歲要去英語班,五歲得去繪畫班,六歲得去鋼琴班……,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喜歡什么、想學什么,我們只能學別人認為有用的東西,追求別人都在追求的東西,過著別人想象的生活。但在夜深人靜時,我們的心卻在低泣:這是我自我的生命,這一次的生命我本當為自我而活啊。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魚兒,冷暖只有自我明白,光鮮外表下內心的苦痛又有誰能知解呢?
“明白我為什么總拿第一名嗎?因為我喜歡機械”蘭徹是這樣解釋自我的成功,如此簡單又如此困難。因為熱愛,蘭徹會廢寢忘食地做科研,會開創性的想問題,會有意識的運用知識于實踐。知識于他不是敲開金錢權位的手段,他從不為了成績和工作而學習,知識本身于他就是目的和樂趣。這在一個世俗的世界已越發稀有和珍貴,所以蘭徹成功了,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則仍在欲望的深淵里苦苦攀爬、深深淪陷。
當學非所愛、愛非所學時,法漢一向在平庸和苦痛中掙扎。我們無法在我們不愛的東西上有熱情的投入,強行去學只能是三流的平庸;把寶貴的一生耗費在我們不愛的事業上,這是我們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當法漢最終成為動物攝影家時,我由衷地為他高興。是的,即使今后錢少一些房子小一些,車小一些,只要內心快樂,那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要緊呢。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片尾法漢明朗的微笑,那是發自內心滿足的喜悅。
劇中三個傻寶的兄弟情誼也讓我潸然淚下。朋友之間不離不棄、相互扶持,為了兄弟自我的生命和名譽都能夠置之不顧。在現實的重壓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彌足珍貴,這才是人生的快樂與真義所在,它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光去追尋。當法漢與萊俱最后找到蘭徹時,來自朋友的重拳傳遞的卻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難以言盡的言語和感情。
作為一部民族喜劇片,《三傻大鬧寶萊塢》還奉送了獨特熱鬧的歌舞,讓我對這個民族多了一份了解和熱愛,而其中俯首即是的關于友情、感情、人生、成功的哲學則更值得我們深深思索。
這部電影將是我關注更多外國影片的開始,相信也能帶給你們感動與啟示。不僅僅是電影的娛樂,更關乎人生的思考,盡在《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傻大鬧寶萊塢作文觀后感篇2
《三傻大鬧寶萊塢》,起初剛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還以為這是一部具有濃厚印度文化風情的歌舞片,“三傻”的字眼又透露出這還是一部搞笑的喜劇。
但當我逐步深入地觀看完影片后,我才漸漸地被它吸引,為影片中詮釋出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所感動。 影片講的是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之間的大學故事。兩個好朋友法罕和拉加在查爾圖的帶領下,一起去尋找一個失散已久的兄弟蘭徹,在途中他們遇到了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并通過倒敘的方法,重現了他們在帝國工程學院學習時的點點滴滴。 男主人公蘭徹善良且正直,敢于追尋自己的夢想,敢于藐視權威,不隨波逐流,用智慧打破學院死氣沉沉的風氣,幫助兩個好朋友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又幫助了女主看清了未婚夫以金錢致勝的真面目。他用他善良開朗的性格和幽默智慧的言語感染了學院里的每一個人,包括校長“毒藥”,也因此收獲了女主的芳心。
影片中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如看完了這部電影,你會感覺到就像看完一本哲理書一樣!蘭徹在與校長、友人和女主的對話中,幾乎說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哲理,“知道我為什么是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對朋友法罕的這句鼓勵,不知戳到了多少觀眾的痛處又鼓勵了多少人跟法罕一樣開始執著追求自己的夢想。 影片中有兩處印度歌舞片段。第一處是蘭徹與同學們反對頑固思想,追求自由開放而即興的唱歌,跳舞,讓人忍俊不禁的歌詞和舞蹈之下表達了蘭徹樂觀的態度與崇高的人格魅力。第二處是與女主的歌舞,表達了一對戀人在遇到愛情時的興奮喜悅。
印度歌舞的插入不僅充分表達了男主人公在追求理想、收獲愛情時的心情,還宣揚了印度歌舞的民族文化,流行的街舞風格和音樂旋律也受到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喜愛。 總之,這是一部充滿著正能量的片子。
三傻大鬧寶萊塢作文觀后感篇3
今日,我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印度大學教育喜劇片。看完后,我思緒萬千,仍沉浸在影片感人、搞笑的情節中。我被影片中的的三個年輕人的友誼打動了。蘭徹的口頭禪“一切順利”鼓舞著朋友,告訴他們用勇氣應對一切。
蘭徹、法罕、加拉三個男孩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他們逐漸認識,成為好朋友,搬到同一間宿舍。他們三個都寄托著別人的期望。蘭徹從小聰明好學,他要幫一個富翁拿到一張光宗耀祖的畢業證書。法罕是個特困生,他想以后賺大錢,讓爸爸有錢治病,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讓還未出嫁的姐姐有錢買來嫁妝。加拉喜歡攝影,卻害怕爸爸的權威,選擇了自我不喜歡的工程學業。之后,三個人都有了自我夢想的職業。
每個人都有一種可貴的精神。蘭徹很好學:他六年級就會做初中三年級的題目。法罕很勇敢:他克服了心中的恐懼,成績從全校倒數第一升到了前十名。加拉很有說服力:他說服了爸爸,取得了自我喜歡的職業——攝影。加拉說服爸爸時,讓我感動的話是”爸爸,如果我當了攝影師會怎樣?賺少一點的錢,買小一點的房子,開小一點的車,但我會很幸福,會真正的歡樂。”
我想:以后遇到事情,必須要告訴自我“一切順利”。因為像蘭徹說的一樣:“心是脆弱的,要用安慰使它變得堅強。
三傻大鬧寶萊塢作文觀后感篇4
《三傻大鬧寶萊塢》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蘭徹、來俱、 主要展示了三位普通印度學生的成長故事。男主角蘭徹是電影的核心角色,他出身貧賤,但天賦過人,在機械學上有極高的天賦,但蘭徹的人格魅力才是這個角色成功的關鍵。 其中有一段是我印象深刻:那是一節機械理論可,當老師問學生什么是機械時,蘭徹在笑,老師便讓他回答,他說機械就是一切省時、省力的東西,比如拉鏈啊等,他說了很多,但是卻比書本上的好理解,但老師并不買賬說:“如果他想及格的話最好按照書上的背”。然后老師又叫了一位同學,這位同學將書上的概念很熟練的背了下來,老師相當滿意,然后由于蘭徹對老師說:“我也只不過是獎復雜的東西簡單化了,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他便被清出了教室,最經典的是回來后他以牙還牙,給老師上了一課,用很長的一句話說了一樣東西:“書”。老師說:“那你為什么不簡單點說呢”?他說:“剛試了,沒用”。這樣讓人感到了他的機智,也讓人反思為什么只有按書上的說才算是對,才能及格,才能算得上是好學生?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當一個同學由于壓力,選擇自殺后。蘭徹找到了校長毅然提出了他對學校教育的一些意見,他認為學校應該對真真意義上的成功給一個正確的定義,名次是不代表什么的,他不滿意這種填鴨式和等級式的教育制度 ,結果他遭到了校長的慘罵……他也曾成績墊底,也曾拿過第一,但這對他來說都是虛的,他最看重的活學活用,片中就有很多關于他對知識的活學活用來反抗或是來救人的場面。片中蘭徹達斯有一個招牌動作——用右手砸砸左胸小聲告訴自己“一切順利”——因為有時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們的安慰來使它變得堅強!蘭徹主張讓人們干自己喜歡干的事情反對逼迫式的學習方式,通過蘭徹在片中的表現總是讓人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思。
從這部片反思,來看看中國的教育制度:中國的應試教育, 難道還要繼續?教育越改越牛,分數無比重要,90后各類“門”事件層出不窮,這就是教育體系的悲哀,或者,也將是我們民族的悲哀!我們需要的人才呢?“錢學森之問”就是對中國教育的一種質疑!我們 已經經歷高考,我們已沒有那份沖勁。我們干著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事情,但試問:“有多少人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又有多少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不一定在找自己喜歡干的事情, 而更多的是在向穩定的高收入走去,我們不可能是開國功臣,可能由于社會的“規矩”和“潛規則”,我們 碌碌無為一生即可。也許真的是這樣:物質越來越豐盛,精神越來越空虛,枷鎖一重又一重。兒時的夢想越來越遠,活著就像行尸走肉。
最后,這部電影觸及到了一些社會現實,就是在學生自殺后蘭徹找校長談話的那次所影射出來的:包括印度的高自殺率、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印度所面對的這些社會問題和中國頗有交集,這也是為什么我這個也曾深切體會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升學壓力的中國觀眾會頗感共鳴。片中最后還有一個場景也是讓人很感動:當蘭徹幫莫納接生了孩子后,一直對蘭徹深惡痛絕的校長“病毒”在暴雨積水中語重心長地勸戒他“你不可能總是對的”。這也是兩方面的改變,校長變了,蘭徹也會更加穩重。影片最后以大團圓結局……(雖然早知道會是這樣,但還是很高興)
希望大家都看看,思考思考……
三傻大鬧寶萊塢作文觀后感篇5
《三傻大鬧寶萊塢》雖然是一部接近三個小時的長片,我還是一口氣就看完了。或許是長期淫浸于美國大片,我對印度電影并沒有很高的期許,也沒想過這部片子能帶給我感動和思索。待電影完結時,我發現自我已淚流滿面,為了友情,為了人生,為了這部被我誤解的難得一見的好片。
與其說這部電影的線索是尋找蘭徹,毋寧說是尋找生活的真義。查爾圖想要明白的是蘭徹的生活的結果,而我們看重的是蘭徹人生的過程。同在帝國理工大學,在高強競爭壓力之下,當大多數人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資、豪宅、美女而壓抑、糾結、苦痛時,蘭徹卻為了興趣而快樂地學習著,熱衷于知識的應用,從不在乎金錢和名利。這種達觀和淡薄的態度,猶如一陣清風,吹散了現代社會高壓力的陰霾,引起我們對人生的深沉思索。
“沒人會記住第二名”、“為了自我的成功,你務必把把別人擠下去”校長病毒不斷強化這些觀念,力圖灌輸給學生赤裸裸的叢林競爭原則。于是有了查爾圖這類標桿學生:每一天十八小時的學習,自私諂媚,幸災樂禍,對別人漠不關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完全是一個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則生活在壓力和恐懼中,于是不斷有人選取結束自我的生命。
中國的情形并無二致,在經濟現代化的大潮中,競爭的白熱化在任何國家都沒有大的區別。從出生開始,甚至在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們就承載了太多父母和社會的期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們三歲要上幼兒園,四歲要去英語班,五歲得去繪畫班,六歲得去鋼琴班……,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喜歡什么、想學什么,我們只能學別人認為有用的東西,追求別人都在追求的東西,過著別人想象的生活。但在夜深人靜時,我們的心卻在低泣:這是我自我的生命,這一次的生命我本當為自我而活啊。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魚兒,冷暖只有自我明白,光鮮外表下內心的苦痛又有誰能知解呢?
“明白我為什么總拿第一名嗎?因為我喜歡機械”蘭徹是這樣解釋自我的成功,如此簡單又如此困難。因為熱愛,蘭徹會廢寢忘食地做科研,會開創性的想問題,會有意識的運用知識于實踐。知識于他不是敲開金錢權位的手段,他從不為了成績和工作而學習,知識本身于他就是目的和樂趣。這在一個世俗的世界已越發稀有和珍貴,所以蘭徹成功了,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則仍在欲望的深淵里苦苦攀爬、深深淪陷。
當學非所愛、愛非所學時,法漢一向在平庸和苦痛中掙扎。我們無法在我們不愛的東西上有熱情的投入,強行去學只能是三流的平庸;把寶貴的一生耗費在我們不愛的事業上,這是我們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當法漢最終成為動物攝影家時,我由衷地為他高興。是的,即使今后錢少一些房子小一些,車小一些,只要內心快樂,那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要緊呢。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片尾法漢明朗的微笑,那是發自內心滿足的喜悅。
劇中三個傻寶的兄弟情誼也讓我潸然淚下。朋友之間不離不棄、相互扶持,為了兄弟自我的生命和名譽都能夠置之不顧。在現實的重壓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彌足珍貴,這才是人生的快樂與真義所在,它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光去追尋。當法漢與萊俱最后找到蘭徹時,來自朋友的重拳傳遞的卻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難以言盡的言語和感情。
作為一部民族喜劇片,《三傻大鬧寶萊塢》還奉送了獨特熱鬧的歌舞,讓我對這個民族多了一份了解和熱愛,而其中俯首即是的關于友情、感情、人生、成功的哲學則更值得我們深深思索。
這部電影將是我關注更多外國影片的開始,相信也能帶給你們感動與啟示。不僅僅是電影的娛樂,更關乎人生的思考,盡在《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傻大鬧寶萊塢作文觀后感篇6
《三傻大鬧寶萊塢》,起初剛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的時候,我感覺這無非就是一部搞笑的電影。但看完影片后,它給我留下更多的是感動與激勵,讓我明白了該如何對待朋友,在應對未來的時候該用什么態度,在應對迷茫的時候就應如何應對。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兩個好朋友拉杜和法蘭在去尋找另一個失散已久的兄弟蘭喬的途中遇到的種種意想不到的事情。透過倒敘的方法,影片重現了他們三人在皇家工程學院學習時的點點滴滴。主角蘭喬不隨波逐流,用他善良開朗幽默和智慧影響著周圍的人,他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教訓野蠻的學長,用智慧打破學院死記硬背的學習風氣,幫忙兩個好朋友追逐自我的夢想。他那樂觀的態度、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機智的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大財富,我們確實就應好好珍惜。當拉杜的父親病危時,蘭喬第一時光趕到了拉杜家。在交通不便的狀況下,蘭喬用電動車及時地把他送到醫院搶救,挽回了拉杜父親的生命,幷和拉杜一齊陪在他父親身邊。“考試多的是,而老爸只有一個!放心,只要郵政局長還在那里我們就不會走,不用怕!”“多謝哥們!”,看著他們相擁在一齊,聽著這些的話語,我眼中的淚水在不停地打轉,自我有了一種心靈上的震動,心與心似乎在電影中找到了平衡點。他們之間的純真的友誼,深深地打動著我,讓我感受到了友誼的寶貴。是朋友,陪我們走過了艱難的時刻,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數樂趣。所以,我們就應珍惜身邊的每一個朋友,珍惜每一份感動。
執著地做自我感興趣的、有好處的事情,追逐自我的夢想,你的生活將是快樂的。“明白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明白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法蘭從小就夢想著做一名攝影師,但迫于家里壓力而上工程學校,夢想一向只是埋在心里,所以他活得很痛苦。在蘭喬的鼓勵下,他最后勇敢地向父親坦白了自我的想法,執著地追求著自我的夢想,最終,他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攝影家。蘭喬一向追求著自我的機械夢,他快樂著,并最終成為了印度聞名的工程師。想想當今的我們,許多人都感覺到迷茫,感到無聊,沉迷于網絡游戲,為什么呢?我們當初的夢想呢?尋找我們的夢想,并執著的追求吧!只有做自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人生才有好處,才能體會到人生的快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有一天我們的夢想會實現的!
蘭喬有一句口頭禪:Alliswell(一切順利)。這是一種樂觀的態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要用樂觀用心向上的心態去應對,這樣我們離成功會更近一些。其實我們的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順利”。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出去工作,我們面臨的壓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這競爭中快樂的生活呢?這就需要樂觀的生活態度的支撐。或許“Alliswell”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它至少給了我們應對問題的勇氣!
三傻大鬧寶萊塢作文觀后感篇7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故事發生在印度。兩個老朋友拉朱、法漢接到舊時同學查圖爾的電話,稱他們能夠見到尋找多年未見的兄弟蘭徹。旅途中,兩個老朋友回憶起5年前在帝國理工大學和蘭徹一齊走過的歲月。而電影的主角蘭徹,則是一個在每學期42場考試、競爭激烈乃至自殺率高居不下的“帝國理工”中出現的一個頂撞老師,質疑傳統,完全不把成績當回事,卻年年考取第一的“怪才”。蘭徹去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就做了個簡易的導電裝置,捉弄學長,讓大家瞠目結舌,與眾不一樣的他徹始終靈活學習,不拘小節,不會死記硬背、像完成任務般學習。
故事最后才告訴觀眾,蘭徹真名叫法撒克·望杜。他曾是印度一個富人家的小傭人,從小愛讀書,這個富人決定讓小傭人用自我兒子的名字“蘭徹”去讀書,富人出錢,條件是冒名頂替拿到畢業證書后,小傭人就得消失。畢業典禮之后蘭徹按照最初約定消失并且成為擁有400項專利的大科學家。按照自我的理想生活,在一所學校當老師,用自我的理念去教導學生。
這部電影給了我三個啟示。
其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拉朱曾是害怕失敗的懦夫,“他的求神戒指比手指還多”,而蘭徹說:“你這么害怕明天,怎樣能過好這天?又怎樣能專注于學業?”這改變了拉朱。法漢酷愛攝影,卻被逼學習工程,在他萬分糾結時,蘭徹又說:“明白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明白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好的朋友會給我們好的推薦。設想如果他倆沒有遇上蘭徹,又會是什么結局呢?
其二,樂觀的心態很重要。蘭徹的口頭禪是“AalIzzWell”,英文中就是“alliswell”——“一切都好”。這句話拯救了法漢和拉朱,還奇跡般地拯救了一個嬰兒。“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都好’。”
其三,朝著夢想努力,追求卓越。“愛我所愛,無怨無悔。”追求的應是自我的興趣所在。掙得少一點,房子小一點,車子小一點,但你會很快樂,會真正幸福。去活出你自我。“有位智者說: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這又是蘭徹告訴我們的。
其實,我們也能從中發現現代教育教育體制的弊端。這種教育,磨滅了人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還讓學生承受了他們不該承受的壓力。印度是這樣,我想,人口最多的中國就應更是如此。每年總能聽說有學生因為學習的壓力、家長的責問、老師的打擊而選取了死亡。片中的喬伊就是這樣。“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齊自殺。尸檢報告顯示,死亡原因是窒息死亡,氣管壓力過大。大家都認為他死于頸動脈脈壓過大,那四年來的心理壓力呢?尸檢報告中卻沒有提及。工程師是一群聰明的人,但是他們沒有制造出能測量心理壓力的機器。如果制造出來,大家就都明白這不是自殺而是謀殺。”“我們一入學,校長就告訴我們:杜鵑從來不自我筑巢,他只在別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怎樣?他們會把其他的蛋從巢里擠出去,競爭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么競爭,要么死”。我們明白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卻不明白第二個。這是現代的教育體制教我們的。
總之,我覺得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對夢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奮進,永不放下,樂觀的精神。不但有那些喜劇劇情與動聽的歌舞,還有使人奮發的勵志。
三傻大鬧寶萊塢作文觀后感篇8
無論怎么說,教育題材的片子一直是屢試不爽的。因為在教育問題上,觀眾最容易被粗陋的反抗和片面的勝利所煽動。不論是前幾年的【錄取通知書】【自由作家】,還是更早一些口碑頗好的【放牛班的春天】與【死亡詩社】。無一例外在抨擊現行教育制度的題材中得勝。
若說抨擊,這當然是萬沒有錯處的事情。但如若抨擊的對象被描述的千篇一律,不外乎領導刻板,教學死板。甚至連反面人物的造型,說話語氣以及舉手投足都一模一樣的話,那么抨擊本身也會同樣顯得沒有力量。更何況在流水線一樣的劇情設置中,一定會出現那么一個千年難遇的正面人物,一出手就能讓民不聊生的學校化腐朽與神奇。不打針不吃藥,不流血無疤痕就能夠把平時那些被稱作朽木不可雕或懷才懷成了大肚腩也不遇的人救出水火。不免顯得有些過于神奇,而近乎于意淫一般狂熱的杜撰了。
【三個白癡】雖不至于是同類型題材的墊底之作,但也沒有逃出前人不吃力且討好的制作模式。電影長度大約接近三個小時,穿插幾場舞蹈片段。內容可謂是非常豐富。并且在故事的中段對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天翻地覆的反轉,也不至于讓觀眾覺得時間過長而趨于乏味。但可惜偏偏是這個反轉,讓電影更是沾染上了為了好看而好看的嫌疑,并且顯得不太合乎邏輯了。
誠然,作為異類出現的主角的確有些傳奇。不僅相貌英俊,家世不凡,并且極其熱衷和擅長所學習的專業。常常讓老師啞口無言,讓同學佩服。并且讓同居室友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至于行動出格引起了校領導的不滿。屢次處罰,屢次冒犯。家境貧寒的室友被勒令退學,且自殺未遂。救活之后,為了讓他順利過關畢業,主角甚至做起了偷卷子的勾當。給鑰匙的當然是愛上他的校長小女兒。最后事情暴露,硬是碰巧幫校長突然生產大女兒接生,才免去處罰。
到這里,我已經覺得劇情夠離奇了。已經離奇到為了塑造一個英雄人物而讓一大堆戲劇化的事情圍繞他,方而顯出他的特別。并且他的言談舉止也絲毫不像一個該有的革命性人物。說謊,偷竊,不負責任的讓同學激怒老師而不在意他尚有需要侍奉的父母,借敵對的同學之口嘲弄老師并讓他人承受處罰。我并不覺得他正面,相反我覺得他是打著改革的幌子,做著荒.唐的事。甚至還不如一個校領導的刻薄來著坦誠。
劇情偏偏要來一個翻轉,說他原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喜歡讀書,才被富豪看重替自己的兒子考一個學位。如果照他的出身來看,他斷不會為了逞一時之氣差點被學校開除。更何況原因竟不是為了反教條,而是偷卷子。既然如前篇說的那么不齒于學校的制度,那偷卷子是為何?如果是為了讓同學畢業,那讓同學陪他一起潛入院長家向小女兒表白又是為何?這不是全然沒有頭緒么。
到了末尾,當然是大團圓結局。闊別十年,隱姓埋名不聯系舊友。找到以后,彼此雀躍不已。十年不聯系的女人也可以不計前嫌,好的如從前一般。主角也成了富豪。當然,他不富,觀眾怎么會覺得勵志。他的女人不等,觀眾怎么會覺得過癮。我雖然不愿意相信,但這片子就是火了。
有時候電影就像菜一樣,雖然好吃的不得了,但不過是多放了點味精和罌粟殼子。消化之后什么都沒有,空落下得病了。如果喜歡,這樣題材的片子,看看當然沒什么。可如果當了真,讓你的戀人等你十年,就可以知道現實是什么樣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