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茶館觀后感
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上,當我們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了很多值得分享的感悟,讓我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暑假期間茶館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暑假期間茶館觀后感精選篇1
我們經常會說“坐茶館兒”,在不同的時代這個詞匯已經具有不同的含義,例如現在的茶館兒幾乎成為了打牌和賭博的代名詞,但是在老舍生活過的時代,茶館是正規意義上的消遣和喝茶的地方,當然了這樣的場所不論在什么時代,似乎都是極其復雜的,因此在老舍先生的《茶館》中,我們可以看到眾生相,通過這些人物來揭示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和人物命運。
這部話劇中講述的人物很多,大多數都是裕泰茶館的顧客,其中有吃皇糧的旗人,開辦實業的資本家,有太監、教士、農民、警察、流氓等等,眾多人物和不同職業的人都常常在這個茶館里聚集。話劇描寫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割據、解放前夕三個時期斤50年的社會風云,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的腐敗滋生的種種罪惡和光怪陸離的眾生相,讀之感慨不已!
茶館老板王利發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他對茶館的慘淡經營,可以說用盡了心力,但因為受到壓榨和剝削,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他的人生始終被有權勢的人左右,做不了自己的主,這就是封建社會的罪惡和混亂的中國的現狀。
在話劇中,老舍寫道“現在想起來,大清國不見得好,可到了民國,我挨了餓。”這句話反應出了內心的無奈,在大清朝的時候遭受剝削和欺壓,本以為經歷了革命之后,推到了5000年的封建帝國,日子會過的好一些,能夠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和福祉,卻沒想到生活更加艱難了。
作者用人物的人生歷程和眾生相來揭露封建社會對人民的毒害,而軍閥割據的時代,最悲慘的依然是底層老百姓,只有明主社會的到來,人民才會看到希望,才能享受到平等!
暑假期間茶館觀后感精選篇2
暑假期間,我讀了《茶館》一書。這本書是以劇本的方式來寫的,跟莎士比亞寫戲劇的方式差不多。內容也非常有趣。里面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我喜歡王利發,我厭惡心狠意毒的劉麻子。
《茶館》主要講得是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一個叫裕泰茶館的生活場景。文章分為三幕,第一幕是茶館最鼎盛的時期,很多人來這里喝茶談笑;第二幕茶館開始漸漸衰落,因怕遭淘汰,后面已經改成了公寓;到第三幕時茶館已經非常衰落了。最后,王利發一家(除了王利發)都逃走了。王利發最后也上吊自殺了。
我喜歡王利發這個人。他是裕泰茶館掌柜的。雖然他有點自私,但是他善良、心眼不壞。第三幕時,王掌柜已經很老了。他的心依然善良。他幫助因為家窮而賣給龐太監做老婆的康順子。當康順子和龐家斷絕關系后,她的四侄媳婦來請她去管管要做皇帝的四侄子少貪圖女色,因為康順子不答應,她的四侄媳婦就翻臉了,給她下了最后通牒。王利發知道,要是康順子還不答應,康順子會倒霉,他的茶館也會完蛋。他就幫助康順子隱藏她兒子的秘密,還幫助她秘密逃走。他也知道后果,就是砸茶館。但他也不怕這些了。要是有些貪圖榮華富貴的人,絕對會好好地勸康順子,討好她的四侄媳婦,以后討一個大官做做。要是不行,就強行把她送到宮里去,至少能得到許多賞賜。但王利發就不這么想。后來他又幫兩個罷工的老師逃走了。他也知道后果,輕則坐牢,重則槍斃。后來他因為放了起事的康順子的兒子康大力,弄得他們家(除了王掌柜)要逃到別處去,王利發自己說不定都要喪命。王利發還沒有一點后悔。要是有些怕死的人,就后悔自己放了康大力,連忙派人去這里找找,那里找找,說不定能撿回一條命。
《茶館》這本書就是這樣,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喜有憂,有笑有哭。
暑假期間茶館觀后感精選篇3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里人們的談話,體現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里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柜王利發了。
王利發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火連綿的年代,最后正因不能忍受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占而上吊自殺。是啊,用戲中的話說,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漢奸,個性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說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干著給人說媒拉線這種不正當的生意,不論雙方愿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干,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揚光大”,要創辦一個專給美國人帶給女招待的“花花聯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占了王掌柜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超多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
現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嗎?有些奸商,為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制成的東西來蒙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但是此刻,隨著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明白那些為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
暑假期間茶館觀后感精選篇4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后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暑假期間茶館觀后感精選篇5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一部不朽的傳奇。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板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老舍把這些人物集中在茶館這個微縮社會中,讓他們各自上演不同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生來寫大社會,同時以茶館的興衰來透視舊中國的衰敗。
《茶館》一劇具有極強的社會批判精神,反映了生活在黑暗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是多么悲慘,道出了勞苦百姓對生活的憎恨與不滿。可以說,老舍筆下的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這三幕戲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可是劇中只通過一個茶館和一些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并沒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些混雜著汗與淚,歌與笑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里。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級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樣的戲劇構思縱橫開闔,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生動描寫,是老舍先生的獨創,帶給了大家這樣耳目一新的故事。因此曹禺先生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里上演,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里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恒的記憶。
暑假期間茶館觀后感精選篇6
《茶館》的成功在于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于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嘆為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松散但有了連貫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著的群體依舊存在,并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最后,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
暑假期間茶館觀后感精選篇7
茶館是以北京一座茶館為舞臺,事實上,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和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嘲和歷史動向。茶館是老舍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空前的范例”。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殺。這一情節,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