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觀后感400字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促進相互交流和理解。傷仲永觀后感400字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傷仲永觀后感400字,供大家參考。
傷仲永觀后感400字篇1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后,的確讓人感到有些“傷”。悲哀,可惜啊!仲永;可悲啊,鼠目寸光,唯利是圖的父親;可悲啊,趨之若鶩的不良社。
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后卻得到“泯然眾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天才的方仲永為何沒有成才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之過也。方仲永從天資聰明到“泯然眾人”(才能消失,變成普通人),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他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貪財富,尋利益。
每天,拉著他四處拜訪,而不讓他去學習,使之荒廢學業,不能使之天賦用在學習上,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父母的深思嗎?像這樣的父母在中國還有多少呢?仲永,“世隸耕”,可想而知,其父親的思想意識是小農意識也。其根源當然是社會原因。其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如果仲永是王安石的兒孫,蘇軾的兒孫會怎樣呢?如果仲永生活在今天的中國,義務教育階段,他的命運會怎樣呢?
傷仲永觀后感400字篇2
我讀了《傷仲永》這個故事后,不禁為文中的傷仲永感到悲哀。文章的內容是這樣的:有個叫方仲永的孩子在五歲時突然哭著向父母要書寫工具,并立馬提筆作了一首詩,題上了大名。這首詩的文采、含義都不錯。這件事后,他的父親天天帶他去拜訪村中的了,從中獲得利益,但始終不讓仲永接受后天的教育。終于,在若干年后,方仲永的才能消失了,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方仲永如此好的天賦,竟然被他父親這個目光短淺而又怎么愚昧的人給毀了。王安石在他的文章里也說了,方仲永天賦過來,但因為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后卻連普通人也不如。我想這就是殺雞取卵的后果,這個父親自尋短見地“剖開”了方仲永,這帶給他父親的只是短期的利益,卻將兒子的一輩子給毀了。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使有再好的天賦,也必須要努力,天才的形成,與后天的努力密不可分。
傷仲永觀后感400字篇3
這是一個天才最終變為普通人的故事。這個天才就是方仲永。
剛開始讀這篇文章的題目時,我有些不解,既然是寫關于方仲永的事,為什么題目不是“方仲永”而是“傷中永”呢?讀完全文后我才發現這對于方仲永的“傷”真的很深,值得我們反省,深思。
正如文中所說,方仲永的才能是受之于天的,在一個世代以耕田為業的家族中,出現了方仲永這樣一個神童,不能不說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一個五歲的孩子,沒上過學,卻能寫出值得觀賞的詩來,是奇跡。但又是什么使他從幼年的天資聰慧到少年才能衰退,最終到了青年淪為庸人了呢?這其中其實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因素。
這個過程中最主要的“傷”來源于方仲永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一個貪圖眼前之利,不懂得把眼光放長遠的人。當同縣的人每天請方仲永做客,花錢請他題詩,父親非但沒有阻止,反而牽著方仲永到處做客,還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最關鍵在于“不使學”,我想這應該是由天才淪為庸人的基礎吧!他父親做的這一切都讓我們覺得那么離譜,愚蠢得無藥可救,想來似乎又是在情理之中,“世隸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傷仲永觀后感400字篇4
“不管是神童,還是材人,或者是普通人,都要接受后天的教育,否則,都會淪為普通人或呆子。”
這個觀點,是很大眾的看法,也是我們進行文章分析的核心思路。說出這個觀點的同學,是聽課很用心的那種。
“那么,大家還能得到哪些啟示?”我繼續問到。
“‘不使學’三個字給了我很深的體會,方仲永之所以淪落為普通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爸爸不讓他學習。”這是同學B的觀點。
“那么,假如你用這個觀點寫讀后感,你可以擬什么樣的標題?”
“‘不使學’的背后。”
“這是一個很好的標題。還有同學有不同的觀點嗎?”
“方仲永是個神童,但是,他身邊的所有人,鄉人,邑人,都扮演了‘看客’的角色,沒有一個人向他提出學習的建議,因此,方仲永的淪落,他身邊每個人都有責任。”這是幾個同學觀點的綜合。我給他們文章標題的建議是《神童·鄉人·邑人》。
傷仲永觀后感400字篇5
美國雖然沒有我們歷史文化悠久 但是現在的科技卻遠遠領先于我們 我想那是由于他們每個家庭都很富裕 從而使其普遍志于學 說到這我又說句題外話 你看現在中國的有些老師侮辱學生,毆打學生,但是在美國(我猜測)應該就非常非常少為什么呢?
你想,美國家庭有錢 他們的小孩可以走仕途 也可以學習技術 他們根本就不會把一輩子押在高考上 所以老師的“利用”價值就相對較小 老師的壓力也小 而且說實話 美國娃娃吃得又好 一個二個壯得跟牛一樣 老師也不敢輕易出手 話又說回來 發展教育不應只是一句口號 需要國家切實的投入 需要國家經濟實力不斷的壯大 從而保證每一個家庭的利益 但是現在卻是貧富差距懸殊的年代 我不禁……
說了那么多,在說說自己,我認為自己當初仲永很不幸,現在才發現自己其實也是仲永,自己雖然有聰慧的大腦卻因為自己的一時糊涂糟蹋了寶貴的時間 面對這一切我不禁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傷仲永觀后感400字篇6
對于這樣一個天才,我最初的感覺是同情,進而轉化為悲哀。其實所有成功的人的努力遠遠大于他的天賦,不努力最終只能成為普通人。或許我們不是天才,但通過努力,勤學,定能干出一番大事業!
我們現在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是那么關心,是那么重視,全力的支持,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要“老大徒傷悲”呀!
“邑人奇之”時,千萬不能“利其然”!當今各地的高考狀元,既能得到當地政府的重獎,又能獲取錄取學校眾多優惠,如我縣的高考狀元獲得了縣政府的10萬元獎勵,對一位稚嫩的中學生來說,簡直可以說是巨獎,面對如此名利,但愿狀元們切莫被其所惑,更希望各名牌大學少些“利其然”,多花點心思按教育規律去培養“仲永”們,讓《喜仲永》留名青史。
傷仲永觀后感400字篇7
《傷仲永》這篇課文出自七年級語文下冊,選自王安石的《臨川先生集》。文中方仲永因為其父不讓他讀書學習,最終從一個天才變成一個平庸無能之人,使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王安石先生感嘆至極。
方仲永是一個從小就有先天稟賦的人,他在五歲時就寫出了一首詩,使同縣的人對他刮目相看,人們因此以賓客之禮對待方仲永的父親,很多人用錢幣來請方仲永作詩,他的父親發現有利可圖,每天拉著方仲永到處去賺錢,不讓他讀書學習。
王安石聽說這件事后,于明道年間見到已經十二三歲的方仲永,王安石請方仲永作詩,方仲永作出的詩已經沒有傳說的那么好了;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再次問起方仲永的情況,方仲永的先天稟賦已經沒有了,才華消失殆盡變成了普通人。
王安石對此感嘆惋惜,具有先天稟賦并不能說明就一定能夠成才,要想成功就要靠后天教育中自己勤奮學習。
我學習了這篇課文后感觸很深,從中我懂得很多道理: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不讀書學習的人,無論天賦多高,最終會變成庸人。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說明人的知識才能決不可能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的重要性。
傷仲永觀后感400字篇8
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再聰明的人,如果不經過后天的學習和努力,是不可能進步的。
《傷仲永》這篇文章講述了:仲永的天資與通曉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高得多。他從里沒見過筆墨,就知道是用來寫字的。在他四五歲時,就能不假思索地提筆寫詩。他寫的詩很有意境,鄉里的秀才都自嘆不如。特細的事他有一個唯利是圖的爸爸,讓他寫是賺錢,不讓他學習。在他二十歲時,那種靈性就消失了。我想:如果不是他爸爸貪財,那么仲永將是世界上的一個美好的奇跡 ! 仲永,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誡后人:再聰明的人如果不努力學習,總有一天,他會和努力學習的孩子并無兩樣。
我的小表弟很機靈,大家都夸他聰明。舅舅就帶他走訪親戚,叫他說幾句好聽的話。想借他的聰明來不勞而獲。小表弟就晚了一年上小學,基礎知識也不舍很扎實。小表弟就是常常做舅舅的”賺錢工具“,而失去了靈性。
聰明的人有很多,那要看你把聰明用在什么地方。使用在踏踏實實的的學習,還是作家長的”賺錢工具“?答案當然是前者,后者所得到的,只有金錢利益,而前者得到的卻是至高無上的精神利益 ! 保持靈性的方法除了本能的自覺,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