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觀后感
觀后感可以鍛煉自己的寫作水平,同時能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如何撰寫優秀的《建國大業》觀后感?這里分享一些《建國大業》觀后感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建國大業》觀后感篇1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爸爸告訴我:《建國大業》的演員陣容強大,百名巨星齊上陣,共同來為祖國成立60周年獻禮,幾乎囊括了中國電影界的所有明星和知名導演,可視為對中國電影演藝隊伍的一次大閱兵。毫不夸張地說:一不留神一個大明星出現了,一眨眼功夫幾個大明星就出場了。要是想在這部片子里面去看大明星,那你一定會看的眼花繚亂。據說這些赫赫有名的大明星們都是不計報酬自愿來演這部戲的,因為大家都想為自己母親的60歲華誕奉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爸爸特別強調:“全世界只有中國才能匯集如此多的明星,才能拍出如此震撼、如此生動、如此精美、如此優秀的電影!”并且一邊兒看,一邊兒給我解釋我看不懂地方。
我們看得都很認真,最終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贏得了最后的勝利。在喜悅和歡呼聲中,我們開始建設我們的新中國。我想:新中國成立真不容易啊,看看毛澤東和周恩來他們喝酒,把頭緊緊地碰在一起,可見他們的興奮之情,對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尤其看過《建國大業》之后,對毛主席更加敬佩和崇拜了,還有周總理、朱老總、任弼時等革命老前輩們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代價,當演到開國大典那一時刻,毛主席在神圣的禮炮聲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我忍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了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國大業》觀后感篇2
當看到《建國大業》的宣傳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我不想去看這部影片。它以眾星云集來做宣傳,我想這大概又是電影公司的噱頭,而影片的質量以及其還原事實的真實性的程度有待考證。然而,現在看過這部影片后,我實在被影片的內容感動了。
首先,從影片的跨度上來說。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重慶會談到最后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中間四年多時間中的共產黨,國民黨和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種.種變化,糾葛都一一的展現。有人在看完后說,電影顯得有些倉促,各個時期過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說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面展現出全景的建國過程,不管對誰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韓三平的這種表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其次,從各黨的形象塑造上來說。共產黨一如往常的電視劇般是友好、寬博、始終為著全國人民的利益的形象。而影片的出彩之處是將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部分黨員的血肉形象表現出來。讓我們看到國民黨之所以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完全是階級的問題,是國民黨內部太復雜的原因,而非我們一直以為的個人的因素。并且,我們在影片中可以到,在國民黨中的大多數人都是熱愛祖國的,也是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早日強盛的。當要提議劃江而治和要做出是否轟炸北平時,蔣介石都是放下個人得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除了國共兩黨,民主黨派的刻畫同樣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黨派屢屢受毛主席邀請北上,雖心有所屬,采用的策略還都是打太極。張瀾、李濟深、宋慶齡等人還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以及他們的軟弱(這是毛主席說的),他們作壁上觀、靜待時局,不輕易為動,更加重了他們本身的復雜性以及身處這個水深火熱時局里的身不由己。這些民主黨派在大局落定之際投誠,毛主席不計前嫌親迎接納,并許以國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從而將共產黨、毛主席的豁達胸懷鋪展的淋漓盡致。影片最后以定國歌、國旗而結束,眾代表在激烈討論選定四星環繞的五星紅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國大業其實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個風口浪尖的年頭,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從影片的內容上來說,《建國大業》所講的,其實是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國家編年史,并順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產黨的勝利和國民黨的失敗,歷史書上已經講了無數遍,正義和邪惡也擺的明朗,《建國大業》所突破的一個思想關卡,就是把國軍從牢籠中解放,用“國民黨也是人”的全新觀念替代了“國民黨是吃人老虎”的陳腐思想。這當然是思想領域的一大進步,既順應了“和諧社會”的理念,又弘揚了“和平解放”的思想。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危機,內外戰爭不斷,人民出于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曾經一度輝煌耀眼的東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戰火,滾滾的狼煙。這個時候共產黨和國民黨兩大黨派聯合抗擊了外敵。影片以抗戰勝利至建國前夕為背景,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重慶談判、雙十協定、校場口事件、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定都北平、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宋慶齡、張瀾、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等民主愛國人士紛紛登場,仿佛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
從影片的思想上,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看過《建國大業》,我們應該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那個歷史反復的年頭風云詭譎,充斥著爾虞我詐和暗地紛爭,黨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懷回應紛至沓來的利劍,毫無計較本方的利害得失。從重慶談判、政協會議的和平時光,到烽煙再起、內戰轟鳴的殘酷歲月,作為中國旗幟的共產黨屹立不搖,靠的是領導人的氣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漸升級。黃建新的任務基本上是在還原歷史,他拋棄了明暗對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黨派的歷史視點,主席說的好:“民族資產階級有種兩面性,我們要把他們爭取過來”所以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槍桿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萬萬革命者的氣場、無窮無盡國民軍的沮喪、隔岸觀火的民主黨派之轉變來看待人心問題,這個江山并不是打來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換來的。
從影片的意義上來說,影片刻畫了新中國成立的艱苦歷程。這讓中國革命的勝利,更具極其偉大的歷史意義。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借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斗了一個世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后方基地變成了反帝斗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斗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最后,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后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后,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于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濕潤了,多么艱難的歷程啊。
最后,是影片對我們的啟示。在《建國大業》講述了共產黨從1945年起至1949年期間,與國民黨斗智斗勇,最后終于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國。這里啟示我們的有很多。首先,它告訴我們:前進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掌握了自己命運、團結起來的人民必將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創造歷史偉業。其次,它提醒著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最后,它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深刻的愛著自己的祖國。因為正是有了先輩的執著,才有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大國,才有了我輩的享樂與自由。
展望未來,中國的發展前景無限美好。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繼續朝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繼續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不懈奮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建國大業》觀后感篇3
寒假里,我觀看了影片《建黨偉業》,影片中主要講述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我國的東北三省及青島都被西方侵略者占領了,并且還逼迫清政府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清政府的懦弱激起了國人的公憤。當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到中國,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秘密召開了共產黨的首次會議,他們對中國革命的勝利充滿了信心。
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他當時積極推崇“共產主義”,讓國人都理解“共和”之真理,大家團結起來,萬眾一心,拯救中國。在影片中這樣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毛澤東站在高高的臺階上高喊“人民萬歲,中國萬歲!”的口號,臺下則是報以排山倒海的掌聲和激昂的吶喊聲。救國,刻不容緩!
在中國的革命道路上千千萬萬偉大的革命先輩為了救國灑下了無數的鮮血和汗水。1919年,李大釗等領導學生上街討伐賣國賊,并在北京大學和陳獨秀一起大力宣揚“共產主義”精神,激情高昂地高喊“打倒溥儀‘打倒張勛!”得到了廣大學生的支持。那時,他們的手不約而同地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大家都明白,緊握在一起的手,不僅僅是對北京大學學生激情澎湃的鼓勵,也是預示以后中國革命一定勝利!同時,在辯論會上李大釗他們與辜鴻銘等人的保守思想的沖突與絕妙的辯詞。讓在場的所有人拍手稱快。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們一路風風雨雨、披荊斬棘地走來,已經走過了100年了,今天我們國家昌盛、民族興旺、人民安居樂業。觀看《建黨偉業》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和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建國大業》觀后感篇4
在歷史課上老師讓我們看《建國大業》這部片子,只不過一節課時間不夠,我們沒有看完,不知什么原因,我特別喜歡歷史的一些事件,于是我在家里將它看完了。
在學校里我們看到了39分鐘,這一部分講了抗日戰爭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多個政黨不和諧,其中有共產黨、國民黨、民盟、民革四個有影響的政黨,其中民盟和民革保持著中立,則國民黨想獨裁專制,而共產黨一心想著和平,但國民黨懷著想消滅共產黨的思想,與共產黨簽訂了“雙十協定”,并且毛主席為了表達共產黨的和平意識,,然而這只是緩兵之計,蔣介石實際上是在等美國的援助,當美國物資抵達中國時,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因此國共內戰全面展開,于是進行了遼沈戰役,結果共軍勝,國軍敗;隨后又進行了淮海戰役,結果還是一樣共軍勝,國軍敗;最后一次戰爭是平津戰役也打響了,因為前兩場戰爭勝了,共軍士氣大漲,一口氣將國軍打敗了。三大戰役結束了,共軍全勝,國軍屢戰屢敗,蔣介石給自己留了條后路,結果他率領國軍主干退守臺灣,直至今日再無返還大陸之意。但他還不死心,他準備了空軍兵團,在毛主席開國大典的時候,投彈。可是當一切都準備好了,美國卻變卦了,不給空軍加油,導致無法返回,于是蔣介石被迫無奈的放棄了這次任務。我猜想直至蔣介石臨死時,他都是含恨而終的,他不忍心毛澤東的山溝主義能壓過三民主義,他不忍心“我”堂堂黃埔軍校校長還比不過毛澤東的小學學位。
從這部影片中我懂得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建國大業》觀后感篇5
《建國大業》是最近很熱門的電影,很多人留意它,是因為它里面超豪華的明星陣容。然而,作為獻給祖國60歲生日的一部獻禮大片,它向觀眾們展示的卻是一種艱苦奮斗的精神、一種孕育了新中國誕生的精神、一種一直支撐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努力建設偉大的精神、一種我們祖國偉大復興所需要的精神、一種或許正被部分人所遺忘的精神。
看了《建國大業》之后,我的眼濕了。60年前,那么多的革命先輩默默地努力,默默地奉獻,才有了我們今天如此政治如此民主,經濟如此發達,科技如此先進的新中國。
雖然,電影只是描繪了新中國成立前夕一次政治會議的風風雨雨,但是,反映的卻是先人建國之艱辛,在此,我不由得發自內心地向前輩們致敬1分鐘。
……
今天,在網上看新聞時看到一則噩耗,我國航天航空事業的奠基人,革命事業忠實的擁護者,優秀的共產黨員,錢學森先生離開了我們。許多人不由得擔憂,新一代的錢學森們到哪里去了……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我們現在處于物質條件極為發達的年代,看起來我們更有實現個人抱負的客觀條件,但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也是爭取革命事業成功的不可忽略的條件。
沒有開國元勛們的浴血奮戰,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沒有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的無私奉獻,就沒有“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沒有許許多多共產黨員在人民群眾中發揮先進的積極的影響,就沒有中國共產黨“三個代表”的地位。
因此,無論我們身處的環境變得如何優越,我們都不能丟掉60年前開國前輩們艱苦奮斗的精神。即使是在和平年代,我們也要用戰斗的精神去建設祖國。
是啊!我感到十分的榮幸,因為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雖然現在的我,還 不是正式的中國共產黨員,還 不能說是一名時刻保持堅持艱苦奮斗的青年,但我一定會繼續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要求來要求自我。在生活與工作中,自力更生,質樸節約,樂于助人,學會換位思考,在同學群眾中起到帶頭作用;在學習上,勤學苦練,堅持不懈,積極參加學術性活動,培養自我的創新能力。除此之外,還 要努力提升自我的思想素質,關注時政,保證自我的思想覺悟與黨組織接軌。
《建國大業》觀后感篇6
__月__日上午錦州市統戰部組織各民主黨派召開慶賀建國60年大會,會后招待看電影《建國大業》。
《建國大業》講述1945年開始到1949年偉大祖國解放之間的幾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電影中最讓我們錦州自豪的是打遼沈戰役之時毛主席站房屋上,周總理問他在干什么?毛主席說在看錦州,周總理說這離錦州有一千里呢。可見錦州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可書上一筆。當年遼沈戰役的勝利對于全國的勝利起關鍵的作用。
《建國大業》以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國體為主題,主題重大,集中、突出,類似反映建國題材的影片較之只能望塵莫及、自嘆不如。
《建國大業》云集了170多位華語影壇一線明星。
電影《建國大業》再現了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為背景,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后勝利的光輝歷程。
在解放上海后,戰士累的睡在大街上,這一細節感動著宋慶玲先生,才使她能來到她的傷心地北平,促進中國各民主黨派政治協商制度會議開始。
《建國大業》充分利用了電影蒙太奇手法將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宏觀和微觀間切換,增強了影片的歷史真實感和內容上的厚實感。同時,還用虛實相映的手法表述歷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達到再現歷史的目的。如李公樸被害是通過聞一多演講來展示,聞一多及后來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則以畫面來展現。又如用寫意的戰爭場面來烘托建國的艱辛。同時,以大量的鏡頭展現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為民主建國做出的努力和犧牲,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敵機轟炸西柏坡住處未爆炸的炸彈這一細節,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歷史真實感。
細節決定成敗。在炮火連天之時,讓你的心緊張,又來了一個浪漫的場面,主席和總理帶著兩孩子在挖菜,山花燦爛,家庭溫馨,建國之后的幸福生活應是如此。這一細節讓人看到了希望。
《建國大業》觀后感篇7
《建國大業》以抗戰勝利為背景,主要講述毛澤東與蔣介石舉行和平會談達成共識后不久,國民黨單方面發動內戰,并對民主黨派人士大肆迫害。共產黨堅決進行武裝反擊,不少民主黨派人士和國民黨內人員紛紛倒戈,與中共站在同一立場。在人民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同時,大批民主人士在共產黨的誠懇邀請下歷經艱險,奔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舉國歡騰。
電影里曾數次切如錄像,與前后比較有顯突兀。但毫無疑問,作為紀念的公益電影,旨在告訴人們沒有偏差的歷史。畢竟過去再怎樣漫不經心做的事,在當前都不可能原樣復制,并且我們不必須明白過去真的發生了什么。片尾的開國大典或許是很多人最不陌生的片段。帶領共產黨走向勝利的毛澤東同志顯然年事已高,可他的話語,卻是億萬中國人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驕傲。
國共內戰期間,條件上佳的國民黨卻秘密殘害無數提出正確思想的人才。李公樸的公然殺害,直到聞一多身體橫在亂槍下,人民還會支持渴望拿下中國的國民黨嗎?蔣介石被動地或主動地將每步棋下到最好,但當前情景也始終僅有一種下法,斗智斗勇,兵、將都投了,降于共產黨。終是敗給人民和信任。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后,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毛澤東同志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于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齊喝酒,喝醉了一齊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克制不住自我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濕潤了,多么艱難的歷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團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勝利!定下國旗國歌的那一刻,是國旗國歌作者的為自我正名的那一刻,經過多少反駁、爭吵、拼命挽回,不都是為了國家未來的自豪嗎?
毛澤東同志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一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