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讀書心得3000字
名著讀書心得3000字篇1
世界上有數不勝數的書,不過我最喜歡的莫過于《愛的教育》了。
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者一生必讀的教育經典。
這本書中所蘊涵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愛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介紹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其中最使我感動的是安利柯和同學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點滴。小個兒納利是個駝背,顯得面容憔悴、弱不禁風,常常遭到調皮的同學戲弄,這些使他很怯弱;但是他善良,而且學習用功。在其它同學欺辱納利的時候,卡羅納挺身而出,成為納利的保護人。從此,納利在大家的鼓勵下,奮發圖強,在愛的世界中逐漸堅強、自信起來。
而安利柯的父母和姐姐在他的成長路上傾注了無限關愛,安利柯的老師們那種悉心教導、無私的奉獻,又是多么令人向往呀!
是愛,使我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愛,給予了我們內心溫暖。人與人之間的愛是偉大的,是寬容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愛與教育息息相關。多感受一份愛,就多一份溫暖;多奉獻一份愛,就多一份快樂。在今后的日子里,讓我們共同沐浴在愛的海洋里吧。
名著讀書心得3000字篇2
一部書在兩千五百年前編撰而成,現存二十篇,四百七十余章。它主要集中反映了某位圣賢的思想,成為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對古代中國社會和現在中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就是《論語》,這位圣賢就是孔子。
自古有言讀書要“知人論世”,現在讀《論語》就必須要了解孔圣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三歲喪父,家境貧寒,但“志于學”,好學上進,“三十而立”,創立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家私塾,收徒講學,傳經授藝。50歲左右事政,頗有政績,而后因不滿魯國國君的昏庸,帶領顏回等弟子周游列國,顛沛流離十四年并一路宣傳他的“仁禮”主張。之后回到魯國專心于教育工作,收授弟子3000人,其中賢者72人。孔子一生為政教學貢獻都很大,有人神化孔子,稱“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句話雖不實且夸張,但也道出了孔子的思想和論著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載體,這本自古被譽為“四書”之一的經典,飽含了無數的道理。自古也有無數人不斷地閱讀和研究,但想要弄懂和看透它,絕非易事。今天,我只是在這里寫下我所想到的和得到的一些啟迪。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集合了一位偉大的古代圣人的思想,實在是博大精深,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的。
名著讀書心得3000字篇3
令我最佩服的就是作者在描寫兩方交戰時的高超技巧。就拿楊志和索超在大名府的那場比武來說吧。不談兩人的盔甲武器,也不談雙方打斗的場面,單是兩人的馬,作者就寫得活靈活現。索超的馬“色按庚辛,仿佛南山白額虎;毛堆膩粉,如同北海玉麒麟。”而楊志的馬“駿分火焰,尾擺朝霞,渾身亂掃胭脂,兩耳對攢紅葉。”作者觀察細致入微,雖然在這里只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在描寫楊志的馬時卻用了四種不同的物來比喻馬全身不同的紅,使人覺得可信、真實,足可見作者技巧的巧妙。除了看,當然也要思考,我思來想去,就是一個問題不大清楚,那就是何為好漢?一個人的好與壞是由法律、真理來判斷的,那書中所謂的好漢是以什么為標準的呢?武松,他為兄報仇,殺了嫂嫂與西門慶,那是兄弟情深,也就算了。可他血濺鴛鴦樓,把氣撒到了別人身上,連在張都監家看馬的也被他莫名奇妙地殺了。這看馬的老頭與武松無怨無仇,連面都沒見幾回,有什么理由殺他?就因為他幫張都監看馬?武松見孔亮喝酒吃雞,自己只有熟菜,便打跑他,自己霸占了,這也能稱作好漢?想著想著,倒也想出了幾分道理。以前,人們把“義”看得特別重,史進不就看在朱武和楊春重義氣上,放了陳達嗎?如今,做事都得依法律,如果也學他們一樣,反而會害了別人。
因此,時代變了,人的觀念變了,我們只能用欣賞的角度去看這本書,萬萬不可把它當成教科書。
名著讀書心得3000字篇4
在一個晴朗的一天,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在《三國演義》里,我最佩服的就是諸葛亮了,他足智多謀、聰明過人,給劉備出過許多金點子。人們常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些都是用來形容諸葛亮的。據我所知,諸葛亮從小熟讀兵法,一邊種地,一邊生活,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而且,諸葛亮讀的書可多了,有了一定的文化,才會被人們稱為“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啊!
就像《空城計》,司馬懿攻下街亭后,又攻打沒有防備并實力弱的西城。諸葛亮知道后,臨時想了個“空城”的妙計,嚇退了十五萬魏軍,保住了西城,得到了部下的贊譽。你看,諸葛亮多么厲害啊!竟然可以以不到一百個人嚇退十五萬大軍,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當沒有武官,沒有金戈鐵馬,卻打敗了十五萬人,這對我們來說,簡直是不可能。把文中的諸葛亮換成我們,那一定是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抓耳撓腮了吧!可諸葛亮,鎮定自若,臨危不懼,絲毫感覺不到一絲慌亂的心情,就連魏國的大將司馬懿也不敢冒犯他,實在令我們佩服啊!
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令我們十分佩服,我越來越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了!
名著讀書心得3000字篇5
《西游記》是一部人盡皆知的長篇章回體神話小說,作者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取材于《大唐西域記》和民間傳說、元雜劇。宋代《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西游記故事于說話文字的最早雛形,同是也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
《西游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一行師徒四人經過千山萬水、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回了真經。
在師徒四人中,我最喜歡的是孫悟空。他非常機靈、活潑、聰明……對師父一直忠心耿耿、不存二心、從不記仇,一路上為師斬妖除魔,卻沒有一句怨言,一路上他的功勞最大,卻不以此炫耀。
我不太喜歡豬八戒,他好吃懶做、總是抱怨,搬弄是非,挑拔孫悟空和師父之間的關系,使孫悟空和唐僧不和。遇到因難,豬八戒老是想著退縮,一旦師父和孫悟空都了起來,就是對著沙僧一句“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莊”,好像保唐僧去西天取經是應付差事一樣,很不負責任。
我也不喜歡唐僧,他雖然心地善良,卻沒自己的主張,老是聽信豬八的讒言,遇事很恐慌。
《西游記》是一部名著,百看不厭。
名著讀書心得3000字篇6
近期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孔子、葉圣陶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很多。人們常贊賞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蘇聯著名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提出了很多教育觀點讓我感受頗深,要求我們教師應多讀書,讀好書,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落實到學生上面,作為一名老師應當怎樣做?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著魯迅先生,時刻激勵著他去英勇斗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為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范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為“萬世師表”,成為世人學習的典范。我們要以前輩為楷模,并向身邊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為榮,以教為樂的專業思想情感。面對著不成熟的少年兒童,面對著正處于動態發展中的他們,我們要注意言行舉止。俗話說:“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傳。我們要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來征服學生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學生的行為;用自己高尚的師德,真誠的師愛塑造學生的靈魂,真正負起為師之責。 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巨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說:“要小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十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成為一名留守兒童,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后,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著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讀了一些教育名著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名著讀書心得3000字篇7
以前,我有一個不小的缺點——做事缺乏毅力,常常中途打退堂鼓。比如剛學英語時,覺得挺新鮮的,還能天天早起拼讀英語單詞。不久,覺得記單詞既枯燥又乏味,慢慢地就沒勁兒了。爸爸見我像小貓釣魚似的對待學習,就特意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介紹給我看,并說這本書寫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期望我能從中受到啟發。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工地上的磨難和病床上的痛苦等等考驗,使他具有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戰勝了艱難險阻,把自我鑄成一塊“鋼鐵”。是什么力量支配著他?是對共產主義事業堅定不移的信念。
讀完書之后,我覺得保爾這個人十分堅韌和頑強,他面臨的困難,不是常人能感受的,他憑借不屈不撓的精神戰勝了所有的困難;他在我的生命中就像英雄矗立在我的心靈深處,每當我要放棄的時候,我就想起了保爾是如何戰勝困難的,以此推動我戰勝困難,永不放棄。
記得有一次,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教師讓我們背書,同學們一個個胸有成竹的舉手起來背書,當同學們都背完坐下時,教師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輪到我了,突然站起來感覺大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背起,我看教師的臉上有了不悅的神情,我不禁害羞地低下了頭。忽然,保爾在書中那些頑強拼搏的畫面,浮此刻我的眼前,我下定決心像保爾學習,感覺有股力量鼓勵著我。剎那間,我以最快的語速、最協調的聲音背完了課文,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書雖然看完了。然而,書上一幕幕使人感嘆、催人奮進的情景仍時時出此刻眼前。想到自我生活在祖國的懷抱中,條件如此優越,卻怕苦怕累,不能持之以恒地發憤學習,真是太不應當了······我要感激保爾·柯察金,他使我懂得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真正意義,激勵我奮發向上,并不斷攀登學習上的高峰。
讀書能夠教會我們無盡的知識,讀書也能夠教會我們認知的道理,可是讀書真正的含義是讓我們在讀書中享受歡樂,惟獨僅有歡樂的讀書,才能真正感受讀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