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
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篇1
作者在寫這篇作品前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也沒有的時候走進了地壇,從此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15年后,執筆寫下了這篇文章。
文章節選二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并不衰敗,看第5段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著,在眼前霎時出現生動的畫面,展現了小蟲們頑強的生命力。史鐵生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象,紙上的昆蟲,在他的筆下都賦予了生命,我想這也是作者對生命思考的一種體現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壇似乎和作者很有緣分,不僅生活在地壇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后理想的傾訴對象。“它像是等我而來”,作者說,發出了命運不由己的感慨,結合上下文,地壇已經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和靈魂依托。
作者在地壇中,想著生、死,最后終于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笔堑纳贿^就是如此變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復燃;智者只會把人生之死當作最大的冒險。我們應該怎樣的活下去?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誰能幫助我們改變命運呢?我們只能靠自己。當一個人能夠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對已故母親的緬懷,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寫細膩,字里行間卻都透露著淡淡的憂傷,自責。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場面!母親在想什么?安慰?禱告?擔憂?……?母親為兒子想了這么多,可惜兒子卻渾然不覺。由此不覺聯想到以前語文老師問我們,當我們的母親為我們端來一杯牛奶或一盤水果時,誰會想到這就是偉大的母愛,誰會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呢?很遺憾,沒有人做到,我也慚愧萬分,因此在往后都倍加注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寫以小說發表回報母親,有哪一位母親不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一個本能為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在整個第二部分中,都貫穿強烈的痛悔和自責,這個由于男孩子的羞澀與倔強,在深深自責的同時告戒年輕人。
“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圓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與前文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親生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對“母愛”最好的詮釋。
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篇2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于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吹搅耸疯F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讓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篇3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于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舍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么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篇4
初次讀了《我與地壇》這部書,我被史鐵生那樸實無華的文筆和如此崎嶇坎坷的命運驚呆了,他年輕時的倔強,沖動完完全全與現在生活中的我十分地相似。
他在二十歲時就失去雙腿,面對迷茫的生活與自己現在如此的不幸,看著在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行人,看看他們健全的雙腿,再看看自己那將陪伴自己終身的輪椅,心中的憤怒與宣泄世界對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但是在回來看看我,我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家庭環境,負責的父母……我有什么理由宣泄自己的不滿呢對于史鐵生來講,我連發脾氣的資格都沒有。史鐵生的命運仔細想想也是一種幸運:他有著一個“活生生”的地壇朋友,時時都與他談心,還像書中所說“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他還有一個辛勤的母親,往往在他絕望之際把他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總是默默的承受著史鐵生的暴怒無常與倔強,她強人自己的病痛,為了自己兒女的美好未來生活含辛茹苦。
不論做什么,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正可謂“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著,無私地奉獻著,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篇5
這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敘述,安靜的嘆息。作者用那字里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銳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干上留下的蟬蛻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艷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并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嘆、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說:“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得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回,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后終歸于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作者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回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作者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篇6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激信,他試圖經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我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后,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能夠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于是他暴戾,陰郁。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我,于是他遇到了地壇,也能夠說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為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于是他愛上了那里,那里的一切仿佛是專門為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能夠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于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能夠說,這使心靈的沉淀。
可嘆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干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我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此刻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于是他緬懷著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啟發,地壇里他自省,彌漫著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只說明過去,此刻,作者有了自我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我手中。
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篇7
上次回家偶然在已經蒙塵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曾經高中時讀過的書《我與地壇》,也是突然心血來潮,擦去書上一層薄薄的塵土,翻閱起來。
在我看來史鐵生是一個飽經苦難的人,但他卻譜寫了一首謳歌生命、積極向上的在贊歌,他通過文字映射出高貴而豐富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窺見了一個斗士在苦難里生活,在絕望中奮力尋找希望的過程,向死而生,卻又堅韌的活著。
《我與地壇》這本書的主人公便是作者和那個飽經風霜的公園,他們仿佛是同病相憐的友人,一個被命運奪走了健全的身體,一個被歲月斑駁了痕跡。史鐵生在這里經歷了人生的最低谷,他在這里獲得了寧靜,寧靜的看這云卷云舒,寧靜的經歷酷暑、寒冬,他沒有自怨自艾,更沒有破罐破摔,他在這里得到了救贖,地壇與母親的陪伴讓他放棄了輕生的念頭,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史鐵生將母親對他偉大又無私的愛描繪的淋漓盡致,他母親因為說話提及到了“跑”和“踩”而自責不已,出門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在彌留之際掛念的都是史鐵生和他那個未成年的妹妹。所以這本書也包含了作者在多年后對母親的緬懷之情,也許也有對自己曾經怨天尤人傷害了母親的'后悔。
如果史鐵生沒有失去雙腿可能世界上會多一個岌岌無名的平常人,雖然造化弄人,在他最好的年紀失去了雙腿,卻靠自己的堅韌度過了最難熬的那段時光,最終他成為了一個平靜的智者,他的文章總會引人深思,思考人生的哲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苦難總會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無論前路坎坷幾何,都會向著夢的遠方眺望,去看那遙遠的風光。
回到現實不禁感慨,生命二字承載的沉甸甸的重量,堅強的活著本就是一種偉大,對比史鐵生這位智者的過往,我要做的是從哪里顛倒再從哪里爬起,繼續攀登人生的高峰。感恩這個世界給與我一個健全的身體和幸福的家庭,僅是如此便強過很多正在遭受不幸的人了,既然我已經擁有如此多的幸福,就要活出更精彩的人生,任何挫折都會是我前行的動力,懷有一顆堅強的內心,永遠堅韌、自強。
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篇8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作品,是史鐵生花十五年的結果,文章中作者寫了對人生的感悟,在文字中作者有了很省的感情,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因為腿疼來到了北京的一個大醫院,從此以后,史鐵生再也沒能站起來過,他在人生的最重要、最狂妄的時候不幸失去了雙腿,這個疼痛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這個慘痛中,是他的母親喚醒了他的意志,在這里史鐵生有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下去。
然而,他打敗了困難的挫折,每個人都不可能會一生都一帆風順的,會遇到種.種不可磨滅挫折,種.種的抗拒不了困難,只要我們愿意去挑戰、去克服。就不可能會有做不成的事。
《我與地壇》史鐵生的文章中讓我學會了堅強的意志,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解。
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篇9
在讀《我與地壇》時,我仿佛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傾聽一位知己細細地講述他的故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篇散文給我的感受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母親是偉大的,同時也是痛苦的。“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是加倍的?!彼龖獙σ粋€在“最狂妄的年齡突然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在期待,期待自我的兒子能從困境中走出來,期待自我的兒子能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她甚至為了自我的兒子在心靈上能有一份寬慰與自由,她不惜自我忍受心靈與肉體上的雙倍痛苦。她對兒子的愛,也僅有天底下的母親能夠體會。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里,期望能給母親一個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讓她有一個淡淡的微笑,也心滿意足了??墒牵齾s不在了,人世艱難,事與愿違。這讓史鐵生的心里是何等的失落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東西叫幸福,它看不見,摸不著,卻一向在你的身邊。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榮譽,是金錢,是權力,而我認為,幸福是母親對你深深的愛。
經過閱讀《我與地壇》,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我種種不對。寫作業時,媽媽讓我身體要挺直,肩膀不要一高一低,我總是會反駁一句:這跟您有什么關系;暑假里,我每一天都吃冰條,媽媽說,女孩子冰條吃多了對身體發育不好。可我還是趁您上班了,偷偷吃。我還記得許多這類的事,可是在做過之后沒有勇氣對您說對不起。媽媽,我愛您!是您給了我一個充滿愛與奇跡的世界;是您在我身邊不斷的督促,鼓勵我去勇敢地放飛自我的夢想;是您給我自信,讓我微笑著去應對生活。
閱讀我與地壇讀后感篇10
網上看了史鐵生寫的文章《我與地壇》,禁不住淚如雨下。
一個雙腿殘廢、身患尿毒癥的人能 寫出如此 深沉、凝重而又不 失人情味的文章,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究竟是什么信念在支撐著他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的意志是否在一次次的錘煉中得到磨礪?從他的文章中,更多看到的是他對生活的贊美和留戀,很少有埋怨和責備,面對困境,他選擇的是理性對待,而不是盲目逃避。二十歲,是人生最美好、燦爛的年齡 時候雙腿殘廢,從此坐上了輪椅,輪椅伴隨他走過了漫長的歲月,誰能體會他所承受的諸多痛苦?風干的歲月,似水的年華,沒有人可以想象,一個原本風華正茂的青年,在一座荒蕪蒼涼的園子里孤獨行走十五年是種怎樣的生命煎熬?
生與死是作者思考最多的內容,對生命的思考也一直貫穿全文。對生活的無所適從讓他在煎熬中不斷蛻變,由一個性格暴躁、意志消沉的人蛻變為一個熱愛寫作、珍惜生命、理性探討生活、信仰、愛情的作家,由一個弱者成長為強者,需要經歷怎樣刻骨銘心的轉變?用筆走出來的人生,是何其艱辛和酸澀,而他在輪椅上思索人生,從生命的絕境中突圍的心路歷程又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和史鐵生相比,我所遭遇的只是微不足道的挫折,但它確確實實存在過,也曾讓我深切體會到了什么是痛苦和折磨。兩年前的意外導致我的右腳踝粉碎性骨折,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我一蹶不振。以前的我興趣廣泛,爬山、打球、攝影都是我的最愛??上业纳畎l生了徹底改變,那個生龍活虎的我不復存在,一切熟悉的人和事都漸漸淡出我的視線,生活中只剩下無休無止的傷痛的折磨和無數次的功能訓練,我為此彷徨、迷失、消沉,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仿佛世界末日來臨,我的人生從此一片灰暗。經過漫長的治療和艱苦的訓練,我已經在一次次的打擊中學會了堅強和忍耐,意志更加堅定,從容走出人生的低谷。人只有經歷過困境的考驗,才能更加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梅花香自苦來的日子不遠了,現在迎接我的將是幸福的生活,希望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