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經典再別康橋讀后感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閱讀了一本書籍后,你心中有什么領悟呢。不少人會選擇用一篇讀后感記錄收獲,這樣能鞏固所學知識。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讀經典再別康橋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品讀經典再別康橋讀后感(精選篇1)
暑假,悠閑中重拾徐志摩詩集,真的是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更是一種情感的____,一種靈魂的洗滌,特別是那首《再別康橋》。“康橋”的清新淡雅,“康橋”的美侖美奐,飽醮深情的志摩以無限的眷戀,描繪的是一個令人神馳心往的清幽家園。那片片西天的云彩也是作者的摯愛。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這樸實無華的句子,帶給人的是一種飄逸灑脫的感受。別具一格的用詞,使詩的意境更為精妙地體現,貼切而生動三個輕柔的動作加上“輕輕地,輕輕地,輕輕地”,詩中淡雅的憂傷像毛毛細雨,潤物細無聲地滲透人的心肺。
再讀《別了康橋》,開頭的幾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攝了去。感懷著它給我的清幽的美和傷感的情緒。詩人的才情,詩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飄來的楊絮,__素中夾著深蘊,渾然天成。在你隨心所欲中體味它的空靈、輕快。作者對劍橋大學的愛,對那讀書生活的印象,揮之不去,縈縈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達?這就莫過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康河周圍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發泄的寄托物。正因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連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還情愿做水草。寫到這里詩人心頭“蕩漾”起了一陣陣不可抑制的柔情。“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詩人澎湃的感情,在此達到了____。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永留在他心愛的康河。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處的那一潭水,不再僅僅是一潭水,而是詩人美好情懷的溶合物。是斑斕多彩的,是有豐富內涵的。“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熱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現實與夢想,現在與過去,已如過眼煙云,飄然而逝。“我”極力的追懷,“我”想擁有那爛漫、甜蜜的生活。然而,當年的快樂、歡欣如今卻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來了。早期熱烈的羅曼蒂克,如今已變成了輕煙籠罩般的傷感。不用送行,不用灑淚告別,甚至也“不帶走一片云彩,”只是“輕輕的來,”“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將永遠在詩人的心胸里長存,詩人的靈魂早已經和康橋融為一體了。
品讀經典再別康橋讀后感(精選篇2)
康橋,就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1920年之1922年,這兩年時間是作者在此學習。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所以他后來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8年,作者故地重游。在回國的途中,他創作了這首詩。可以說,“康橋”兩字一直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徐志摩在第一節寫他離開母校的心情十分悲痛。連用三個“輕輕的”,讓我們大家都感覺到詩人輕輕的來了,又輕輕的走了!
第二節至第四節,描寫了康河的泛舟尋夢。夕陽中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這些景物都出現在眼中。這段又用了暗喻的修辭方法將“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陽中的新娘”。又將清澈的潭水比喻成“天上虹”。這種手法使這幾段變得十分誘人美麗人。
第五、六節,作者借用“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是這首詩詩推向____。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第一段三個“輕輕的”形成首尾。
胡適曾經說過:“他的人生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____,一個是美。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主張。這首詩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品讀經典再別康橋讀后感(精選篇3)
幾回讀,總愿追隨詩人,去往他以往的尋夢地,究竟是旁觀,還是親臨那樣悵然不舍、時空顛倒、夢境穿插,都因為,那即將的別離。
——題記
近了,眼中的景,草坪、樹蔭、康河、那最美的彩虹、還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橋……
近了,眼中的我,衣衫、腳步、面容、思索、還有那近乎割斷臍帶的嬰兒般的不舍……
輕輕地,又走上以往輕飄過多次的草坪,像往常一樣細心、比往常更細心。對不起,不忍打攪那熟睡的心靈,不忍打攪那可愛的夢境,更不忍打攪夢境中的自我。親愛的,你不舍的夢中真有不舍的我嗎
哦,還有你,可愛的青荇,我的小東西!在這熟睡的一刻、在這熟睡的季節里,僅有你強忍睡意,不愿別離而為我送行油油悠悠的你,在水底;輕輕的我,在你的愛意里。因為你,做一棵水草,我甘心!在我們的愛河——康河里,柔情蜜意!吻別,我最愛的你!
來到那以往到來過的樹蔭下,傍著悠悠康河,驀然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心跳、臉紅,做了少婦的你更加豐腴美麗。深情地望著你,問你是否還記得那個婚禮當你挽著新郎夕陽而去,你那金色的艷麗、婀娜的艷麗,卻成了康河和我最永久的記憶!康河為你而波光蕩漾,我為康河眼中的你心頭蕩漾!問你是否還記得那件送給你的嫁衣你身影前的那一面__鏡,記住了你新娘的美,記住了我彩虹般的夢。親愛的,嫁做人婦的你,如果還在意我們以往的傾心,那么在我離別之際,請你再看看鏡中的記憶:我為你,在青草更青處撐一支長篙,漫溯;我為你,在滿載的一船星輝斑斕里,放歌!那是我的夢啊!那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啊!我把夢獻給了你,把夢留在了那里!
激動,我快要哭出來,卻,哽咽了。我要把淡淡的別離、悄悄的別離、幸福的別離,留在那里!我,沉默了!夏蟲為我沉默了!康橋為這一切,沉默了……
遠了,眼中的景,草坪、樹蔭、康河,還有那最美的彩虹,還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橋……
遠了,眼中的我,思索、面容、腳步、衣衫,還有那一步三回頭的背影……
詩,能夠有尾音;而詩意,卻是那樣綿長不絕。沉醉其間是那樣讓人難以自拔,如登仙界,如歸故里。
品讀經典再別康橋讀后感(精選篇4)
讀過很多離別的詩,最喜愛的還是《再別康橋》。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不加任何修飾的簡單言語,充分體現出作者在離別康橋時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感。讓人讀來感到格外的柔美,并流露出淡淡的傷感。
最初接觸這首詩不是在書本中,是在電視播出的一檔文化節目上,一個渾厚的男中音深情地朗誦著,配著舒緩的音樂,變換著美麗的背景,我深深地陶醉在詩的意境中。雖然當時并不知道這首詩的意義,但已被它輕柔、委婉的情調所打動。
再次聽到這首詩是在語文課上,聽到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這首詩的真正含義。課后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到年輕的徐志摩在英國康橋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美麗的康橋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英國上世紀浪漫主義的詩歌和其他西洋文學給予他熏陶。他追求資產階級的政治理想,追求個性解放,追求愛、自由和美的生活理想。而康橋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美妙結合激發出徐志摩的創作的靈感。他深情描繪康橋那無盡的自然美景,熱烈贊美康橋燦爛的人文精神,深切表達對康橋的無限眷戀熱愛之情。他滿懷深情地對康橋說:你是我難得的知己。康橋讓他的生命達于極致美的.境界。
這首詩寫的是徐志摩第二次來到康橋時而引起的一番感想。詩中的一字一句無不營造了一種離別的惆悵氣氛。在詩的開頭處寫的是向云彩告別,而結果是“不帶走一片云彩”,雖然全詩字數不多,卻已把詩人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尤其喜歡《再別康橋》中唯美的意境!第一節中的出現的三次“輕輕的”,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隱約聽到詩人踮著腳尖走路的聲音,給人無限的遐想,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輕輕的”巧妙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首尾回環呼應,給人以整體之美。同時,讓讀詩的人有種回味無窮的感覺。
《再別康橋》,從尋夢,到告別,是詩,似歌,如畫,是尋夢的挽歌,是離別的絕唱!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一首詩,一段意境,我喜歡。
品讀經典再別康橋讀后感(精選篇5)
第一次讀《再別康橋》這首詩,不禁被她的魔力所震撼,我感到驚訝,何以這短短的十幾行文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讓人仿佛置身于夕陽下靜謐的康橋,心中泛起淡淡的惆悵與憧憬,回味悠長。
第一節一連三個“輕輕的”使人浮躁的心頓時平靜下來,想“輕輕的”欣賞這首詩。心無雜塵,詩中的意境便更容易在心中展現。夕陽西下,余暉灑落,給河畔的柳樹鍍上了一層金色,朦朧中,仿佛一位身姿裊娜的新娘。艷麗的紅衣倒映在波光之中,詩人的心,也隨著水波起伏,蕩漾起離別的惆悵。他輕輕的揮一揮衣袖,向那西天燦爛的晚霞道別。詩中的美景一一在我的眼前呈現,詩人的心情也在我的心頭涌起。輝煌的景色襯托出離別的苦痛,詩人要離別這美麗的.康橋,怎能不感到傷心。
接著詩人發出了“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愿望。讀至此處,一股感動油然而生。在康橋,河流都是溫潤的柔波,即使做一條水草,詩人也心甘情愿。可見詩人真是戀極了康橋,愛極了康橋。
轉眼就要離別,自然要觸發詩人對往昔美好的回憶。晚霞倒映在潭水中,仿佛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康橋寄托著詩人年輕的夢,榆陰下的潭水,水中的青荇、浮藻,無不喚起詩人對過去追尋夢想的回憶。
詩人撐著長篙,駕一葉小舟,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象征著詩人昔日在康橋,縱情的誰尋自己的夢想,向青草更青出,夢想更深處漫溯,探尋。心中充滿了年輕的豪情。讀到這里,離別的傷感似乎悄然隱去,只留下夢的美好。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詩人又把自己拖回了現實。夢境幻滅,令人感到有些失落。心凝重了,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此刻仿佛在用心與康橋對話,向她傾訴離愁。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與第一段那么相似
,好像又要重新來一次道別。全詩首尾照應,回環之中更顯詩人的不舍。這也是這首詩讓人回味悠長的原因之一。“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康橋的一切都那么令詩人不舍,練一片云彩也不愿帶走,其實他已經帶走了那晚康橋的一切,那個屬于他自己沉默的康橋,永遠留在他心中。
品讀經典再別康橋讀后感(精選篇6)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春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春雨也為我憂傷,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讀徐志摩的康橋,竟有種說不出的無奈,一直都在用力的成長,不愿提及生命無法挽留的疼痛。世間腳步太匆匆,努力地想去擁有更多的輝煌和精彩,可惜我們卻無法預知未來,人的一生總是輕輕的來,悄悄的走,但記憶卻是那么的刻骨銘心。
誰從誰的青春里輕輕的走過,留下了永生不滅的笑顏;誰在誰的花季里輕輕的停留,溫暖了一世的相思;誰又從誰的淚眼中悄悄的消失,寫滿了遍體的憂傷。這世間,終究不是誰是誰的誰,因為誰也許不起誰,承諾太重也太世故,生命又如此脆弱,經不起折騰,不如輕輕的來,悄悄的去來的干脆。
回首眺望,三生奈何橋依舊,菩提樹下誰還在手執錦書虔誠焚香?誰又在告別康橋,執妙筆書寫一腔惆悵?非徐志摩也!
品讀經典再別康橋讀后感(精選篇7)
風平浪靜,踏上歸國的船只,行駛在浩瀚的大海上。這時候徐志摩會想些什么呢?
畢竟那是他曾留學的康橋,留下了他美好的回憶。在夕陽下,他走在河畔,看著那柔情似水的柳樹,似乎如同夕陽中的新娘,望著水中的倒影,蕩漾在心頭。在徐志摩眼中那康橋的柳樹是如此嬌媚,而那柔波里的水草又是如此動人,那康橋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在那里徐志摩又留下了七彩的夢。不遠萬里踏上征途,到康橋留學,為的就是學有所成,提高自己的水平。但奔赴康橋后,卻發現康橋如同夢幻一般美麗,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康橋的一切事物就連那榆蔭下的一潭,都沉淀著作者彩虹般的夢。可見作者對康橋是情有獨鐘。
但作者此刻不是奔赴康橋,而是遠離它,帶著對康橋美好的夢,漸漸離去,回首康橋,漸漸遠去。美好的夢,輪廓漸漸模糊,只變成了一點,便也不久消去。回想起曾在康橋度過的那段美好時光,現在卻要驟然遠去,留下的是無比的惋惜和憂愁。
或許作者不是為了寫愁,只是為了安慰自己,留下紀念而寫下這首詩。但從文中卻表現出那樣的灑脫和寬廣的境界。揮手作別,那是作者的不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是何等灑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淚沾衣裳,有的只是揮手告別云彩的瀟灑與自然。
懷著憂愁,卻能表現出瀟灑與風度,憂愁不能占據整個心靈,是因為心境開闊,便能容納憂愁。